父母越“讲道理”孩子越叛逆
在曾经的热播剧《少年派》中,高一女生林妙妙擅长文科和绘画,理科成绩很差。
在一次家长会后,王胜男苦口婆心的告诉女儿选择理科有多么重要,妙妙却表示理科自己真的学不会,要放弃。
一听这话,王胜男急眼了,
她表示,自己托关系给林妙妙送到实验班不是让她学习文科的,一定要让林妙妙学习理科。
还说,文科没有什么用,理科学好了才好就业。
她不顾林妙妙偏科的现实,也不管林妙妙的兴趣所在,非要逼着她选理科。
结果,林妙妙非常抗拒她妈妈的建议和安排,选了自己喜欢的文科。
母亲的眼光盯在“有用”,而女儿的眼光却盯在了“喜欢和擅长”,母亲的道理最终也没有说服女儿。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认为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
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我们给予指点时,这些点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
在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投射心理”。
即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然后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这种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本身就是一种捆绑和束缚,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
这种观念,也会让孩子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大道理了,就是自己不够好的、不配被爱,他内心会缺少安全感。
很多时候,理解和感受的力量,要比讲道理大得多。
“不讲道理”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善共情
我们的很多父母,太过于讲究正确、原则、道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感受。
当孩子处在哭闹、生气、羞愤、难过等情绪中时,是没有心思用理性思考的。
你还在一边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如何,不能怎样,唯独将他的感受置之不理,孩子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
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家长讲道理的姿态,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评判、否定、指教,
在父母眼中自己是无知、无能的,于是产生厌恶、逆反心理。
绝大多数孩子几乎从不会跟父母讲自己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一些事情,原因恰在于此。
一个上初中的孩子曾这样说过: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反而总是迫不及待地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我讲道理,怎么学习、怎么与人相处,balabala,搞得好像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一样,听几句就烦了。”
俄国作家契科夫曾说:
“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建立在尊重与理解之上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所谓“通情达理”, 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被接纳、疏通了,家长才能讲得通道理。
善于共情,多倾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起缺乏同理心,铁面无私的冰冷说教,更有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