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孤独只会带来情绪上的困扰,其实身体也在默默承受伤害。
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指的是人与社会的“失联”,孤独则是一种感觉,是自认为“失联”。近期,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科学声明称,这两种与社会的“失联”现象可使心血管病发作或死亡风险增加约30%。
声明指出,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孤独,均影响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失联”,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早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男性。
基于现有证据,社交孤立或有孤独感者,心脏病事件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29%,脑血管病事件和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32%。
孤独的伤害不只在“情绪”
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但长时间感到孤独、无助,易诱发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有关联,孤独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
摧毁血管
孤独会加速心血管的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丹麦研究团队曾发表报告称,孤独感可能使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1倍。
削弱免疫力
美国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则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孤独、焦虑、自闭等不良情绪,还会增加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易生病。
更倾向坏习惯
孤单导致的抑郁情绪不利于维持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可能更少运动。此外,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
缩短寿命
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美国加州大学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常感到孤独的人群,寿命平均减少了6年。
做8件事不被孤独感困扰
不论是外向还是内向者,在某个人生阶段或某些节点,可能都会体验到孤独感。面对孤独,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件事,与它和平相处:
独立但需“妥协”
消解孤独需要成本,以建立关系为例,需要感情经营和长期积淀,时间、沟通、经济成本都需考虑在内。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从不妥协,便无法获得朋友。
帮助他人获得满足
获得帮助和给予他人帮助都会令人满足、充实。孤独无助时,不妨想想自己今天是否被他人帮助过。同样,帮助、关心别人也会带来满足感,有助于对抗孤单。
主动结交朋友
对于社交压力、社交焦虑、社交逃避等导致的孤独感,应主动调整心态。多参与一些社区活动,或参加车友会、书友会等兴趣群组的线下活动。
求助于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可以减压,可以将困难或压力吐露给家人或伴侣。孤独时,不妨和家人打个电话,直接倾诉自己的孤独。
有个爱好很重要
爱好虽小却有大用,爱好是解决孤独的另一潜在方法。可以尝试写日记、制作工艺品、绘画、写作、园艺等。
学会正视孤独
正视孤独,理解它想表达的需要,既然孤独是一种情绪,那么它就无法消除,只能转化。试着安抚自己、理解自己,学会自我接受与悦纳。
选择面对面交流
网络平台会放大他人的成功、降低个人的自信。与其在虚拟空间关注他人,不如关掉电脑,放下手机,多花些时间和现实中的亲朋、同事面对面相处交流。
培养独处的能力
孤独也是一场修行,它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其可以促进“内在修行”,每天独处十几分钟,全然做自己,不被社会角色绑架。
对于老年人来说,排遣孤独有两个原则:
学会表达孤独。不少老年人认为,表达孤独是脆弱的表现。其实,将孤单表达出来,不仅有助于排解负面情绪,还有助于拉近与子女的关系。
学会向他人求助。老年人要尝试加入更多社会关系,比如社团、广场舞等,有助拓展人际关系。单身的老年人也有情感需求,却往往羞于表达,希望子女对此给予理解,主动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