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了,老人们会提醒家人“白露身勿露,寒露脚勿露”,要添加衣物了;$ t3 A4 T! m% e. e
0 s2 G3 v J+ e5 k' v/ ?教育孩子,海门人会说“筷头上出孽胚,棒头上出孝子”,意为不可溺爱。0 \' z! V e9 a. a
2 R# a& I0 j2 m 诸如这些生动有趣的方言民谚,你知道多少,又会说多少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化了,如今,很多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家乡方言,方言保护开始受到重视。) B' s8 x, z& m2 G8 l% [: @
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大多数年轻的家长并不排斥让孩子讲方言,但并不懂得如何教会、教好孩子说方言。
1 I/ e* y5 O* w& c+ v3 G, n* j9 `/ K6 b; e6 [' l$ K! Q5 m/ s
孩子接触方言机会少
) U' C2 m& Z+ A5 ~- u+ e记者曾在市区某幼儿园附近进行观察。孩子们放学后走出校门,不管与小伙伴打招呼,还是与家长聊天,几乎全部讲的普通话,只有少许几个孩子在和爷爷奶奶讲话时冒出了一些海门话。前来接孙女放学的许阿姨说,孩子在学校上课、到家看电视,甚至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讲的都是普通话,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方言。在这种氛围下,许阿姨老俩口在和孙女讲话时也会不自觉地用上“海门普通话”,还经常被小丫头指出发音不对。( f) W7 T. `, V A% k3 d% s
) G- A& Q' l: ^! m4 ]
市民张女士认为,现在人口流动大,说普通话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张女士儿子的班上有不少外地孩子,跟随打工、做生意的父母来到海门并在这里上学读书,即便同为海门的孩子,也有沙地和通东之分,方言各有不同,所以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讲普通话。张女士说,儿子回到家有时会讲讲海门话,但会的并不多。" V- F9 C+ I, Z) b, _# b! M
1 s1 W$ ?. w& o% g0 j
家长自身不擅长方言6 h+ N8 b, ^% \; N
孩子不讲方言,是家长刻意阻止的吗?其实不然,在记者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并不排斥孩子讲方言,但鼓励孩子讲方言的也不多。市民杨女士是海门人,丈夫是陕西人,平时双方老人轮流到海门帮忙带孩子。杨女士笑着说,儿子现在才四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讲陕西话,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时讲通东话,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一般讲普通话,而且因为经常在小区里玩,他还能听懂大部分的沙地话。原本担心这样会让孩子语言认知紊乱,实际上孩子的潜能超乎了大人的想象,杨女士说儿子可以自由转换这些不同的方言,比大人可灵活多了。
( `: K2 {% j+ D0 \9 W5 c# I, L; X. ~: g7 ?1 W
虽然不反对孩子讲方言,但很多父母却面临着一种尴尬,他们自己对家乡方言的掌握也很不足。市民吴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海门人,但因为一直在外读书,工作的环境也要求他使用普通话,所以现在对海门方言是听得懂但讲不好了。市民林女士是“80后”,上世纪90年代上小学时,正是普通话推广最热的时候,林女士笑着说,普通话学得太好了,现在即便用海门话聊天,很多时候还需要普通话进行辅助,不然就觉得很难表达清楚。. s0 V4 J9 |8 g* f' I! `
& R( ?* Y% u( o7 ]学校将方言纳入课程8 ?4 d# N9 n' f" h
方言面临的困境和窘境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方言失传让人焦急、惋惜,可是对方言的保护又不是朝夕间就能见到效果的。所幸的是,目前我市学校已经逐步将方言和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纳入了课程范围,为孩子提供学习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的机会。
, w; G) s% j3 p: ?! r, r2 E0 e- L$ I U- t. F0 B2 T
东洲小学就在方言文化中挖掘出了童谣的优质资源。“牵磨牵磨到么?荞麦圆子熟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一系列传统童谣新编新唱,唤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让现在的孩子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在龙信幼儿园,一首海门山歌《海门腌齑汤》被小朋友们表现得欢快有趣:大头菜腌齑、芥菜腌齑……不同的腌齑品种细细数来,让人垂涎欲滴。而“三天勿吃腌齑汤,脚骨郎里酥汪汪”这样的海门俗语也在孩子们口中传唱。
4 {! W8 W/ X( o Q/ t) \
) D/ S# P7 ?) ~1 X! T1 m, D& U8 m! _$ H诚然,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通用的语言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但也需要传承方言以记住自己的来处。不管身在何方,乡音便是乡情,是每个人的根之所在。
: [5 H3 }3 J3 a" ] `6 B7 l" v8 a' `0 Z- y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80年代)小学有一本海门话教材(沙地话),后来就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