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有许多关于夏天的记忆,其中捉知了猴便是我们用淘气写就的一个“童话”。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每年的暑假,我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到野外四处游玩,不是遛进河里游泳,就是在村头的小树林、宅沟边的竹园嬉戏打闹。其间,那悠扬的蝉鸣声时时地吸引着我们,给我们以捉之而后快的诱惑。会爬树的,悄悄地爬上去捉拿(还记得一次从3米多高的树上摔下,当时就疼的咬牙裂齿,从此以后变得文静多了),不会爬树的,只好在树丛中乱窜。知了猴这个小东西不是轻易可以捉拿的,稍有动静,它便箭也似地飞走了,徒手捉拿,捉到的几率很小。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大人们每天早出晚归,他们既要忙于田头,又要忙于家务,根本顾不上我们,只好放任我们去“肆意妄为”。有时为了满足我们的喜好,还特意制作了一种专门用于扣知了猴的工具。这种工具,用剩余的零头布料,做成一个碗口大小的袋子,在袋口上沿缝制个边,用一根铅丝穿过,围成圈圈,绑在长长的竹杆上,可以伸到浓密的树丛中去扣知了猴。有了这个工具,知了猴被捉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我们的囊中物。捉拿以后,小伙伴们有的把它放进火柴盒,有的把它放进竹制的笼子,尽情把玩。我最喜欢的就是放在火里烤了吃,很大一块肉,贼香!!!
除了捉知了猴,我和伙伴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喜好是寻觅蝉壳。这段时日,我们格外地兴奋,一改往日睡懒觉的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悄无声息地遛进竹园或者树林。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到蝉壳,同伴们个个争先恐后,都想赶在第一时间到达。捷足先登的,常常淋了一身露水,甚至撞一头带露的蜘蛛网。其实,蝉壳大都滞留在树干的隐密处,而且色泽和树干差不多,往往在眼皮底下漏网,后来者照样有所收获的。
蝉壳是一种上好的药材,待集满一定的数量,我们就结伴去镇上的药店出售,换些糖果之类的东西,一路乐颠颠地回家。知了猴的幼虫,书本上叫蝉蛹,农家人称“知了仁”,我们捡拾的蝉壳,就是它的外衣。夏天的早晨,我们常常在树底下看到许多小洞,大人们说:知了仁就是从这里钻出来的,它要经过几年的深藏才能出世呢。但它究竟怎么钻出来,又怎样艰难地爬到树上脱壳,谁也没有看到过。可见,知了猴这个小东西,它是十分低调的。然而,当他从泥土里挣扎出来,经过露水的滋润,它便脱颖而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当它在高高的树干上一展歌喉之时,又显得那么高洁和自信。每一个夏天的来临,知了猴的大家族,又要增添许多鲜活的生命,它们又将为我们送来声声吟唱。当然,不懂风雅的人只会觉得太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