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启方言是南通市境内通行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它主要通行于海门和启东两市的南部,是两市的主要方言,又叫沙地话。通州区南部、通州湾新区、南通市技术经济开发区及崇川区狼山镇、姚港乡、任港乡沿江一带,以及如东县东南地区、海安县角斜镇(原角斜镇、沿口镇)和旧场镇一带,盐城市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和连云港市灌云等县、市沿海地区也通行或有人说海启方言。& _; S4 z% F+ G. h$ v) i
# [# R" N: E" |9 E4 F( J
通东方言主要通行于海门、启东两市北部、通州区东部(通州湾新区除外)地区。
3 y v% |( N3 J5 R0 |% z9 f, c K0 }8 [
海启方言和通东方言都是吴语方言。那么,地处长江以北一隅的南通地区怎么会出现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的吴语的呢?这就得从南通地区的形成、地理变迁、建制沿革、遗民史等诸方面来考查。: X8 R3 w+ J: ?4 Z5 T
3 s" ]$ S3 ?; V
大约公元7世纪初,胡逗洲(今南通市区地)以东和东南长江口黃海上相继出现了南布洲、布洲、东洲等几个较大的沙洲。其中南布洲约当今通州区金沙镇以东至通州区五甲镇一带;布洲则约当今启东市北部吕四港迤南一带;东洲在布洲以南,原地已坍没,约当今海门市东南部和启东市西南部。公元9世纪后期,布洲与东洲涨接,始称东布洲。唐末,东布洲为东洲镇遏使姚存制割据。五代属吴,姚氏家族继续统治着长江口上诸岛。由于军事地位的重要,东布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攻占东洲,不久为吴军收复。南唐代吴,海门岛成为南唐地。公元956年,后周与南唐交战,周兵大破唐兵于东布洲,这一带成了后周地。显德五年(958年),周师克淮南,据南唐长江以北地,始置海门县,治东洲镇,改隶通州。与胡逗洲一样,最早的东布洲亦当为犯人流放之地,流人当主要来源于古代常州一带,最初的东布洲方言当是在古代常州一带吴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静海岛)方言开始了由吴语向江淮话的转化。而东布洲(海门岛)直至公元1041-1048年间始与通州东南境涨接,在古代交通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岛上居民与岛外来往比较地少,因而方言并未受到江淮方言的直接影响,始终保持了吴方言的特色。6 Q8 ]( \3 h! |, ?8 j
) A2 o9 [$ v0 X% [9 E" D {公元14-15世纪间,由于地球气候一度转暖,海面上升,长江主泓一度北移,引起了北岸的大坍削。元至正十年(1350年)左右,海门县开始坍削,县治地迁礼安乡。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潮泛濫,吕四场被淹,三万余盐丁淹死,盐灶被迫停火,国库收入减少,于是明太祖便下令将一部分江南士民强迁至海门吕四,以补盐丁之不足。这些江南移民带来了江南地区的方言,使古老的海门方言有了新的发展。
( s" J' w8 f+ V) B% S/ C5 {8 P) e r: q+ D
明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海潮泛滥,溺死千余人,县治地被迫迁通州余中场(今海门市四甲镇余中村)。以后连年海潮侵袭、土地坍塌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人口只剩下不到5000人,县治地不得不西迁至今通州市金沙镇进鲜港村西,借通州部分地与海门坍剩的地,重新建县。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县大半坍入江中,不得不裁县归并通州,成为通州的一个乡,称为海门乡。后又改称静海乡。自此,古海门方言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更多的影响,越往西影响越大 ,最终导致了方言的分化:随县治地西迁和被迫逃亡至金沙场的海门人,因世代与说通州方言(南通方言)的当地人相处交往,方言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较大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金沙镇为分布中心的金沙方言;而居住故土的海门人,因距通州城较远,方言受通州方言(南通方言)的影响相对地比较小,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通东方言。# }9 F( y- ^$ T0 b
1 r" n/ ]5 r6 v' r古海门地坍塌最终并入通州后,到了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江流回向南泓,长江北岸开始涨积。公元1706年前后,崇明人陈朝玉(1688-1761)夫妇来此垦殖(据传清朝初年,崇明人陈朝玉拓荒北沙,形成了今天的海门。 陈朝玉被称为“海门之父”),带动了一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不久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年划通州、崇明部分沙屿及通州、崇明间新涨沙,设海门直隶厅。以后续有崇明人来到海门。而今天的启东市南部大部分地区,曾是崇明属地,1928年始析置启东县。
/ l, M2 L9 o8 h5 ^
0 O; z% I z3 U9 h, a' F9 p清末,海门精英拓荒常熟沿江,比如营建锦丰镇的杨锦龙(该镇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0 w) O b+ ~: l0 f% j* z% |. T9 U8 C, [) q
1901年,实业家张謇(1853-1926)建通海垦牧公司,大批海门人和崇明北沙人来到今通州市东北三余地区和如东县东南参加沿海滩涂的围垦并在那里定居。他们将崇明―海门方言带到那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三余湾海启方言飞地。
. e& G2 W7 x! m" Q7 S) l: o+ \/ A @$ j
而在今海安县东北角斜镇(原角斜镇、沿口镇)和旧场镇一带(旧属东台县),亦有一批海门人于20世纪初移民于此,在那里形成了角斜——旧场海门方言岛。) f" m0 j/ ^6 {& I x4 s1 O
: Z: D1 f: \2 `: X1 D+ e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地带和崇川区狼山镇、姚港乡、任港乡沿江一带也有人说海启方言。东起启东,西至南通开发区沿江地带,形成了广长的沿江海启方言带。海门方言还随着移民传播到东台、大丰、盐都、射阳、灌云、滨海等县、市沿海地区,在那里形成零散的海门方言点或海门方言带。解放前,一部分南通沿江一带的沙地人渡江围垦常阴沙并在那里定居,将海启方言带到那里,发展和形成今天的张家港市常阴沙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