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名是童年的摇篮,旧地名是梦中的港湾。尽管海门历史的印记逐步消失,但一些旧地名仍散见于大街小巷,成为文化遗产积淀在这片土地上。
( y6 [! }& ^0 o; ?) z/ g1、东布洲。东洲是海门最古老的地名,也是现在使用最多的旧地名。唐代末年,长江口涨出许多沙洲,有二处分别为“东洲”和“布洲”,后二者相连,史 称“东布洲”。公元958年,在东布洲建立海门县,东洲镇是当时的县治,其位置大约在今吕四的东南。东洲镇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被洪水吞 没,东洲地名从此只是留存于史料中。然而,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个古老的地名却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道路、公园、学校、商家……纷纷冠以东洲之名,东洲无疑 已成为海门的代称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是那条名为东洲的马路又小又乱,整日淹没在市井的喧闹声中,与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相比,实在很不相称。' R4 t- X H& D* t
' z" l3 f4 v/ A3 L
2、师山。师山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清代海门复涨成陆的标志。原是取狮子镇压海潮之意而名狮山,嘉庆年间改名师山,但习惯上两者仍通用直至今 日,师山是海门现存唯一的历史胜迹,其名称也广泛使用于道路、商家、新村……与东洲一样,师山也似乎成为海门的代称。所不同的是,东洲代表了海门历史的滥觞,师山则成为海门文化之象征,两者共同见证了海门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 H# q# L4 ~' C9 l, }' m1 k
& t4 V0 @$ f7 B" }7 w* N- m, I7 d8 H3、静海。比之东洲和师山,人们对静海这一地名也许感到陌生,其实,静海曾是海门的古称。南唐时,朝廷设静海都镇制置院。公元958年,设静海 军,其范围包括后来的通州和海门,同年,另设海门县,静海则成为通州的前身。按理,静海古名并不专指海门,但在清代则发生了变化。康熙十一年 (1672),海门土地所存无几,只得撤县改乡,为通州海门乡。道光十二年(1832)改为静海乡,其范围从余中直至吕四即现在的通东地区,静海成为旧海 门向新海门过渡这一特殊时期的地名。如今,海门城区的静海路延续了海门历史的这一支脉。 j m/ A* c3 E- l! s* `
3 g# ?# v1 C6 A$ s4 @! d# t0 A8 V6 N
4、茅家镇。茅镇是海门镇的前称,形成于清代乾隆初期,其范围仅是七案河(今江海路)西一带,海门建厅后才向东发展。1965年茅镇改为海门镇, 但在群众口中仍习惯称茅家镇。十多年前旧城改造,让人们彻底告别了茅家镇,尽管茅镇地名已被淡忘,但故乡情结却挥之不去,如今,城西的街道办事处依然使用 茅镇地名,这让那些回乡的游子多少能寻找到一份归宿感。3 X W* T2 d- h, X5 `$ z8 @% k% ~
3 p9 A# i$ |3 m$ M! s; g2 n, U. Y$ @5、大同。清代海门县城旧街名。清代海门县城大街没有名称,只是以新弄为界划为东大街和西大街,民国后,三条街道分别取名复兴、大同、建国。大 同街为东西大街,全长约一公里,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是海门最热闹的商业街。大同历来为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描绘的理 想社会即大同世界。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曾著《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孙中山也深受大同思想的影响,并成为他民主革命思想的组 成部分。海门大街取名大同,意义深刻,“文革”中大同街一度改名“反帝”街,“文革”结束便恢复原名。如今大同街已不存在,但地名仍在延用,那大片的大同 新村居民区见证了海门镇的过去。以前,冠于大同之名的服务性行业比比皆是,现在大都弃之不用,唯有一个理发店保留此名,并且开了分店,生意十分红火,这是 历史文化与现代经商理念的成功对接,值得为商者借鉴。5 v4 b( ?3 P0 y4 e$ r$ b- X7 Z
( \$ ?; p. t5 h" I- }1 X
6、复兴。复兴街过去是海门河西的南北大街,其商业氛围虽不如大同街,但其历史却最长。这里有乾隆年间的城隍庙,道光年间的海关,有外国人办的 医院、学校,有海门最早的俱乐部、剧场、书场,这是一条中西合璧的文化街区。复兴和大同一样,取自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并为之终身奋斗,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满清王朝,创立中华民国,复兴大业开始实现。复兴街在“文革”中一度改为“反 修”街,但很快被历史淘汰,复兴街重新复兴。如今复兴街也不存在,但在其原来地段兴建的新村延续了复兴这一地名,也延续了这段街道的历史。, p1 \$ i2 R9 N3 O5 D3 U
3 l. {! } c: ?9 f% ^
7、会馆弄。会馆弄在实验小学前面,过去是一条很小的弄,西侧是宁波会馆高大的院墙,最窄处仅容二人对穿,如今已是新村里的一条小路,但地名未 变,这是海门镇唯一一条在原址保存原名的弄堂。会馆弄因宁波会馆而得名,清代中叶起,海门市场繁荣,徵商、浙商等相继投资海门,并形成了各自的同乡会,建 造了各自的会馆。宁波会馆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由甬商汪广霖等筹建,因宁波客商常往来于海上,多信奉天后妈祖,故在会馆大厅内供天后像,有人也 称天后宫。宁波会馆前有条会馆街,东侧则为会馆弄,宁波会馆是座规模很大的江南园林,连同其周边建筑,形成一片极有特色的历史街区,现在会馆早已消失,唯 有一块路牌孤零零地守望着过去。
: v4 ?5 m- t5 Z3 r+ ]
* E1 w# d1 U$ `8、西洋桥。桥架于青西河上,是中华中路和中华西路的分界线,解放前称为洋桥,如今虽经人民政府拓宽改建,易名为三厂西桥,交通部门在桥的东西两侧竖着“三厂西桥”大招牌,可公交车的站牌仍写着“西洋桥”。
( K5 \ ]( c2 y* X$ x4 P8 S) s( a6 s' [$ {8 U9 F# _0 U. ~' `
9、大门桥。南通市第三棉纺织厂钟楼门前原有横河,河上建有桥,叫成大门桥。由于该河填没,桥不存在了,但大门桥还在老年人口中讲述。大生三厂东大门、钟楼、大门桥是一个地方,如今5路1路的公交车站就设在那里。5 w+ O4 m) I4 H0 P% l( y( Y) ]
# {# z! N. X7 e( V10、五七桥。在三厂东边建有五七桥,由于公路改道已不通行,只剩下桥址了。“五七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提的名称。6 d1 Y9 b, v7 J* c5 G% I2 m6 t
- B2 g9 ^4 R! s11、大戏院。是1950年10月陈凤兰在三厂通往青龙港小铁路西侧建造的。外围用竹子打成围墙,稻草盖顶,名称三厂戏院,群众叫它大戏院。也叫草棚棚戏院。它在海门颇有名气,1956年后拆掉,现在是三厂邮电局旧址。
6 `- L" z- v1 r8 P$ U; ]& {3 [/ m( t0 ~
12、小铁路。大生三厂为解决原煤及纺织品运输问题,于1920年初,筑三厂至青龙港的铁路,1921年6月筑成,全长6.5公里,占地80亩,是全国最短最小的铁路。可在海门是第一回有铁路。此路1958年拆除。
' |6 ~9 B6 E# u. \
; v' O3 k) [" S, `. x; q5 D; T% h13、老老院。在三厂镇西北,原是第三棉纺织厂老年人的寄托处,也有人叫做老人堂。1954年办起中学,取名三厂中学。文革时期改为“红旗中学”。现恢复原名。但红旗中学仍有人叫着。% l t) i+ C4 H' u; J+ C, A
. [& h w) O6 S1 m% M& g14、老牛场。在三厂镇东菜场东南角,泥城河东端北侧,原有人家养牛多头。群众叫“老牛场”,现在牛已无踪影了。0 K4 A- h9 K6 H+ [
r4 f1 |. q5 ]- N; \' |" V1 ^- G15、草工房,瓦工房,同事房。7 o. T& G/ [" Q! X2 @: X/ }! G
' z- N$ ^* {$ ~: j5 j大生第三棉纺织厂工人住的地方,叫“草工房”。在厂的东南;老师傅与机修工人住的叫“瓦工房”在厂的西南,现在的南工房街;高层人员住的叫“同事房”。在工厂正南方向,那时不同地位人员住房不一,非常明显。
# _, z* T; H" G' A" s" p8 E8 t# _& g' B
16、语录塔。三厂西边新马路口文革时期筑有一座塔,上面书写毛主席语录,因而叫成语录塔,现在塔已拆除,设新马路车站。
. T7 ^+ [8 M$ m1 ^5 C6 _4 ]
1 ^! o4 F% E& W4 I& p17、扶乩庙。在如今的钟楼路上原有扶乩庙一座,香火颇旺,后来改建成三厂镇初级中学,群众称为前进中学,三厂镇初级中学迁移中华西路,就成为居民区。" h4 N6 Q; {: ^: x
0 O7 l ~; [% i9 g18、果园路。在三厂镇西桥东侧路北原是一块土地,早期种植蔬菜。由工房街何大有率人管理,后来发展成种上葡萄、柿子等果树,取名为果园。由河上的小木桥进出。如今那里是居民区,叫做果园新村,路名为果园路。
! R, ~% Q |; S/ `3 v% ?2 L# N8 @8 R3 D0 P) @
19,余中场。余中场,又称余中街.在海门四甲镇余合村境内,明正德9年 也就是1514年古海门旧府徒迁余中场 。 S6 l5 q* O, U: x6 a$ ?% T$ o
( l0 v7 U; u5 B. N% F
20 运盐河。又称老运河。位于海门北部,嘉靖16年(1673年)通州同治舒缨继开挖。7 V6 b7 v. s9 E5 G$ R
& l9 @ \9 r% Y) e4 C' K' ^
21 四杨坝。现四甲镇四杨村,清末状元张謇在这创办了南通乃至苏北颇有影响的大中通运公司。. L9 r4 ~4 v( L
o1 V3 j, b+ \$ o @22 王灶河。现王浩镇境内,1929年中共南通县委在王灶河成立南通东乡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 X6 J% L* q0 X( o+ g2 I k: @9 T; ~2 L# N8 R* G; ^9 S/ Y
23 石头镇。现货隆窑港村,古镇名。韩铁心在石头镇小学发展4名小学教师,并秘密建立党支部。
8 {0 y0 a2 x0 r3 W: e3 Q, A; Z$ \
24 买鱼湾。古海湾,现通州三余镇北部地区。4 {. I: z9 q* k; V' p) L
, _5 K" S$ p& r7 z1 o# t" `25 通源镇。古镇名,有两处,南通源镇位于现海门通源新村,还有通源学校。北通源位于四甲镇南部地区区也有一小学。
) W3 r6 A2 D ^5 Y9 q0 M6 n$ n, f' \
26 丁家园。位于货隆镇境内,曾是新四军驻地。
& t& A( i% g0 A/ F1 j5 N- S! U. P4 C; _4 z4 C1 `% t
27 新街。位于货隆镇境内,曾是货隆镇前身新建乡乡政府所在地。
. u- z' G' R( t$ U3 G7 w4 N% V0 n& O* J0 p
28。风城,余东旧地名,又称吕灶。& C1 L9 B) }# n3 O+ Q& H; i) Q
6 T( }" j4 k. t29 。八素镇,位于余东与四甲之间,古镇名。现为四甲镇八素村。& G6 Q7 w/ i- c" z! R( P
p) U7 I1 L% ^7 A" w30。五里墩。古代许多下海捕捞的人常被卷走生命。为此,余东场便按离场五里筑一让人躲避潮水的“潮墩”,渔民与灶丁称它为“救命墩”。
- R$ x& U; W" _# m# W# q V' B8 A$ @1 O; Q9 I
31。靶子场。位于四甲镇靶场村境内,解放以前和现在驻四甲的部队在这里打靶。) `6 z2 ^" e4 H
I3 s7 c9 P, {- {: y0 W32 。定兴桥。又称定心桥。位于四甲镇与瑞祥交界处。
6 z1 w6 b5 v; P0 b
3 P, f Y& K e! V33。定海山庙,位于四甲镇境内,古庙名,毁于文革。
9 |( Y' `# R; j
5 R+ [/ }; l) y) l& v34 。高山庙,位于四甲镇境内,古庙名,毁于文革。现有一小庙。 P, b, N N9 k7 d/ C. J
2 y" t- i( J9 Z/ H. f( T
35。陆大仙坟,位于现四甲龙游村,清名医陆云逸云游到余中场西南龙游沟旁,并在这里行医。后人纪念他的功绩建有庙宇。6 t) y* u/ s6 I% s) K1 E
% e& B- `7 l$ p' D% T36。大储站弄。沿江海路一直向前,有条路叫大储站弄,它因其原址曾有张謇创办的大储站而得名。1914年,张謇创建大生三厂,1921年开工投 产,为扩大市场和运输需要,张謇在海门县城建立了办事处、大储站等机构,可以说,大储站是海门最早的物流中心,它位于七案河的南端,是一片中西合璧的仓储 式建筑群,其结构类似至今尚存的大生三厂原棉仓库。解放后,大储站改为粮食局仓库,直到旧城改造时开发为房地产。大储站弄紧靠原来的大储站东墙,说是弄, 其实很宽,可供车辆进出,这条路实际是为大储站运货而专门开辟。大储站弄是市区唯一一处与张謇创办实业有关的历史地名。
0 z8 n; W1 N9 z0 V6 q- e: w0 E7 L6 p最近据报载,南京开展寻找旧地名活动,若干旧地名将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在海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的地名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发掘和恢复使用若干海门旧地名,以体现海门的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