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因为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因此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中秋节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我国民间有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又称宫饼、丰收饼、圆饼、团圆饼等,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 i, n/ Q$ z5 O" |( s" b/ B- i4 {0 c+ S4 }$ h9 I5 [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启海沙地一带,旧时也有“摸秋”习俗,很有一些历史传统。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为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反映启海民俗民风的《沙地风情录》一书,对“摸秋”习俗有所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