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稷,是家乡的一种植物。它的长相和高粱很相似,所以又名“甜高粱”。芦稷幼苗时,翠绿的茎干上点缀着几片嫩叶,很难分辩出哪棵是高粱,哪棵是芦稷。高粱是收米粒而弃秸杆,而芦稷的精华却全在秸杆,撕开青翠碧绿芦稷皮,露出水灵灵的肉质。咬一口、嚼两下,一股香香的、甜甜的糖水顺着咽喉直下,是其他水果少有的一种美味。
' N0 w( n) c( h1 U+ _% U( k3 J7 l, M& z& _$ B, b7 L% z \4 k
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沙夹黄的土质优势,最适宜芦稷生长。一颗颗小草似的秧苗吸足了阳光、雨露和土壤里的营养能快速长成田野里浩浩荡荡的绿色大军。芦稷一年两熟,头茬芦稷,成熟于盛夏。晚茬芦稷(冷水芦稷),成熟于晚秋。还有一种小穗芦稷,亦称“甘蔗芦稷”黑子穗头,整株高挑,既有甘蔗枝干粗壮的长处,又有芦稷甜美松脆的特点。霜降之后,农人在田地挖个一尺多深的坑,将晚茬芦稷整根连叶带壳填埋坑中,上面盖上一层稻草和一层泥土,盖土有讲究,盖多了容易受潮腐烂,盖少了容易冻坏。春节期间起田的芦稷,剥叶洗净,咬开芦稷皮,节段晶莹剔透,口感甜脆鲜洁,倘若放在冰箱里冷藏后再吃,又多了一股清凉爽口的滋味。% p1 f5 S$ n8 C$ G. W6 Q ?7 m
( S9 G; C T3 K3 m! P
在我童年时代,家家户户宅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有大片芦稷,金秋之际,芦稷随风摇摆,青翠的茎干直立挺拔,嫩绿的枝叶舞动摇曳,黑色穗子沉甸甸地挂于枝头,成片的芦稷,俯瞰着与它相邻的植物,俯瞰着田间忙碌的农人。夏日夜晚,浩月当空,正是吃芦稷的良辰。三五个纳凉的人摇着芭蕉,围坐一起,一边吃着芦稷一边数说家事,直说到露水发凉、孩子发困,芦稷嚼得甜了馋嘴、美了肚子。一番享用后,地下当然是一片狼藉,但这样的狼藉极好处理,扫到不碍脚的地方,待到火热的阳光烤干了,那些软壳啊青皮啊残渣啊,都成了灶膛内的燃料。& ^& b+ h& d# W; ~6 ^+ c- c
$ Q* ~& f- L O3 n+ G) a8 _- k
大伯当年中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去新疆支边。新疆生活艰苦,吃的包谷面喝的白菜汤,大伯刻苦勤奋,被新疆邮局招聘为正式工。每年春节回家探亲,临走时,祖母为他准备了黄豆、赤豆等家乡土特产,大伯怕重,不肯带,唯独这甜芦稷,他却不嫌多。他说新疆的哈密瓜甜,汁液流在桌上会凝结成粘稠的糖,但比起家乡芦稷来,哈密瓜少了沁人心脾的清凉爽口,更少了咀嚼芦稷时汁液肆意横流所特有的惬意。所带的一大捆芦稷,大伯在火车上一路行,一路嚼,既作饮料又消遣。尚未到乌鲁木齐,芦稷已所剩无几。: V2 t9 g) G* w9 @* M8 Y- }2 p
, C2 o2 q- L' Q6 [, o 上世纪六十年代,乡下很少看到甘蔗,街上所卖的甘蔗都是外来货,价格不低,农家孩子大多不敢问津。可望又可及的是,比甘蔗瘦一匝的甜芦稷。不需花钱,唾首可得。在艰苦的岁月里,甜芦稷是农家孩子最美的果品。放学后,一群孩子钻进“青纱帐”似的芦稷园,专挑高大笔直,穗子紫红的芦稷,大口地咬着,脆脆地嚼着,从容自在地吐着芦稷渣儿。吃芦稷与吃甘蔗一样,要去皮。在乡间,芦稷皮从不叫芦稷皮,而叫“芦稷损刀”这形象的名称,让芦稷在绵软甘甜中,多了一份凛冽。在我童年记忆中,芦稷皮曾一而再、再而三给我的嘴唇、手指留下过短暂的疼痛,而正是这“芦稷损刀”给我瞬间的疼痛,让我领悟:什么才是幸福、甘甜的痛。( O- \9 |$ ^" _ R
$ O s0 D0 S* u
芦稷一身土气,可它浑身有用。嫩绿的叶子是用来喂猪羊的最好草料;斩下的根、损下的皮、嚼下的渣晒干后可当柴火;穗头晾干褪籽后就是扎扫帚的上等材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芦稷拯救了饥饿的生命。改革开放之前水果贫乏,是芦稷充当了时令水果。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芦稷也不失为纯天然的“绿色饮料”。芦稷成熟之季,小城菜场门口总有卖芦稷的摊位。成捆芦稷青翠欲滴,砍去了根须和穗子,整齐地躺在三轮车上等着人们去挑选。城里人下班回家,顺便挑上四、五根,晚饭后,全家三口边看电视边嚼芦稷,确是一种温馨的休闲享受。
6 a6 H7 ?8 R# p9 q8 J% z& G6 K j# j" q
家乡的甜芦稷,朴实无华却充满家乡的味道。每年初秋,习习凉风吹走了烦人的暑热,我总惦念起家乡那甜津津、脆生生的芦稷来,这份沁人肺腑的甘甜,这份舌尖上的回忆,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