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x0 @% w0 l b/ A: b比如谁家生了孩子,与父亲的姊妹是姑侄关系,他称的叫法是姑娘、姑母、朵朵、大朵朵、二朵朵。然而这时候的姑母,有的才一两岁或七八岁,有的才十几岁,根本没到结婚成家的地步,这“母”字加冕,似乎有点出口障碍,于是直称时改母为爷,称寄爷了。8 O- c0 C" X0 e: D1 x
6 m/ P: n% B) F3 N4 C, _" M这用一句沙地人的土话讲,叫做“人长理不长,那怕苏牙(胡须)长到八尺长”、“有苏牙叫呒苏牙的爷”,那个姑夫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寄爷了。另外也有称姑妈为“姑爹”的,这也明显含有企盼男性的意思。( @( l$ f& ~. I4 S7 i/ i
8 f$ V7 O2 P2 G4 W0 z y' Q“生肖寄爷”则是由当地的风俗习惯引起的,依据的是生辰八字。父母们按照算命的指点,寻找一个与孩子生肖相合的人,称其为爷,并以寄爷的姓氏为姓氏,叫做“寄名出姓”。3 E3 a7 F5 E. h" i$ c/ t
. _% v8 }3 _( j# w N* y当了生肖寄爷的,不但为寄子、寄女取名,还要买一个铅碗、汤匙之类的作为礼品赠与。据说这样做了,孩子会消灾避难、岁岁平安。 ' L2 T1 }" G2 {$ k& B2 G, {% |: m, ]6 k6 }- H
如果没有结婚的女青年被寄了生肖,孩子照样称其为寄爷,倘若已经结了婚,也以生肖的归属为准,对其夫妇统称寄爷;当然,如果生肖寄给男的,那么就叫女的为寄娘了。这样的寄爷娘一旦病危、逝去,在家的寄子、寄女都会上门送终、戴孝。* }: C# r N' q) X' N \- X
% O. g I/ r0 i7 M6 t: a“邻居寄爷”大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人觉得这个小孩乖巧、秀气、聪明、可爱,说一声“叫我寄爷吧”,现场拍板,便叫开了。也有跟风的,见大家都喊这个人寄爷,就跟着叫了。 7 ]0 U( A) d) I" M8 e1 M) _9 K$ M6 P. s4 E
不管哪一种,自此,有什么吃的、穿的,做寄爷、寄娘的常常想着寄子寄女,两家的关系会愈来愈密切,婚丧寿庆的“人情”也会超出一般。 # ?6 m+ f* j3 M; R+ ~% [; i2 P! [, U+ H2 ^- f* \
让人一头雾水的是,姊夫称妻哥、妻弟为阿舅,称阿舅的妻子为“聚呒”(取其音),许多人说不清什么意思。所幸的是,人们利用这个“说不清”,经常不失时机的制造出一些笑料供人嬉耍。4 ^3 N/ o, l0 s( W) A' {1 S
. @- s( J* C2 k5 Y7 @
如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拿“握枪”钉鱼时,遇到大鱼挣扎,将全身力气使在鱼枪的柄竿上不使逃脱的动作,沙地人称“聚”、“聚结”。膝盖跪着,沙地人的发音又称“其”,“聚”跟“其”又与骑马、骑在身上的“骑”同音。 ! j# N: t3 a2 ?% D% F2 {1 A7 T4 ~* i! z, P5 ?! F
另外,沙地人“你”字的发音为“呒”,于是,看到阿舅的妻子上门,不少人大做文章说:“看谁来了,骑你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有没有隐私,当事 者的表情总会有些不自在。说的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接着也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个调笑的行列。另外还喜欢将“阿舅”冠予“乌(不聪明)阿舅”,来对付喜欢说笑 占便宜的“平辈”人。 8 R6 N% V3 L% h, x1 x: N8 x/ i" g9 W2 p3 E( t$ t9 P5 ?) Q
最吊人胃口的,要数亲兄弟娶姊妹俩、甥舅俩同娶姊妹俩,碰巧我那老家附近就有这样的特例。对于兄弟、姊妹、甥舅变成嫡连襟、嫡妯娌、上下辈,周围人关心的是那彼此间的称呼,真是所谓“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2 Q$ y2 W7 T! a6 { V8 d3 N3 U 0 L; v7 u7 C: `; A" A2 X人们风闻各类角色将于某月某日相聚,就早早地睁大眼睛、伸长脖子、掏空耳朵等着。当这种时刻终于出现了,结果是男归男叫,女归女叫,相互间秋毫无犯。 , ^$ f$ M- B' O9 ~3 T " T2 G9 b3 \; V; E1 \1 r看着一个个“皇帝”满脸笑容、应对自如的样子,倒使得“太监”们有些难为情,只有掩着嘴巴各自嘀咕的份儿了。 : W5 h2 G2 F' X* w @; s1 G* ~" u5 y: W; P$ J$ L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辈分排序的公认准则,由此而产生的称呼,无疑是维系宗亲关系、巩固宗族利益的公认符号,也是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一面旗帜, 对于那些初为长辈、人伦升级了的人来说,一声“呒买、爹爹”、一声“公公、婆哇”,早已喜形于色、心花怒放了。就是对于那些久别重逢的亲人,也只要一声哥 弟、一声姊妹,也早已金口未开泪先流了,人伦称呼到这般地步,其价值意义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尽善尽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