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_/ b6 f Z, j' t8 o“偷”长寿碗 0 O3 L' s7 p' r) x3 D& I: E: H9 Y: I' q M$ y' b
说到“偷”长寿碗,四五十岁的人还有些记忆。至今,我家里还保存着两只长寿碗。这是两只胎质细腻,造型玲珑美观,四周印有“长命百岁”字样的小瓷碗。要说到它们的来历,我的眼睛忍不住湿润了。% M% J/ c6 F) O' N
2 f( c8 Z9 Q3 c z' t我七八岁的时候,正值困难时期,家里人多,我将信将疑。粮食不够吃,也许营养跟不上吧,我不但面黄肌瘦,而且经常闹病。那年奶奶听说邻村有一位98岁的老人仙逝,不日将办丧事,为了探听准信,她跑了两趟,来回十几里路,真难为她那双粽子似的小脚了。办丧事那天,正值8号台风光临海门,倾盆大雨没有挡住奶奶的脚步,大清早,她拐着小脚就出发了,到了那户人家,奶奶没有吃斋饭,只“偷”回了一只长寿碗,那碗白瓷青花,画有松柏、仙鹤等长寿图案,奶奶将碗视为宝贝,小心地揣在怀里往回赶,怎奈风雨太大,在泥泞的小道上摔了好多跟头。为了护住这只来之不易的长寿碗,奶奶到家时几乎变了个样,全身像个“泥猴子”不算,还鼻青脸肿的,把全家人都吓了一大跳,为此,奶奶病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这只碗就成了我的专用饭碗。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我的体质逐渐强健起来,奶奶逢人便说我沾上了长寿星的寿气,我将信将疑。6 ? V: g4 W6 J2 g: D5 E) \
" q5 A0 J# q6 F7 l N/ e
我家附近的唐奶奶103岁那年才无疾而终,这件事轰动了当地。唐奶奶在世时成就了三十多对有情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人缘极好,死后全村人都来看她,都说唐奶奶死得安详平静,如同睡着了一般,一点痛苦都没有。到了办丧事那天,几乎来了几个村的人,中午开饭的时候,他们吃饱后将手中的饭碗揣进口袋里带走了。也有坐不到桌子的,拿了一只碗就跑。功夫不大,五十多筐碗,一个都没剩。从上海等地赶回来的亲戚哪见过这样的场面,直到有乡邻向他们解释才知,这偷拿长寿碗是通东一带的民间风俗,谁家老寿星祝寿或离世,均视为大喜事,要备足长寿碗供外人“偷”,被“偷”走的碗越多,就说明这户人家名声越好,子孙后代越兴旺发达。这碗“偷”回去给家里的孩子盛饭吃,也可长命百岁,自家没孩子的,“偷”一只长寿碗作为礼物赠给亲友。唐奶奶过世那天,共用了一百多筐碗。记得第二天,主家请四邻吃饭,没碗盛饭,只好借来好多面盆盛菜、盛汤。大清理的时候,母亲惊喜地发现剩菜桶里还藏着一只小瓷碗,就带了回来。 2 w% I( ?( t' k9 m) b+ t* G( \, D* ?9 F8 R. r
此事过去有二十多年了,但还作为美谈在村里传扬。7 C( i( e& T% r' C: k* M* D+ C# o, N
3 [7 l7 X5 l, P' l: r9 b9 {$ {
出葬习俗 1 y! a7 D# u; ~# {; u5 L9 ]0 V2 S. p9 d6 a) `9 i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满3周年,举行安葬,将棺材从家里抬出,移葬坟墓。出葬时仪式很隆重,子女亲友组成送葬队伍,随棺送到墓地。有钱人家还用砖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仪式,均在“大寒”前后。安葬完毕,子女才可脱下孝服,换上红鞋子,叫做“释服”或“脱孝”,至此,3年丧事才算结束。穷苦人家死了人,没有钱办丧事,只好东借西挪,买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芦菲卷着,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土地的,或租人家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滩乱坟之中,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 G, J6 R* V: }% L) A" T' P ]. P
人死后,传说“亡灵”还有“回丧”之日,也叫“回煞”,并有亡灵显灵的种种传说。具体日期由阴阳先生掐算,少则3天,最多18天,选在单日夜里,家里人把死者原来的房间、床铺摆设依旧,灵台前供上酒菜,烟囱旁扎一芦梯,屋内放点纸钱和香火,然后家人躲开,静候“亡灵”返回,待纸钱燃烧后,家人再出来叩头号哭,表示迎接“亡灵”。 ' P: `) ~# F# J1 K6 a. s 1 m# o' q5 l! S! K0 z1 l+ D7 a建国后,丧葬习俗,如报丧、戴孝、入殓、七数、周年祭日等仍沿用旧习,但较前简化,迷信色彩也逐渐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后改用水泥棺。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死者搁三朝后出葬,家属将尸体火化后装入骨灰盒保存。吊丧采用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戴黑纱等形式。80年代,普遍实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机或卡车将尸体运至火葬场火化,子女和亲戚随往送葬。出葬时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户体上打一把雨伞,一路化纸帛。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家中或入土安葬。丧葬中也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旧的习俗重新抬头。3 I) v$ T: I" A* N" c+ z/ B, W- R
7 D5 ?; A/ M" L" c) v
报丧 7 V* v5 f5 H, _, Q. U5 s$ `. \# h2 u5 Q1 f3 |" D
沙地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 * H I% j% V7 }' J; b( \* N `; {/ U [$ v" i; i1 ]% Y
搁三朝 0 D) [; M. g+ m. a" m8 d# u8 Q4 Z3 Y( ?8 K+ s. S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磨麦牺,买菜,准备吃素饭等。 ! d j& x3 J+ I c+ _ # [: q& W$ b, r1 U到入验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称“烧床柴”,也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脆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f0 u8 E: h; @, S3 u+ e4 }9 R
8 V+ b& _: J) t: m) g% g
入殓! u& h! c Z. [* F+ V1 |* N
3 _# f% v8 O' }. U( g
这天宅前竖幡忏两根(状如旗杆)。上午,远近亲朋邻里陆续前来吊丧,带上纸帛、纸锭,有送纸币的,称“代帛”,也有送挽联、挽幡、被面等。吊丧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脆拜礼,儿子在旁还拜,请的“吹鼓手”每当有人跪拜就吹一次号筒。请阴阳先生、道士和和尚诵经、拜忏、做道场。下午入殓前,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即一人边哭,亲属边烧纸帛。亲属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即将尸体安放在棺材里,各亲属再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东侧,棺前摆上供桌(称“坐台”),桌子横档放置布鞋l双,桌上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蜡杆、斋供等。每天早、中饭时间,由家人端饭。 k5 k/ ~1 Z" d( M# O( U! A( Y$ c1 R4 ], U
七数- P* T: z* `+ n
! o' z2 u8 \% j3 d旧时,从死者入殓那天起,每隔7天须由家人烧经祭祀(俗称“烧羹饭”),一般由儿子烧,逢三七由女儿烧。烧六七那天,要请亲邻好友吃酒饭。六七前夜也有人守灵陪夜。北部地区群众和一般富裕人家烧五七很隆重,要请和尚诵经、放施食、做道场、扎库,也有亲友前来吊唁,并将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儿、女婿备了酒菜前来祭祀,娘家准备糕点鱼肉款待。中饭后,女儿要早回家,近邻亲友随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家门口为止。第七个七数,称“断七”,再祭祀一番,七数结束。一般贫苦人家七数照做,但一切从简。以后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还要烧祭。逢到农历春节,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亲朋前来拜年、送人情的。* y* w+ Y" I% f/ p1 D) m, v+ N9 O
% [/ Q; i% }2 j在死者七数期间,女儿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长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儿子不剃头,夏天出门不撑伞,不戴凉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缝块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袄可穿),女儿不戴金首饰。明、清时代,读书人和做官的为父母奔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外出做官,须在家守孝3年,称“丁忧”。 2 f& l0 ~% p. j' Q! W' |8 g2 M) v 3 X# o) |# U I/ E生孩子习俗: _' ^: ^ a" [) g# V' G
4 g* K1 i8 C- u5 }% ?0 {2 g
沙地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沙地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1 P' P9 y% J& q
1 a* T1 ~" e' _* m" j
十二朝3 U" m! v1 x0 y! _$ U/ H1 ]
; U1 z/ O7 m) h, y
婴儿生下第十二天,称“十二朝”,此日“分红蛋”,设丰盛的酒菜,邀至亲好友相聚赴宴。亲友要以红糖及滋补果品、老母鸡等赠送,谓之“月子礼”,俗称“沙母羹”。还有送银质手镯、项圈,长命锁,称作“压邪”,能长命百岁。$ U& |7 J$ h: w! v8 b6 T% T
9 L |" c% N7 r I2 R& m ?6 U5 G毛米饭 , O. P7 Q7 k8 _& }2 d* ?# k. }. {
所谓“毛米饭”,就是将未经淘洗的大米煮熟的饭。生了小孩的人家,一般都要烧上一锅,然后给村里有小孩的人家一一送去,不能遗漏,如果哪家主人不在家,也一定要把“毛米饭”放到他家碗橱里。主人在接受了“毛米饭”以后,也一定要还赠一调羹红糖。据说只要送了“毛米饭”,别人家的小孩就永远不会和自己的孩子发生争吵。 1 Z7 [+ v1 P4 ]! } 1 T2 ?1 }9 c P/ D% E6 p我们小的时候,一般吃的都是玉米稀饭、麦粥,能吃上和米麦饭已经很不错了,要想吃一顿米饭几乎是奢望。所以村里一旦有哪家添了小孩,我们就感到无比兴奋,耐心在家里等待,盼望着“毛米饭”早点送来。弟兄多的,还要互相谦让,或者分成几份。但是“毛米饭”吃归吃,村里小孩之间发生争吵却是难免的,一旦有人吵架,我们就会开玩笑说,伊勒两家人家肯定勿抬“毛米饭”。 " I6 E7 k, S/ w; o1 k7 b" I' m# }* Q! E+ f* U5 g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米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都不是稀罕物了,小孩子们对“毛米饭”已没有太大的热情。但抬“毛米饭”这个风俗仍然没有改变。因为这里面蕴含着村民们最质朴的美好心愿:邻居间大家和睦相处,友爱团结。 & @. Q- k# {7 X0 ~9 A) ?. Z: l3 ?& g! n# V
做满月9 J' t3 [9 }& G% A
) f; z Y; {" q. S
婴儿满月,做圆子(汤圆),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 - U+ P0 b1 M& k" B) N% Y' R, W% d# L! f* C1 O+ p5 s, _6 F
做纪箍2 V8 W& j4 i7 l" h% p
( X/ ?( X- J5 o0 Q s ]) G0 z5 q: t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圆子”。孩子周岁日叫“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 E- q3 O! y& X/ S5 Y% ]$ U5 B: T6 C) X
请吃喜酒赖送面1 c- t! Y N9 S8 H" T: O& A$ k#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