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7|回复: 0

海门地名文化印记: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化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8-1 13:55
  • 签到天数: 7 天

    [LV.3]七品 酒徒

    1572

    主题

    1641

    帖子

    95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598
    发表于 2021-1-13 10: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名是地域文化中最为鲜活的符号之一,是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化石”。
    ) [& K0 H, K: P' {. I) r
    - o$ }& H- o9 i5 M尽管海门的许多老地名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消失,但它们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
    , c. @' q/ e: y- a) z
    $ ?8 R% N8 P" N' t( c/ ]- @# O1 g/ K+ s因地形地貌得名  K/ Z# f! Y9 f( [1 V/ f9 r- Q
    ! v9 R! h. s3 ?" m2 Z2 b
    海地名中的“海”,如“海门”,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因地处江海门户而得名。《大明一统志》记载:海门县“以僻在海隅,因名”。又如“静海”,后梁开平元年(907),设东洲静海都镇,南唐保大初年建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改静海都镇制置院为静海军,是年,在其东部另设海门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县为乡,称海门乡。清道光十二年(1832),因海门厅与海门乡名相混,改为静海乡,归并通州。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静海成为海门曾经的特殊地名,如今海门市内还有一条静海路。
    ' e/ @/ v. q: j& V( b# V" M
    8 z* D+ W( s/ s2 N& V沙洲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江水自上、中游夹带大量泥沙至入海口时流速缓慢,加上海潮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沉积,年长日久,逐渐形成一块又一块的沙洲。至唐代,形成东洲、布洲两沙,史称东布洲。元至正年间(1341—1368),古海门县治东洲镇坍入海中。从此,东洲作为地名只出现在史料中。今天,这个古老的地名已成为海门的代称,出现在海门的各个角落:东洲路、东布洲路、东洲公园……
    ) C- B2 ~6 m9 A0 B1 j
    ! V8 k3 b7 h! E, ]港、洪古海门曾有许多入江入海的水道和港汊(简称“港”),因而地名中多有“港”字,如东灶港、青龙港、陶港等。" Q0 y4 _+ q7 g+ _7 j
    . b: t% m; b, b+ F3 S1 i
    《崇明县志》记载:两沙之间日久渐狭的流水,因势利导成渠后就成“洪”(泓)。海门地名中带“洪”字者有大洪镇、牛洪港、老洪港等。
    + v" E3 M6 j2 V: |" u
    + ?) j5 Q+ h% P5 ?( w8 k河、岸、桥、坝、闸、渡口古海门江河纵横,许多集镇和村落沿河、岸、桥、坝、闸、渡口而建,这在地名中多有体现。如王灶河、新河镇、岸角、雁行桥、叠石桥、大桥镇、四甲坝、四杨坝、套闸、新闸、摆渡、河渡等。
    * `. p# w$ s9 @8 A9 e1 _  i
    ) c$ Y$ n+ G. y4 h! ~9 G山古海门沿海多土山,如戴青山、牧童山、定海山、太平山等。沿江有不少人工堆筑的高地,如狮山,皆是为了造景增势,补风水之不足,祈求平安。
    ! P% v8 N# R8 C$ M; W6 N
    3 p  y% f1 o) }9 Y) b. u因煮盐围垦得名4 a. v' G0 }$ j4 I4 l

    3 h* _. r- d. u7 e; c  g: i场古代多选择靠海、卤气旺盛的滩涂来开辟盐田,称之为亭场,简称“场”。场与场之间,近者数里,远者不过二三十里。余东,原名余庆场,是通东盐业中心。元代时余中沙形成,土地拓展,盐产增多,官府遂将余庆场分为余西、余中、余东3场。清末民初,海岸东移,盐业淡出,余东人撤灶务农,改设余东镇。包场,明嘉靖(1522-1566)时,此地带从海中露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在此成立大有晋盐业股份公司。公司前辟有一大广场,其上堆积的盐坨多似小山丘,因名“盐包场”。民国6年(1917),余东、吕四两场合一。在盐包场设盐放局,称“包场盐放局”,包场从此成为地名。
    6 z7 K" W& D, Y$ d" X) y9 v9 W  R0 v1 W  o4 V; d
    总、甲古海门盐场每个场下设团,团下设总。两总之间东西宽约一里,南北间一般北起沈公堤(老皇岸),南至老通吕公路。余东场旧有廿五总、廿七总,原王浩镇有三总、四总、五总。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制,一总编为一甲,相沿成习。清代以后,海岸线向东延伸,海门北部马蹄形海湾不断缩小,盐场随之撤并,相应带来甲的变化,有的地方总、甲混称。以甲命名的地名,至今尚有头甲、二甲、三甲、四甲、六甲、九甲、十甲等,这些甲同时也作为农村集市一直延续。2 q9 t5 Q9 {; x/ S$ E
    2 i' P+ W2 S% {5 |/ q
    灶灶原指煮、煎盐的锅灶,是盐民的重要生产工具,后代指煎盐区基本生产单位,逐渐演变成地名。余东又名吕灶、李灶。其他地名中带“灶”者还有袁灶、姜灶港、王灶河、东灶港等。. E; R6 z3 F7 ^  p
    9 n; o: v1 B% r0 r
    墩古海门沿海曾有许多人工堆筑的土墩,按其用途,分为潮墩和烟墩。盐民在遇到风潮、怪潮等意外情况时,可及时撤至潮墩处紧急避险。烟墩又称烽火墩,是沿海一带的重要军事设施,主要用于瞭望、报警。以墩为地名的有五里墩、王灶墩、磐基墩等。4 m8 c1 A( T  D& q9 ~$ O# p; X

    ( A  S7 e# \; z! q$ J8 ?" J圩在沙洲刚积涨成陆时,海门先民在其靠水处筑上大堤,阻挡潮水。涨出的一块陆地即称为一只圩。海门大地上的圩,由于年代久远,原有的堤岸早已削平,仅保留下一些地名。如圩角河、圩角港、脚盆圩、中圩、长圩、鲜圩等。6 D' C$ q$ V$ e* i, F  m( g+ Y% _
    ' Q0 h* C8 Y" w% K' P
    匡“匡”是河网化式垦殖土地的结果,是计算地域的单位。匡有匡河,每匡之间约一公里。海门以匡命名的集镇有六匡镇、二匡镇等。清咸丰三年(1853),在今常乐镇以东一带开拓河道,造田二十匡,直到三阳镇。
    / W# J% `5 [" t/ ~# S/ t
    9 q) D$ ]6 ~8 p3 W7 b' b! k: Y, m因宗族姓氏得名
    , H2 i. W4 j0 |& j2 t' X( o  t/ [. y% J* t# b& p
    古海门地名中因宗族姓氏得名者占比最多。如茅家镇,相传因茅氏首先在这里开设闼子扳(农贸市场)而得名。悦来镇,因杨悦来在此经商而得名。三和镇,因徐、杜、沈三姓在此经商而得名,意为三姓和气生财。三阳镇,取姚、张、祁三家“向阳门第春常在”“三阳开泰”之意等。通过这些地名,可以一探该地先民的创业史、移民史。8 X5 m. a( t5 c3 H3 x1 w, g8 o
    " e: W: b* N  g
    因掌故传说得名
    : J& |$ n7 }0 x* z6 ?: z% _" z# X# J2 W3 [6 i- D& t. j
    天补,相传第一批先民在此地筑堤围垦时,风浪数次冲决堤坝,无法合龙,后从潮水中冲来一口烧盐的大铁锅,正好补在决堤处,堤坝因此顺利筑成,故名之。其他因掌故传说得名的还有如青龙港镇、龙游沟、麒麟镇、狮子镇、凤凰桥等。& D' R( G; B; P# r
    / k* ?( s) x; `3 g8 S& W& Q
    因寄寓吉祥得名
    " F# g5 v5 Z4 |' _" N9 L5 |. T0 L( c
    海门许多地名中带有与吉祥幸福相关的字眼,人们在这些地名中寄托了渴望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如中兴、常乐、长兴、长春、合兴、富安、兴隆、和合、大安、泰兴、添旺等。通东地区广泛分布带有“余”字的地名,如余东、余中、新余、正余、有余、余合、东余等。这些“余氏家族”成员都源于“余庆场”,“余庆”二字则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8 C' {6 o, C7 V1 Y6 h: _5 u/ A' S( r4 m5 p- l3 h2 w# O3 g9 M0 o- G
    因移自崇明得名' o7 o& M( f8 r7 K* M# J# A! T- X& A
    ; F' ]( T  C+ [5 U  b
    清康熙中期后,海门旧地复涨,仅一江之隔的崇明农民大批迁到新沙定居,为表达对家乡故土的眷念之情,他们在新居住地沿用了崇明岛上原居住地的名称。如海门的汤家镇、汲浜镇,由崇明汤家镇、汲浜镇的移民建成。其他崇明、海门两地皆有的地名还有三星镇、大新镇、朝阳镇、新河镇、富安镇、圩角镇、长兴镇、南星镇等。
    " j. W- G3 ~1 R% L2 W
    6 C2 Z9 R% n% }% F8 s因寺庙道观得名5 f9 k6 W; }) Q! j6 _4 U5 g3 r% K

    6 v9 k4 \2 j: t还有一些地名源自当地的寺庙道观。如土地堂、红庙、道士观、庙桥镇、庙港镇、普济镇等。: L6 s% `3 q" k  H+ \7 `6 A# I1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