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当代人会经常出现失眠等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等一系列睡眠问题随之而来。
睡眠不好,不仅影响次日正常生活,而且还使人乏力、易怒。经常担心自己晚上失眠久而久之就陷入“恶性循环”,还会逐渐发展为焦虑症。
因此,当出现睡眠障碍时,需要咨询精神科医生,他们能帮你慢慢走出对失眠的恐惧。
在精神科,催眠药是治疗失眠的首要选择。关于催眠药,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1
催眠药的“发展史”
第一代镇静催眠药是巴比妥类药物,主要有苯巴比妥、硫喷妥钠等。上世纪30~5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 但其成瘾性大, 可导致肝脏、肾脏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而逐渐被淘汰。现只用于控制癫痫、抗惊厥、静脉麻醉及麻醉前给药;
第二代镇静催眠药是苯二氮卓类,是现在常见的催眠药,包括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氟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的品种很多, 并非其中任何一种药物都能作为安眠药使用, 这要看每一种药物半衰期的长短而定;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是非苯二氮卓类,主要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与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相比,具有高效、低毒、成瘾性小的特点。
由于新型非苯二氮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小一些, 目前已成为欧美等国家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 有取代苯二氮类药物的趋势。
2
正确认识催眠药
安眠药品种较多,各有特色,不可简单地认为催眠药就是使人能睡好觉而随随便便使用。
选用催眠药时,需要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失眠的严重程度及个体需求,需要了解安眠药起效时间的快慢,维持时间的长短。
不易入睡者应选用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的催眠药;入睡不难但睡眠浅者则用起效慢维持时间长的催眠药。
催眠药确实有依赖性,但在长期失眠不得不使用时就要谨遵医嘱尤其对于老年人要积极向医生寻求帮助合理用药。
3
催眠药适用人群
要针对失眠的原因和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符合个人需要的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短暂性失眠患者,首先应用非处方药物治疗,其失眠原因解除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对于长期失眠的原因,需多方面判断,如因躯体疾病影响睡眠,则应治疗原发疾病,如果必须使用催眠药也以短程为宜,一旦达到治疗目的,药物效应终止。
老人和孕妇要慎用安眠药。因为药物白天残留较大,会有头晕和走路不稳等副作用,可能给年纪大、身体较弱者带来危险。所以,老年人还是需要咨询专科医生,不可随便使用安眠药物。
4
催眠药的使用
服用催眠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以最小药量达到满意的睡眠但剂量因个体而异,还需要医生协助;
安眠药长期使用有耐药性和依赖性,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药物,这样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
喝酒后不宜使用催眠药,它们均可抑制大脑神经,不可同时使用;
对于老年人使用安眠药特别关注老年人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较敏感,可产生过度镇静、嗜睡、健忘等。觉醒后可有颤抖、肌无力等现象。
因此,老年人晨起要小心,需缓慢渐进式停药。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性风险低,无显著不良反应,老年人可以使用。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很关键。
5
催眠药的副作用
1.依赖性
依赖性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患者就离不开安眠药了。如果不用药就难以入睡,失眠比用药前更严重,不仅可因缺药而高度紧张,而且有全身难受的感觉,出现生理、情绪、行为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综合症状。
2.记忆力受影响
有些人在服用安眠药第二天起床后,对于前一天做过的事记忆模糊。尤其是强效的安眠药更容易发生这种暂时性的失忆。
3.肠胃道不适
有的安眠药可能造成眩晕、恶心、呕吐与腹泻的不良反应。
4.肝肾受损
安眠药长期吃就会感觉不那么管用了,就会加量然而这样更会引起不良反应,增加脏器负担,这是个恶性循环,所以最好找到病因,年龄比较年轻,不提倡吃安眠药。
5.戒断反应
成瘾后,患者会不自觉地加大催眠药的剂量,如果停药的话,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震颤谵妄,甚至惊厥等,被称为“戒断反应”,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自我感觉。
长期失眠对身体的危害远比用药大得多。只要合理应用镇静催眠药, 就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 同时也减轻精神紧张和焦虑不安, 对身体是利大于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