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合反应是说疫苗接种者正好处于某个疾病的发病潜伏阶段或者发病前期,接种疫苗后疾病巧合发生,这与疫苗接种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在7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我国首次报告了新冠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其中一般反应占比81.29%,每一百万人的发生率为57.27;异常反应占比5.47%,每一百万人发生率3.85。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特别提到偶合症的占比达9.89%,每一百万人的发生率为6.97;心因性反应占2.42%,每100万人发生率为1.7;另有4例怀疑接种差错,包括违反禁忌接种2例,未签署知情同意书、3天内接种2剂次。
所谓的“偶合症”也称为偶合反应。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解释称:“偶合反应是说疫苗接种者正好处于某个疾病的发病潜伏阶段或者发病前期,接种疫苗后疾病巧合发生,这与疫苗接种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他举例称,例如某人正处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在接种了新冠疫苗后发生了肝炎,就属于“偶合反应”。
王福生特别呼吁,不要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把无关疾病归因于新冠疫苗的接种。“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天大量的住院和死亡,死亡每天就有约2万人。”王福生说,“在大规模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发生各种偶合反应是必然的,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偶合反应并非无法区分。王福生表示,通过临床的诊断是可以鉴别出来的。他还表示,对于所有疫苗接种,我国都有不良事件的监测系统,而且对于新冠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的处置是及时、科学的。
也有专家指出,要区分是否属于偶合反应的难度很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偶合反应都是通过诊断来鉴别的。“这主要是取决于与什么疾病偶合发生。”一位疫苗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是病毒感染,那么是可以通过检测;但是如果是癌症,癌症是什么时候发展出来,除非你一直去医院验血,否则是很难把握癌症进展时机的,而且每个人的疾病进展情况也不一样。”他补充道,针对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上述专家还表示,要研究疫苗是否会引发某些疾病,也是相当复杂的,还需要搞清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还是相关性的问题,或者仅仅是巧合而已,这需要大量的研究论证。
“我们也对偶合症建立了一整套的机制,当怀疑异常或者疑似不良反应时,会请专家会诊,最后判定是否为偶合反应,如果确实与疫苗接种相关,国家也有完善的补偿机制。”王福生说。
此外,关于心因性反应,也就是俗称的“心理作用”,主要是指受疫苗接种的心理因素影响,例如疑病,而表现出的身体症状(躯体化障碍)。对此,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的疫苗接种专家组就专门纳入了心理疏导专家,提供心理疏导方案,也可以针对个案进行评估咨询,形成一种较为有效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