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结直肠癌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若没有主动进行肠镜检查,很难被发现。但或多或少,肠道会有一些异常,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引起重视。
1、经常便血
便血是结直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但这种症状又与痔疮相似,经常被患者混淆。事实上,痔疮便血颜色为鲜红色,且血迹与粪便不混合,多是排便后滴出。而大肠癌便血则颜色较暗,多与大便混合在一起,是暗红或者柏油色的大便。
2、腹痛,有包块
部分结肠癌患者,会有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症状为一阵阵的腹部绞痛,在排气后,疼痛会消失。又或者在右侧中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肿块,还伴有腹痛、消瘦等表现,及时检查。
3、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与过去有明显变化,比如过去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成每天3—4次,或者好几天才拉一次;排便总觉得排不干净,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持续出现粘液便、脓血便;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变得很细、带有沟槽等等。
4、全身性症状
随着肿瘤发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不明原因的乏力、疲劳等症状,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为好。
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全世界结直肠癌患者确诊193万,其中,我国2020年新患结直肠癌患者为55万,占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女性直肠癌死亡人数成为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公开表示:做一次肠镜管你五年、十年没问题。大肠癌早期非常不典型,也容易漏诊,肠镜是目前最具性价比的检查手段,通过肠镜检查,可以做到早发现甚至癌前阻断,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生。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以下人群建议肠镜早筛:
年龄≥40岁,无论男女,
长期抽烟、喝酒的群体;
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
进行胆囊切除的群体,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长期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高盐饮食者。
长期便秘,腹泻,有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群体。
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
超九成的肠癌由它引起?关于肠息肉,5种类型发现后需及时切除
较真要点:90%的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肠息肉如果不作处理,会慢慢发展,导致细胞突变,容易恶化成结肠癌。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的进程较为缓慢,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及时筛查及切除肠息肉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把肠癌扼杀在摇篮里。
“唉!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肠息肉搞得我这么痛苦!”刚做完肠癌手术的刘先生无比懊恼。
原来,刘先生5年前做过一次肠镜,当时发现直肠内有一个直径6mm左右的肠息肉,由于息肉太小,当时医生并未行镜下切除,只是叮嘱刘先生定期复查。
但由于息肉太小,平时也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刘先生嫌复查麻烦,也就没去管它。结果上周刘先生因为大便次数增加,而且反复便血一个多月到医院检查,肠镜在距离刘先生肛门13cm处发现了一块异常肿物,直径达4cm-5cm,表面已经糜烂坏死,镜下基本可以确定,属于进展期直肠癌!而之后的病理诊断,刘先生被确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需要及时进行切除手术。
据统计,90%的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但是,很多患者不知道肠息肉的严重性,也不清楚该如何治疗,加上肠息肉初期无痛无痒,许多患者也就不以为然,听之任之。
然而,肠息肉如果不作处理,会慢慢发展,导致细胞突变,容易恶化成结肠癌。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的进程较为缓慢,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及时筛查及切除肠息肉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把肠癌扼杀在摇篮里。
什么样的肠息肉需要切除?
所谓肠息肉,通俗讲就是肠道内多余的“肉”,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而之所以会长息肉,多由于炎症、异物刺激或机械性损伤造成,而不良饮食习惯、紊乱的作息也会刺激息肉生长,另外,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肠息肉一般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2种,炎症性息肉危险系数较小,会在炎症治愈后自行消失;而腺瘤性息肉则是“危险分子”,有恶变的倾向。
息肉发展成癌的过程大致为: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这个恶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至10年,个体差异不同进展速度存在差异。在这段时间中,如果肠息肉及时被切除,且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肠息肉癌变的几率也会最大程度地降低。
然而,肠息肉如果不作处理,会慢慢发展,导致细胞突变,容易恶化成结肠癌。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的进程较为缓慢,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及时筛查及切除肠息肉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把肠癌扼杀在摇篮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