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2|回复: 0

海门县溯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8-1 17:13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八品 酒鬼

    1883

    主题

    19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81
    发表于 2020-11-14 08: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建制沿革0 O: X3 ?$ f+ U  j9 o
    公元958年(五代后周显德五年),海门开始置县,属通州。县治设于东洲镇(约在今启东市的中部地区)。宋朝时因袭后周,仍为海门县。元未至清初,境内土地时坍时涨,县治先后迁至礼安乡(今万年与海洪交界处)、通州的余中场、金沙场等地。1672年,由于境内土地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居户锐减,遂裁县建乡,初称海门乡,后改为静海乡,乡治设在徐涧(今通州市兴仁镇)。18世纪初,长江主泓南移,海门旧地复涨,人口剧增,1768(乾隆三十三年),清政府在此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后改为海门县),1912年(民国元年)复称海门县,以茅家镇(今海门镇)为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县隶属苏北政区南通区(1953年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A( u, L4 e' \) ~. J" W
    海门濒江临海,地势低洼,江海堤防常遭江海潮侵蚀。1054年(宋至和年间),海门知县沈起在县境北部黄海一侧修筑海堤(后人称为”沈公堤”),”以障卤潮”,为此受到王安石的称赞和包拯的举荐。1775年,海门厅同知徐文灿主持在天补沙南修筑挡洪大堤(后人称为”徐公堤” ),徐公筑堤第一天,他当众将靴帽顶戴(清朝官服)掷于激流,表达最大的决心,在场群众十分感动,于是万众一心,终于将堤筑成,从此支泓断流,”南北水滩不数年俱成活土”。
    5 P, }7 t# w. ~" V* V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沿海沿江堤岸的培修加固。1954年,首先在青龙港两侧进行护堤工程,70年代初对沿江53公里的江堤进行加固,同时对沿海沿江滩涂进行大规模围垦,至20世纪末,共围垦34次,围地总面积达118306.78亩。
    ( ~1 C5 t0 `) m. h7 [( s
    ! @7 @6 {" x$ Z$ u2 k. q% @二、海门方言" q) z  ?! H+ O4 v7 ~2 D
    海门境内通行两种方言,一种是属于海启话的海门方言,一种是属于通东话的四甲方言。
    ) p& {* J$ r; a6 l4 M海门方言是市内主要方言。以海门方言为母语的人是18世纪初以后陆续来到江北的崇明移民的后裔。所以海门方言源于崇明方言。海门方言主要通行于海界河以南地区。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布区。8 T% `, I* [# h' _
    四甲方言是海门县境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它通行于老运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吕公路两侧地区,包括货隆、王浩、正余、东灶等乡(镇)和国强、四甲、树勋、余东、包场、刘浩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以及万年乡北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多系古海门县(958-1672)属地。早在公元7世纪初,这一带人的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五代时,其地属浙西晋陵郡(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区)。四甲方言当来源于古常州一带吴语。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迁来海门,使方言有了新的发展。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裁县,其地并入通州(今通州市),自此四甲方言又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愈来愈多的影响。
      o; p3 W$ X+ t
    : z8 n, [; W8 H& I( w& L4 y三、小镇史话
    ' I; r# f0 `* B7 b) M! i, D(一)余东的来历和传说
    , ~5 `. Z& p% D: Q8 K0 _余东镇在海门的东北部,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古城。
    4 c! g, i& O* w6 n" n8 `很早以前余东那里是一片汪洋,后来海中涨起了一条沙洲,叫做余中沙,唐朝初年余中沙两侧,又逐渐形成了新沙,人们把这东西两侧的新沙称为余西和余东。余西和金沙相连,余东向东又涨起五里墩、包场等地。) O2 d- h) }+ B0 `5 o- W+ c
    余东初成,沼泽遍地,芦苇连绵,人迹罕至,是唐代官府流放犯人的场所。) G" V  L0 }( H! N
    唐玄宗时(公元722年)开始将余东一带辟为盐场。后黄巢起义,黄河流域大批扶老携幼、举家南迁的难民,其中一部分选择了这块未开垦的土地,从事渔盐业,可兼搞些农业。
    . j  v2 c7 y/ n, j唐大历年间(763-766年),遣黜陟使李承实到余东地区视察,提倡围垦筑堤,设灶煮盐。以后,余东一带移民增多,逐渐成为产盐区。人们把李承实在此设盐煮灶的地方称为李灶。并传有八仙中的吕洞宾与铁拐李在此帮助设灶烧盐的神话而称为吕灶或李灶。”余东,在北宋时还称过吕灶、李灶港”。(《南通地区成陆过程初探》)
    ( ]$ v& D3 W$ g. k( ?- [$ j余东,从古至今,人们还一直称它为”凤城”。除民间传说有凤凰落过余东城外,还因整个余东的地形,貌似如生的凤凰。
    / G" ]% b2 Z+ E; |5 J8 I5 T传说在太空凌霄殿上有一只凤凰,久居天空感到寂寞,有一回趁看守神童打磕睡的时候偷偷地逃出南天门,飞降凡间。它来到海门,见余东是个好地方,就安居在那里。由于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因此人们又把余东称为”凤城”。
    + b. |' S1 K& i; ]3 Z' B: y2 j. A) r; Z% M. m0 z9 J
    (二)留传于天补镇的故事
    0 Y( w$ J* G3 T天补镇是海门西部的重要市镇。
    - q3 ~( q8 O0 n0 C+ B1 r) Y. U传说几百年前,天补镇南面一带是茫茫江水,海潮时常吞没新涨出来的土地。人们为了防御海潮的侵袭,在沿江一线筑起了一道大堤。一天,风雨交加,大堤被冲开缺口后,江水向堤内冲击。人们惊慌失措。后来,缺口被一只大铁锅补住,那只大铁锅的锅边上有”征东大将军薛仁贵铸”字样。原来这锅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时用的行军锅。薛仁贵班师回朝时,将它留在海滩上。那知这铁锅竟随海水漂流到这里,正好把缺口补住。大家看到这情景,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称这锅为”天锅”。又因这铁锅补住了缺口,故又称”天补”。天补镇即因此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