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72章63万字,是一部全景式记录海门历史重大事件、重要变迁、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不仅打开了方志文化空间,丰富发展了江苏文脉内涵,而且对于服务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也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从内容上来看,《海门传》上下一千多年,清晰勾勒出海门从沙洲出露、连片成陆,到建县、坍没,再到沙洲重生、设置海门厅,直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历史脉络。既是一部集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了解海门历史、认识海门区情、感悟海门文化、推动海门发展的生动教科书。
在写作的维度上,江苏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历代积累的文化资源恒河沙数。但这些资源都是古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表现形式大多和现代格格不入。
《海门传》虽然也利用了大量史志资料,但又和一般史志的书写方式完全不同。通过生动的笔触,纵论古今,古为今用,如数家珍,娓娓而谈,深情款款,文情并茂。这为广大文史工作者,如何用活历史资源、讲好江苏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有志书的作者,所有吟唱海门诗词的作者,所有书写海门人事景物的作者……是他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录、岁月的印痕,留下了海门大地上曾有过的笑声歌声哭声,曾燃过的灶火灯火战火……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知道祖先来路、沧桑之变,才知道故土厚重、创业唯艰。”这是《海门传》前言中的一段话。从2016年立项,历时五年多,这本描绘海门千年画卷的书籍终于发布,以兼具文学性和史学性的全新方式,再一次梳理了海门的历史脉络,记录了海门的人文情怀。
为海门城市留史
从公元958年设县,海门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千年的岁月,很多记忆已经开始斑驳,很多故事已经成了传说。2016年,我区全面启动《海门传》筹备工作,并将其列为全区“文艺精品工程”重点项目,聘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周世康撰稿。
资料缺乏是撰写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漫长的岁月中,海门多次遭受风暴潮灾,江坍海侵,县城被毁,很多文献资料被水冲泡,化为泡影。倭寇来袭,灾年逃荒,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动荡中遗失。从古海门县到海门乡,到清代海门厅,再到民国海门县,共有9本志书,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海门。
正因如此,为千年海门留一部连贯、完整的传记,意义尤为重要。《海门传》在原有志书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实地走访调研,进行补充完善,又以城市传记文学的写法,分21个部分72章,辅以十几张古地图,生动全面地展示了海门的历史风貌。
为海门人民立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海门传》中,每一段历史的记录,都有着人民的鲜活身影。《海门传》中记录了海门历史上的一个个先贤,宋初三杰,探花崔桐,海门厅同知徐文灿,清末状元张謇,名医朱南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海门的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海门传》也翔实地记录了海门历史上的流犯和流人,商人与集镇,苦力与学徒,以及抗战中的海门人等。这些千千万万的小人物汇聚起来,才构成了历史的浩瀚与多彩。例如,书中记录了一个名叫蒋司徒的人,在煮海制盐方面掌握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并把这些技术传授给盐民,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海门的千年盐业。
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说,《海门传》虽以地名为名,实则写的是世世代代的海门人,记载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反映了他们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内在,这种从千千万万的平凡人中提炼出来的精神,也为奋发新时代提供了精神资源和动力。
为海门精神修书
“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是刻入海门人骨血中的精神之源。周世康先生在撰写《海门传》的过程中深有体会,并提炼出了海门人特有的一种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求精致、特别重文教、特别能应变。
濒江临海是海门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江坍海侵时,人们又不得不离江远海。周世康认为,海门人的祖先不惧艰难,一次次面临家园被毁,一次次又重返家园、重建家园,形成了一种“追江赶海,辟我草莱”的豪气、勇气。海门人把“种地”叫“种花地”,就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种地,创造了复种指数全国前茅的奇迹。海门人历来尊师重教,县城被冲毁,最先修复的是学宫,更留下了“无地可种,有书可读”的动人心声。海门人能应变,不仅能适应变化,也勇于主动求变,很多海门人从一江之隔的大上海放眼看世界,带回了新的思想、技术和文明,推动着海门不断向前。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认为,《海门传》是一种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值得世代相传。
下载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