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了热搜,引起了大量年轻人的共鸣。“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句话表达了大学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困惑和痛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穿长衫的文化人,但却没有获得秀才身份。他的状况是劳动人民嘲笑的对象。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却发现找到专业匹配且待遇合理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可能面临收入下降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这种反差让一些人感到沮丧,他们不愿从事自己预期低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可能是他们所喜欢的。这种处于“悬浮”状态的感觉,让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无法摆脱身上的“长衫”。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下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许多人发现,他们接受的知识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需求,现实也与想象中的不同。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应该被否定。
学历不仅是一张敲门砖,还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高台。虽然就业环境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知识和教育的价值。我们应该在适应现实的同时,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关于“孔乙己”的讨论可能不是特别突出,但它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像字典里的一个词。大学生抱怨自己平均月薪5000元,摆脱不了传统思维的束缚。那些放弃白领工作去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认为有足够的勇气消除社会规范的“约束”。
“约束”一词可能不仅仅代表精神上的约束,还有拒绝妥协的意思,类似于现在流行的“懒人”文化和“放下”文化,人们自我嘲讽,不断努力争取成功。如今,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孔乙己》文学作品背后的焦虑反映了这一现实。然而,整个社会并没有对年轻人面临的困难视而不见。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就解决青年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保护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工人的休息权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在提案中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制造等行业在临时加急任务之外,长期加班加点。“996”作息已成为家常便饭,不仅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而且违反劳动法规。类似的提案和建议还有很多,都是接地气、有针对性的,有利于逐步解决问题。
不久前,一段名为《我:毕业5年,积蓄5000元,她: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在火锅店做保洁员》的视频在哔哩哔哩上获得了超过500万的点击量。视频中的两位主角都是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开朗幽默地自嘲自己毕业后的“高起点低走”。视频中这位“毕业5年后积蓄5000元”的女孩,有机会在别人眼中获得成功。在身兼多职后,她选择放弃名牌大学的光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认识自己、感知世界、自由选择,无疑是教育的真谛。
阅读就是从书本中提炼方法论,并获得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大学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交汇点。年轻人的焦虑和困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应,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年轻人的困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往往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而社会和政府也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