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0|回复: 0

[校对版全本] 给思考者的100条线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8-1 07:4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九品 酒贼

    1122

    主题

    110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809
    发表于 2023-7-16 07: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认知学底层:3种模式和1个公式
    2、道德经通论:思考的底层结构
    3、经济学底层:3个关键词和10个基础概念
    4、古希腊哲学:辉煌的畅想年代
    5、自然法原理:公共意志和公共秩序
    6、文明的历程:文明形态和对应秩序
    7、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
    按顺序,一条条来:

    ▲1▲
    认知学底层

    3个模式和1个公式
    1、三种认知模式分别是:情感认知、逻辑认知和系统认知。

    2、情感认知即感性认知,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感性认知模式,这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特点。预估有99%的人惯常处于感性认知模式中,有以下表现之一即可判定:情绪化、爱争论、不尊重规则、没有边界感、喜欢道德评价、喜欢指导别人等。以上情况虽然表现不一,但本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尺度。

    3、逻辑认知即理性认知,一个人一生中会有几个瞬间处于理性认知模式中,尤其是在紧要关头,其特点是尊重事实和现状,不想当然。预估有0.9%的人处于理性认知模式中,其判定方式是,不存在上一条中所述状况,做事有余地,不在是否(绝对)上做选择,而在程度(相对)上做判断,能够理解无限和不确定。

    4、系统认知即多维认知,多维认知模式极为罕见,如果要以一个数据来表示这种罕见,我认为不会超过千分之一。多维认知模式中的多维,可以从“一”出发而“多维贯通”(科学家),也可以从“多维”出发而“融汇于一”(思想家),这是多维认知的先决条件。普通人达到多维认知的障碍有两点:① 不具有跳出自我的意识;② 不具有大规模深入思考的机会。

    5、知识水平不一定有利于认知层级的提升。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掌握了很多知识,但“自我”有增无减,愈加顽固了。

    6、认知能力是一种判断力——能在多短的时间里把握一件事背后的本质和运行逻辑。认知能力处理的是动态事物,不是背答案。

    7、思考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思考力的增长和三个因素有关:思考内容、思考方式和思考频率,即想什么、怎么想和想的频繁程度。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思考力公式:思考力=思考内容×思考方式×思考频率

    8、学习由三个环节构成,信息接收、信息消化和信息输出。这三个环节的差异造成了学习效率的差异。
    例如信息接收,怎么接收?接收什么?接收时的状态如何?主动接收还是被动接收?例如信息消化,靠什么消化?信息组合?思考?实践?试错?例如信息输出,怎么输出?写作?制作?授课?

    9、信息消化是最核心的学习环节。一个人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根本目标就是要打造一套信息消化系统,它由信息分类、信息组合、信息过滤和思考力等部分构成。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大多数人并不具有一套合格的信息消化系统,因此只“吃”不消化,最终把大脑搞成一座信息垃圾场。

    10、信息消化具有分散性——消化不是即时完成的。这类似于一个匹配过程,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在一条路上走,每走几步就能捡到一把钥匙或一把锁,钥匙和锁有不同的样子和颜色,你今天捡到的钥匙不一定能匹配你今天捡到的锁,有可能一周后才能匹配到。
    最初你会捡起所有遇见的钥匙和锁,不断尝试,反复匹配,因为你毫无头绪。久而久之,你会积累一些经验,发现一些特点,然后你不再胡乱匹配,而是根据你所掌握的一些“规律”有选择性的捡起,有选择性的匹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各自掌握的这些规律,还在于运气。
    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消化的分散性诠释。

    11、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来赞赏一个人的学习精神和品质,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不容抗拒的事。当一个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他已经在学习了,而接收信息则是无法抗拒的。今天有很多不识字的老人也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并且了解到今天世界上所发生的一些事,他们一直在学习。
    只是,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同样的条件下,被动学习的效率远远低于主动学习。因为被动学习大多只停留在信息接收环节,没有信息消化和输出环节,这样的学习是低效且低质的。
    今天,大部分人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知识多了很多,智慧少了很多。
    12、学习也具有马太效应,学习效率越高、质量越高则越主动越爱思考,越主动越爱思考则越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反之亦然。
    因此,你应该理解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他们缺乏信心,缺乏基础,缺乏方法,缺乏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他最需要的不是补习,而是先从这样的状态当中跳出来。他们最需要支持和认可,然而我国的老师总是把支持和认可给到那些根本不缺的成绩优异的同学。教师的短视可见一斑。

    13、人与人的根本差别在于认知,认知不仅决定着做事情成功的概率,还决定着精神的丰满度,这一点和幸福直接相关。当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认知,首先需要花时间打造属于自己的底层认知结构,这需要大量的思考,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发现不确定性,需要承认无限,需要升起谦卑心。

    14、关于认知底层结构,一条过:走入现象背后,发现理论结构,首先逻辑自洽,其次印证事实,认识事物的偶然性、必然性、继承性和延续性,最核心的,要基于一个领域,构建“一”——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我的“一”来自《道德经》。

    ▲2▲
    道德经通论

    思考的底层结构
    15、《道德经》最富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语义的模糊性,因为模糊,所以启发。
    16、《道德经》有七个核心概念和五个关键启发点。七个概念分别是:道、德、名、无、有、玄、无为、自然。五个关键启发点分别是:运动、创生、和谐、无意志、不确定。
    17、“道”即规律,简单理解就是一条路,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一条通往彼岸的路,一条指引你前行的路。这条路看不见,并且在变,因此需要用心走。
    18、“德”即遵“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此“德”非品德,非道德,而是“上善”;此“善”非善良,非良善,而是“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之“上善”体现为:利他(创生)、不争(无意志)、不分别(均衡——和谐)。
    19、“名”即概念,概念背后是定义。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实质,但概念不等于实质。概念是一条路,一座桥,人通过概念是要触达实质,并非是为了概念本身。概念的全部价值在于其储存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价值,因此最初需要“为学日益”——掌握信息,进行思考;后来需要“为道日损”——丢掉信息,进行贯通。概念即是通向规律的路,也是大脑的牢笼。唯概念主义者的狂妄就在于把牢笼当作宇宙。
    20、“无”和“有”是一组概念,它们共同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精神是无,物质是有,精神指导人创造物质,但人通过物质有是为了精神享受。“无”是规律,有是“现象”;“无”是思想,“有”是行动;“无”是波,“有”是粒子。“无中生有”乃是最佳励志。
    21、“玄”是变,这个变是由运动导致的,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道的本能——运动。运动带来变化,变化带来多样,多样带来可能性。“玄”主要指“无”和“有”的持续变化——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通往“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即规律。天下一切规律,藏在“有”和“无”的持续变化之中。
    22、“无为”对应“为”,“为”乃“人为”——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作为。“无为”强调的是遵循“道”(规律)作为,圣人即是如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非人,人不可能完全按照规律作为,但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遵循规律。这首先需要发现规律,其次需要精密地遵循规律,科技就是这么来的。
    23、“自然”出自“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发,乃是本能。道的本能是运动,人的本能是探索,天的本能是扩张,地的本能是创生。一个企图跨越本能的人,是狂妄的;一个忽视本能的人,是傲慢的;一个不承认自己本能的人,是愚蠢而卑贱的。
    24、运动是《道德经》带给我的第一个启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宇宙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本能。运动会带来变化,会带来希望,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生命在于运动。但首先你得理解运动意味着什么。“玄之又玄”就是运动,那是“众妙之门”。
    25、创生是《道德经》带给我的第二个启示,创生即有益于生命,这生命不仅仅指的是人的生命,而是人类社会整体的生命力,欣欣向荣,和谐繁荣。这个启示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要去创造真正的价值,而不是你想象出来的价值——这就是商业最核心的秘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6、和谐是《道德经》带给我的第三个启示,和谐是运动带来的一种均衡,不是平均,也不是平衡,而是均衡。均衡是动态的,就像两个轮胎的自行车必须要动起来才能保持平稳,这就是均衡。只要你动起来,在社会中行走,你一定会妥协(挫其锐),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解其纷),一定会创造价值(和其光),一定会合作(同其尘),整个过程是你在和“道”进行互动。一切都自然而然,这就是和谐。
    27、无意志是《道德经》带给我的第四个启示——“天地不仁”、“宠辱不惊”、“为而不争”。道不具有意志,圣人也能够不具有意志,因此是圣人。意志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人不可能做到完全无意志,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约束感性,不要情绪化,不要感情用事,这就是理性。
    28、不确定是《道德经》带给我的第五个启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来自混沌,混沌即一片模糊,即未知;“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最初连名字都没有,是被生的;“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之后是可知的,至于道从哪里来,如何生成的,这是未知的。因此,理解了不确定,才能理解真相。

    ▲3▲
    经济学底层

    3个关键词和10个基本概念
    29、在商业文明时代,每个人必须了解两样东西,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和最基本的法律原理,否则只是比盲人多了一双眼睛。
    30、经济学规律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它跟物理化学不一样,它的源动力来自人。地球上没人了,物理还在,但经济学一定会消失。另外,今天你所掌握的大部分经济学原理,在未来一定会消失,新的经济学原理会随着时代出现。经济学规律本质上是人的规律。
    31、越是底层的,越稳定。经济学最底层的原理可以用三个词概括:需求、相信、效率。需求产生行为动机,相信决定行为内容,效率决定行为模式。
    32、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属于经济行为,都会伴随着消费或生产。而这些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的,如果没有需求,就不会有行为。传统意义上认为交易是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进行交换。更本质的逻辑是,交易乃是需求与需求之间的交换,双方同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33、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广泛的满足、刺激、组织、引导和利用需求的学问。
    34、相信意味着很多东西,你只有相信明天不会死去,你今天才会拼命积攒;你只有相信努力带来成功,你才会选择努力;你只有相信银行安全,才会把钱放进银行;你只有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你才会选择劳动。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今天很多你正在相信着的,几百年前是不存在的。你的一切相信都来自过去的经验,但它们不一定在未来奏效,你为你的相信买单,同时,你相信的也会带给你财富。是需求和相信构造了今天的经济社会。
    35、效率是人类一直在追逐的东西。或者可以这么说,效率可以和人的一切需求绑定,从而使人类的为了更高、更快、更远、更高效、更便捷而不厌倦地反复迭代。效率是没人性的东西,它没有道德,它不会因为会让很多人失业就停滞不前,它也不会因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不可控而茫然四顾,效率只有一个方向——更高。效率是人类很多行为背后最本质的东西。
    36、基于需求、相信和效率,人类制造了各种概念,包括货币、银行、国家、法律、市场、供应链等。它们都是在围绕三个关键词运作的。
    37、经济学最基本的10个概念包括:需求、价值、攻击、生产、产品、成本、交易、商品、货币和价格。
    38、人的需求有很多,并且有层次。动物需求在最底层,那是最原始的本能,吃喝拉撒睡性和人身安全。基于此,还有一系列精神的情感的需求,例如尊重、爱、探索和成就。人会为此生产和消费,会产生商品和交易,会为它们赋予价值,就像一场游戏。
    39、价值是对于可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之评价。即,凡是可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皆具有价值。从而,人类会生产一系列可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和行为,这叫做供给。
    40、可直接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叫做产品,产品不一定用来交易,它最初的功能就是消费,自给自足。在商业文明时代,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逐渐消失了,产品往往用以交易,凡是预期用以交易的产品,叫做商品。
    41、生产某产品所需的一切资源和行为总和,叫做成本。一件商品的价格最初与成本相关,后来就变得没有关系了,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和价值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水有价值,但不意味着很贵。价格是对可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之货币评价。
    42、货币是想象出来的一种事物,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可以提升效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货币是一种媒介,有范围,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和一定群体间使用,超出范围,其媒介价值将消失。
    43、价格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是人们经由货币发表意见而决定的,这背后隐藏着经济学式的公正。

    ▲4▲
    自然法原理

    公共意志和公共秩序
    44、人的一生都是在向感性作斗争,由此出现了自律和他律。自律是通过认知达成的,这部分由学校来完成;他律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宗教,一部分是法律,这两个部分以教堂和法庭为象征。因此,学校、教堂和法庭,是人类最神圣的三个地方。
    45、法律具有强制性和严谨性,其强制性是由暴力机构为后盾的,其严谨性是由法的程序为保障的。道德不具备法律这两点要素,只有法治落后的国家,道德审判才会盛行。
    46、法律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最初,谁掌握了暴力就意味着谁是法律,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家庭当中还在延续。父母对待孩子可以蛮不讲理,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并且以爱的名义。
    47、以暴力为法律是不持久的,因此需要讲故事。这个故事是为了让权力的获得者具有合理性,合理性即合法性。最初,这个故事往往依托一个神,最早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汉谟拉比王在神的“授意”下编出来的。在中国古代,法律叫王法,所谓王法,即是统治者制定的法,统治者之所以具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是因为他自称“天子”,也就是说,他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这些都是合法性故事的一贯讲法。
    48、法律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公共秩序而制定的规则。法律名义上为“正义”服务,事实上,法律是为秩序服务。正义本身也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价值,然而这个故事充满了漏洞,相信它的人都很天真,希望继续保持。
    49、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维护秩序之作用的是实在法,与实在法对应的是自然法。最早的自然法思想,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出现了,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都论述了自然法的思想。最初的自然法来自一个绝对权力——超越者的权力,实在法则是根据自然法制定的在现实中具体实施的法。这个时候的自然比较粗糙,是形而上的,其来源不可追溯,其合法性不可自证。宗教法和王法都有自然法的影子。
    50、成熟的自然法来自公共意志,公共意志并非所有人的意志,而是最大一部分人的共同主张——公意。公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来立法,诸如三权分立、xian法等等。后来的故事你应该清楚。
    51、成熟后的自然法无需自证合法性,因为其合法性是公意赋予的。公意能够代表绝对公平吗?不能,连上帝都不能。人类的法律是以人为中心制定的法,保护过猪、牛、羊的生命吗?第一部分第三条有谈到这一点,相对和绝对,这是认知的诸多临界点之一。
    52、普世价值代表绝对价值吗?不代表。恶魔一定会为自己的恶行辩护。普世价值所维护的,永远是大多数群体的价值,与正义无关。
    53、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有恶报。正义经常迟到,并且总是缺席。有人欠债三亿依然逍遥,有人欠债三万被银行催缴。有人嫖娼身败名裂,有人潜规则道貌岸然。你之所以会相信正义,是因为你常常对邪恶无能为力。不然好莱坞的英雄片也不会那么风靡。
    5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秩序,不同的秩序有不同的法律来维护。法律所维护的是公共秩序,不是你想象中的正义。
    55、法律的公正是为高效服务,不是为绝对公平服务,所以只存在相对的公正,不存在绝对公正。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公共秩序就像是麦田里的稻草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为这个稻草人增加或减少一些稻草,挪动一下位置,改变一下样貌。这个稻草人一直在变来变去,唯一不变的是麦田里始终有稻草人,来应对不同时期的鸟群。这个稻草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际的样子,成为了法律;而在同样的时间范围内,它留在人们心中的影子,则诠释了文明。

    ▲5▲
    古希腊哲学

    辉煌的畅想年代
    56、古希腊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纯粹的一批哲学家,古希腊之后,人类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同样纯粹的思考者,维特根斯坦例外。
    57、古希腊的哲学家以思考为最高享受,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权威,没有任何教条,没有任何既定的东西,思想的自由,无过于当时。那个时候产生了一系列主张,一大堆方向,包括宇宙论、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等。
    58、宇宙论所关注的是世界,这个世界和“我”是什么关系?它是“我”意识的投影,还是“我”活动的场域?这个世界之外,还有没有世界?
    59、本体论所关注的是本原,万事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巴门尼德认为是“存在”,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元素,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消失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作用着这一切?是否存在一个第一推动力?
    60、存在论所关注的是不变的东西。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是最本质的东西,它之外一切都在变,只有它是真实的。“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运动之属性,象征着生成某物。存在者是抽象的,人的感官无法触达,只能靠思维触达,它不具有任何形状和特质,没有任何分割或合体的性质,由存在所引起的,是形而上学,它象征着超越。
    61、认识论所关注的是人能否认知这个世界?如果能,如何认识?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普利泰格拉、高尔吉亚、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62、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个哲学家,他的主张是——万物源于水。他是第一个脱离神秘主义解释世界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成为了第一个哲学家。因此,从一开始,哲学就具有了理性的烙印。
    63、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他的流变学说,他认为万物都在变,我同意他的这一观点。然而,人究竟能否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取决于人,而取决于人如何定义“河流”。因此这句话不严谨,但很酷。
    64、巴门尼德是形而上学的创始人,他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65、恩培多克勒认为万事万物由四种元素构成,分别是土、水、火、气,这些元素按照不同比例因爱而聚集,因恨而分裂,万物因此生灭。这个观点和佛教有类似,佛教中所谓“四大皆空”的“四大”,即是土、水、火、气。
    66、德谟克利特认为万事万物由原子构成,这个观点最接近当前的物理学发现。德谟克利特是个富二代,喜欢旅游,在钱基本花光的时候成为了被告,通过辩护,他为自己赢得了一大笔财产。
    67、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有人认为香菜好吃,有人认为难吃,互相无法感受对方的感受。这是一种相对主义,事实确实如此,但没有这么极端,否则就不会有普世价值。
    68、高尔吉亚最酷,他提出了三个递进命题:① 无物存在;② 若尤物存在,人无法认识;③ 若人能认识,无法告知他人。这是最初的怀疑论,后来的一切怀疑论,都在为这三个命题做注脚。
    69、苏格拉底认为,与神相比,自己一无所知。他是第一个看到永恒的人,他认为他不创造知识,而是为知识接生。他是最为纯粹的人,他用一杯毒酒完成了这种纯粹,他的伟大,不言而喻。
    70、柏拉图因为苏格拉底之死,痛恨民主制,因此搞出一个理想国理论。这个理论是后来集权主义的灵魂,柏拉图不相信民众,认为民众庸俗至极,不屑于与之交谈。
    71、柏拉图认为人的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是影子,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那里才有善,那里才有美。每个人都是洞穴中的囚徒,被影子迷惑,人必须要挣脱锁链,走出洞穴,去见识真实的世界。这个譬喻妙极了!
    72、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73、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老师柏拉图的主张,处处对着干。就拿什么才是真实的这一点来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才是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只是事物的属性,必须寄存于事物,人的感官感知到的事物都是真实的。
    74、亚里士多德是个大百科,什么都懂。他的宇宙观影响了世界一千多年。他让巴门尼德的存在落地,以10个范畴。
    75、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这里有三个关键词:质疑、理性、诠释。

    ▲6▲
    文明的历程

    文明的形态和逻辑
    76、宇宙形成于138亿年前,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生命形成于35亿年前,最早的猿生活于3500万年前,猿和人的分界线大约在200万年前,最早的人——能人生活于180万年前,早期智人生活于20万年前。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大约活跃于4万年前。最早的古文明——苏美尔文明存在于6000年前。在上述时间面前,人算什么?
    77、人是进化来的,基督教徒不认为是这样,但他们拿不出证据。各种人类起源假说中,进化论的证据是最多的,证据第二多的假说所获得的证据数量为——0。
    78、生存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无足轻重,什么正义、公平、自由等,统统可以被抛弃。
    79、在我的文明定义中,把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或动力来源作为标准,由此产生了采摘文明、狩猎文明、畜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科技文明、智能文明……文明与文明之间会有过渡,比如半工业半商业文明,半商业半科技文明,界限模糊,但事后分明。
    80、人类最初以采摘为生,这一时期人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绝非想象中那么愉悦。这一时期人类面临着各种危险,直到人类“拥有”了火。
    81、人类渐渐学会了如何合作狩猎,把一些弱小的动物驱赶至一个地方,把它们围住,并通过一些工具把它们杀死,吃它们的肉。这种血腥和残酷,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狩猎文明时期。
    82、人类通过观察,终于明白了“复制”的概念——让动物生动物。于是,人类进化至畜牧文明时代。这一时期,人类开始驯养一些温和的食草动物,比如牛羊,会把它们养起来,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牛群和羊群。最伟大的突破即将来临。
    83、农业,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突破。最初的农业,生产力极低,这需要许多人一直坚持改良,究竟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是个谜。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农业必须基于畜牧,人类必须首先获得“复制”的经验,这一复制必须由人参与,这不是树上的果子第二年又长出来了可以带给人类的。
    84、农业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复制,农业出现之后,人口增长速度和生产力增长速度这一组矛盾第一次迎来平衡,并且很快出现超越。剩余食物开始产生,于是出现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人类发明出了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农业文明时代。
    85、最初的文字一定是象形文字,即图画文字,无一例外。人类不可能跳过象形文字直接发明出字母文字。这是最基本的认知常识。
    86、文字的出现让知识跨越死亡和时空,今天的一切科技,都建立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文字,今天和5000年前,或许没有什么差别。
    87、阶级的产生是在分工之后,不平等在此时出现,从此人类发展的源动力多了一项——阶层流转。上面的人想保持在上面,下面的人想上去,这两种想,让人们疯狂的动脑筋,期间的阴谋、杀戮等各种丑恶,相信“正义不会缺席”的人就不要去想象了。
    88、工业文明的到来基于三点:① 自然科学的进步;② 大航海;③ 圈地运动。由此产生了机器、需求和劳工。
    89、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工业化改良,生产力大幅提升。是工业而非农业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走进千家万户,物质的普及为商业文明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90、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力提升,得益于机器和人的机械配合,虽然大量的工人参与到生产中来,但形式是机械的,对大脑的开发是有限的。商业文明时代完全不同,商业文明时代更自由,合作更广泛,除了机械的工作外,脑力工作越来越多,创新比之前的任何时代都能创造价值,这是商业文明时代之所以繁荣的根因。
    91、商业文明时代的效率来自两点:① 保护私产;② 保护自由。只有私产得到保护,人们才有奋斗的积极性;只有自由得到保护,思想才能充分的发挥创新创造力。商业文明和专制是格格不入的。
    92、科技文明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人类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来源。依靠科技,一家公司一年所创造的价值,能抵得上一个国家。科技文明时代将会使诸多商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原理消失,全球化并非是必然的,一切为效率服务。
    93、文明的冲突不仅发生在不同宗教信仰之间,还发生在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之间。农业文明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其文明的惯性并没有消失,今天你所见的社会种种,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思维惯性导致的。这种冲突在亨廷顿的书里并没有描述,因为他没有生活在中国,他无法理解。

    ▲7▲
    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
    94、科技会持续发展,发展的速度会更快,这会导致很多消费的价格更低廉,会导致消费的人群更普遍,会让工具触及的领域更宽泛。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还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95、很多行业正在消失,很多职业永远成为了历史。未来是人和机器抢工作的时代,这么讲并不严谨,因为不必抢,凡是机器可以做的工作,将会从招聘启事上彻底消失。与此同时,新的工作类型将会出现,只是与消失的相比,新的工作类型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的就业机会。
    96、随着失业率上升,有很多人将会失去生产者这一身份,很多人将不再具有双重社会身份,仅仅只是作为消费者进行生活,这就是边缘化的前奏。于是,全社会的精神消费将会逐步增加。
    97、假设从北京到纽约只需要三个小时,几百块钱,那么国家的界限将会模糊。各种翻译软件的升级迭代可以让语言不同的人进行顺畅交流,这会让国家的界限消失不见,身份的标识不是护照,而是认同。未来,还会不会有国家这个概念?这个问题留给你思考。
    98、今天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一个人应该如何思考,今天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于让孩子们失去了质疑的能力。这几乎相当于在孩子们进入到未来战场拼杀之前,被教育缴了械。
    99、一切观念,稳固于其粉碎之前。我们是这些观念的守护者,因此很多人拒绝变化。在接下来的时代,拒绝变化就意味着接受淘汰。
    100、以上所有内容,其唯一可能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