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8 @2 c. Q/ \" \
5 {0 F- `& V! s1 u
农历五月初五,海门又称端阳节。一般人家都要用芦叶裹棕子,有糯米、高粱、黄稼等作原料。有的端午农历五月初五还加赤豆、红枣、肉丁等配料。端午节中午,每户大门上都悬挂富蒲、艾叶及大 蒜头;房门上及堂屋里贴”端阳符”,小孩胸前或两手腕佩戴香袋,胸挂荷包及锁片;还在室内用雄黄烧酒喷洒,或涂在小孩脸上。店主备酒菜稿赏伙计。新女婿要向岳父母家送节礼。解放后, 端午节仍保持裹棕子、送节礼等习俗。7 A# ]2 k" U6 N' ^3 `. w, m# `3 W& E: d
- |; _9 x5 O% ?" l' f& d
祭孔4 T) ^+ A- }7 u! M4 O
8 D. j3 `' l7 F& X- T
清乾隆年间〈1736~179日,海门茅家镇东市梢,建造孔庙,规模宏伟,超过邻近各县。每年阴历二月和八月的丁日,是传统的祭孔日子,称为上丁。祭孔前夕,先宰牛两头及猪羊数十只, 作为祭品,还供奉稻、麦、黍、穰等数十种农产品。祭孔时间在五更三点。先敲鼓撞钟,由县官主 祭·助祭数十人,向孔子牌位行三脆九叩礼,献香献爵,读焚祭文。礼毕由学生列队唱”颂圣歌”。 歌词是:“援农荒远文周微,孔教何巍巍。万派寻源委,圣之门兮海之水。中外同风会有齐,亚澳欧非美。莫分耶释回,都在我教之范围。”
$ j/ P% F, ?! U) C3 A' p2 |5 Z6 v; X9 u5 w+ _" P4 g+ w
建房
% ]9 V5 u6 D1 i+ y8 p1 `* N
7 \, K$ c0 C. b7 Y- d( P50年代以前,凡有人建造新房,先请阴阳先生相风水,选择房址,房子的东南角,称”青龙 角”,不好砌房子。凡建造新房,亲朋好友都不请自来送礼,并帮助干活,礼品为酒、肉、糕点、对联、镜框等,叫做”送搀高头人情”,女儿、女婿要加送鞭炮。当新屋框架建成,上梁合龙门时,要放爆竹,木匠师傅骑跨正梁上,往下向人群里抛馒头和糕点,称为”抛梁馒头”、”抛梁糕”表示 发财的意思,围观者高兴地争抢。新屋横梁上贴”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红纸条。当上梁的木匠师傅敲完最后一只钉时,叫主人出来用围腰接斧头 (借音”接富”)。在上梁这天或新屋落成以后,主家要宴请各亲友,以示谢意.通东地区,上梁那天还有人上门说”利市”。60年代以后,”相风水”等迷信色彩逐步淡化,但礼物越来越重。
& }6 W# p1 I& y( b; [
/ o# i- `5 B3 @* K2 V说利市
9 Q0 I# U, `, b$ W6 d- N B: W4 I! }$ C2 G7 i
说利市即说吉利话,流行于县内四甲、包场地区,大多在结婚、砌新房和春节期间。民间有传说利市的艺人。! t' S+ Y; W- N8 p ]6 Y
{' a' L1 e3 m: U宗教 h0 D" |6 j& `0 E; U
?5 M' u2 I: |9 w- h
海门县有佛教、道教师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各宗教传入的历史,佛教有1000多年,道教有800多年,天主教有200多年,基督教有70多年。 1949年,全县有寺、庙、观、庵、社80多所,从事佛教、道教活动的僧、尼、道士150多人;有天主教26所,天主教徒8000余人;有基督教堂4所 ,基督教徒200余人。天主教海门教区管辖崇明、南通、如皋、泰兴、靖江等市县,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1955年10月,县政府设立宗教事务科。1984年2月,改属县委统战部下属科室。1986年6月,恢复二级局建制。 1990年,全县有佛教活动点1所,主持佛教活动的僧尼10多人。有天主教堂4所, 在职天主教神甫2人,修女5人,教徒4000多人。有基督教活动点3所,基督教传道1人,义工5人,基督教徒600人。3 f5 Y% X% p$ m% y
/ ?) f0 x) ^3 i* }$ P
佛教
. ~: x. h7 x0 i5 U
- w# ^2 j- V R/ V* H佛教传入海门已有1000余年历史。据明嘉靖《海门县志》载,县境内佛寺始建于唐代。 海门佛教宗派,明朝以前先以天台宗为主,后禅宗发展而占据主位;清末净土宗很快发展,成为唯一宗派。民国初年,境内寺庙林立,香火旺盛,信众甚多。 解放初寺庙庵堂87座,僧尼151人,佛教活动一度较为正常。1956年,全县寺庙庵堂有74所,庙房800多间,住庙僧尼141人,其中僧107人。1958年,全县有庙宇67所,随后在献堂献庙活动中,除茅家镇关帝庙、静修庵和十二匡镇道觉庵、青龙港佛成寺保留外,其余寺庙均献送给当地单位、集体,僧尼纷纷转业还俗。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佛教活动仃止。 1978年后,佛教活动有所恢复。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被拆寺庙房屋作价退赔,庙房产权归海门佛教团体所有。1987年6月29日,余东镇上的东岳庙正式开放,县政府批准东岳庙设立佛教活动点,不称久成立管理委员会。
+ H: ~$ E/ [5 ]: I/ H) E1 Z: b* T8 a, _+ [5 g! r8 u
东岳庙9 ]. W8 `; }" ?) l/ W
- J- K, i$ L7 m' x; J
位于余东镇东门内今文峰路35号,始建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年间(1573-1627),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为海门县唯一保存的明代古庙。古庙有一进三殿四合院,庙房40多间,供置大小菩萨、神象500多尊,终年香烟缭绕。80年代初,政府落实宗教政策。1984年庙宇房产归海门佛教组织。1986年10月20日,县政府发文列为文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是年底修缮竣工。1987年3月12日,东岳庙列为佛教活动点。1990年6月20日,江省佛教协会转来台湾省佛陀基金会赠送的《大藏书》一部计100本。
! H& j2 O8 o$ s6 V! D1 P
8 c, S' B- I, k; M& ?: S- q七佛楼# Z9 I& a1 l o
+ Y4 s9 S! \! x# s& B1 J位于今王浩乡三合村,明成化十五年学家(1479)创建,建后名”卫生寺”。崇祯十年(1637)重新翻造。后添供七尊佛像,更名”七佛楼”。寺庙一进三堂四合院,占地520亩。农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日都是庙会日,元宵节都要举办灯会。民国34年3月,日军占领七佛楼,拆除古庙、厢房,建调堡和营房,抬走700斤重的铁质古钟。解放后,庙房被河北小学、王浩初级中学、王浩中心农业中学、王浩印染厂等单位占用。1962年5月,在古庙开办麻疯病医院。1963年,庙房全部拆除。3 Q2 r: }( O" D3 k# W
* B! O8 G, _% Y$ [6 m. r2 K! D+ D关帝庙
/ U) ^! ^/ k, I0 u
8 @9 O: B# b' C. R% v/ J4 Y在县署西,建于清嘉庆九年,有砖木结构庙屋60多间。1966年”文革”初,庙房大多被拆除,仅剩3间朝南屋及3间朝西厢房。今为解放居委会。庙宇房产虽已归还海门佛教团体,但关帝庙已有名无实。
: e5 b2 v: D2 U7 U6 y7 _4 p/ @5 p+ _/ ^' }( X2 p: t
道教
; u+ v5 s9 \. i+ T: T& v6 ]: M( O
5 l6 Z5 ]: W6 l0 ~) K道教传入海门境内约在800多年前的宋代。境内信众及从事道士职业者很少,但民间有些风俗习惯与道教有关,如端午有人家挂”符咒”,有的为死者做道场、念指引等。 清乾隆、嘉庆年间,境内仅存少数道观,有道士、道姑20余人。民国后,有的道士、道姑还俗归田,有的转奉而改事佛教。各地道观渐被弃,有的改作民房,有的改作佛寺。解放后,道徒四散。 1956年,境内有道观10余所、道士10多名,分部于境内东北部,与僧尼共事,1990年,境内老年道士、道姑大多病故,道观已不复存在。7 r' N4 d+ e# ?. X
. D6 E3 ^! m5 `茅家镇城隍庙
. L- W3 O: u, [8 s$ k
" j8 H, L4 G, U7 R- i# H1 p% H3 g位于茅家镇西北市梢。庙宇始建于清嘉庆七年,占地13.7亩,由海门厅沈廷楹捐置。嘉庆九年,由道徒及郡众捐款扩建。光绪十四年,封海门厅城隍为”灵佑侯”,赐赠”海屿兴云”匾额。民国8年,何典、张承锡等募捐款重修成一座大庙观。民国17年,县长文钦明下令捣毁城隍庙内神像,改庙堂为中山纪念堂。1949年,开办茅家镇小学,后改为海门实验小学。1958年,庙房全部拆除,原地改建海门电机厂。5 V0 ~! P, d6 C7 T( c" f
( u$ O' A% Q$ N" S9 `
五港村玄庙观& C9 ?9 C8 }7 u4 T% N. X- Z2 S+ S! B
3 A0 {) N! ?6 R+ E8 B+ m( Z又名”善庆堂”,俗名”玉皇堂”,位于今县市西南2里许。清乾隆四十四年,陈朝玉之女刘陈氏等捐资建造,规模宏大,法像庄严,堂中悬挂”有尊无二”匾额一方,道徒信众求神拜堂络绎不绝。民国初年,缉私营等部队一再驻防玉皇堂,庙观大多被破坏,所剩几间也破陋不堪。1949年,庙观仅余破屋数间。1958年,改建为生产队仓库。+ j# {5 n( e5 N3 o4 G y, Y# |4 }
" I3 O/ {9 {9 Y树勋道士观* X% I+ h" u$ Y" Z6 }
. o9 ^* b( h H$ d在今树勋乡利民村。清光绪末年,曹当汝霖在此办起土窑,赚钱很多。用窑上的砖瓦,建造一座四关厢房子,正埭供奉十多尊偶像。时道教盛行,为迎合人们心理,遂名道士观,一时民烛明燃,香烟缭绕。观内先后调换过5个道士,最后一道士名顺昌。1949年改建学校。1959年学校迁出,改建为砖瓦厂。
+ M) r. X5 j$ a3 F8 w. X0 _. |& E1 B7 q' ~
天主教* ]! _7 i$ H1 U8 H9 M1 n6 m9 S
" G, {% Y- ^: V! F$ d9 _
天主教传入海门约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初年,有外国传教士到崇明传教。
, a7 y& p, P, q# E% ^" ~
7 P8 c: C7 X7 d! m19世纪末,随着信教人员的增加,县内各地教堂陆续扩建。清末民初,海门天主教已有较大发展。民国11年,海门有天主教徒6000人。民国15年罗马教廷将江苏省崇明、海门、南通、如皋、泰兴、靖江等县划为海门教区,称为”宗座代牧区”,委任原通海总铎朱开敏为海门教区首任中国籍主教,有教堂30余所,教徒8000余人。教区常驻神甫10余人,主心修院修生30余人,修女10余人。4 C1 f6 u0 m; ~3 j3 S# Y
% q3 m7 R& o3 K" Z8 ?* [1955年9月,天主教爱国会筹备会成立;* p+ y- K$ \8 ]4 D( n3 I. `9 f
2 N5 S* r! ?. y+ n2 D Q
1958年3月成立海门县天主教爱国会,选举董泽郡神甫为主任。1958年下半年”大跃进”运动中,全县除保留茅家镇耶稣圣心堂等3所外,其余都献给当地人民公社。”文革”中教堂均被破坏,神职人员及教徒遭迫害,宗教生活及爱国会活动被中断
3 E {8 l& X* m Z; s* o7 X8 ]5 b J7 F: R+ @
1959年海门教区实行自选自圣主教,郁成才当选为正权主教。1960年,主教公署自海门迁往南通市。海门天主教由董泽群任总本堂神甫,朱士奎任茅家镇本堂神甫。
# t& h8 v" L6 k, e! m: R9 U" N9 ^+ l3 J8 R2 e @
1981年4月19日,海门镇耶稣圣心堂经过整修,重新开放。对天主教界人士在”文革期间蒙受的冤案,先后给予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正常。教区委派丁兆民任海门镇耶稣圣心堂神甫,主持全县教务。1982年,海门县选送2名青年教徒进入上海佘山修院学习修道。
9 C6 x3 d- x6 K/ d1 U% u7 n3 R3 {# A1 ~/ a+ j
1984年7月,万年乡安林村始胎堂重建设点。
4 D7 y6 D: V7 O6 U2 i
0 Y. O3 `- f$ _# ] V1986年,对过去被占用、拆除或变卖的教堂及附属房屋398间计10010.3平方米,全部退赔给天主教会计会。
$ N! |( p8 L7 W6 c
( {: E8 t _. n0 K" F1988年5月,刘浩乡三甲村圣三堂恢复设点。* Q" F9 X3 a! B8 a
5 H9 Z4 `8 I* E' E, ]. q1989年12月,厂洪乡洪利村的露德圣母堂移地重新开放。1 A* n9 J$ ^) p5 _ d
( @" M! \& |( f# f* W1990年,全县恢复天主教堂1所、天主教活动点3处。
! S9 z% g$ F6 {2 }% u# G8 C$ P' W# v) D8 \* f
海门耶稣圣心堂
! v2 i1 ?) u! w8 Z' w
2 _8 Q# z( u8 p+ d( R+ V( L位于海门复兴街93号,始建于清咸丰四年,法国籍神父李秀芳发起建造。9 g% L: O" A) E9 g8 }
9 R5 a8 }% G+ W& ?& l大洪镇露德母教堂0 T+ q6 O* w2 E
S; n7 }* x% M位于大洪镇南4里许,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以后开办海星女子学校,校址前海星小学。
/ {8 ^7 n, l. A F. f! ] `9 N* \1 o9 b9 v0 [
袁公所母诞堂2 c" A0 j* O8 o( |& q/ F% O1 @: K K7 O5 E
' Z* V, ^1 s1 z% W- E' f位于海门县天补乡光荣村,创这于光绪二十四,教堂房屋32间,占地1090平方米。- t4 Y# H; h# _6 [ E( B
. f" o/ A2 W) N, b! E; Q, {: V5 ^
始胎堂
( a9 W3 P: V7 g# i: ^ F# S/ _
8 y, T8 R$ X4 I, M. o- X4 ?今改称母心堂,位于三和镇,1984年,重建教堂房屋3间、120平方米,同年7月设点开放。6 {3 q/ Y% ~6 w$ q
8 ~9 y2 L1 _4 |; L; V& t圣三堂9 r/ B* t1 Z# j) R( k* H
) z+ o6 E8 I. m/ r: t* |, R8 c位于六甲镇附近。1988年,收回原教房屋5间120平方米,同年5月设点开放。* Z2 r5 s4 Z9 O9 ~ x+ m/ V
% g, m) I; X# o
基督教2 G. \1 J. H% }3 B$ _: J5 j
& P" }+ g" [ D) z- {民国4年,上海美籍牧师韩廷阳、霍某等来海门传教。民国12年在茅家镇县属西建造一所10余间房屋的基督教堂,直辖于上海中华基督教监理会。开办经费由上海外滩美国主办的慕尔堂拨给。先后来教堂任职的牧师有曹进仁等。民国37年7月,末任牧师孙俊仁离海门去上海南翔末归,该堂仃止活动。民国25-37年美国牧师曾3次来海门视察。 民国14年,苏州阊门康福生牧师、史瑞芳传道夫妇到海门进行传教活动,并分别于民国15年、民国22年,在县境三星镇西北同乐村和三星镇南西星村以及普济镇开设三所简易教堂,属上海闸北永志堂主管,从属自立会派系。民国34年,全县有基督教堂4所,牧师2名,传道3名,教徒200名。康福生夫妇去世后,由教徒中的虔诚者负责教务,主持宗教活动。教徒主要分部在茅家镇、三星镇、普济镇一带。解放初期,三星镇东南救恩堂、西北永志堂、普济镇益民堂等三所教堂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已无教牧人员和宗教组织,教徒日益减少。1955年,境内有教徒97名。1958年,全县仅存基督教堂1所,即三星镇东救恩堂,附近教徒约20多人。”文革”中,基督教活动仃止。1979年后,教徒稍有发展,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计600人。1986年5月,县召开基督教徒座谈会,建立县基督教学习组。同年10月,设立三星乡福利村、临江乡汲西村两个活动点。1987年,县选5名”义工”参加南通市斟督教会培训40天。1988年,在厂洪乡孝威村5组增设基督教聚会组1个,属临江活动点主管。其时境内有基督教徒477人,分布在全县20个乡镇86个村。1988年6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筹备组成立,由10人组成。1990年,全县基督教徒发展到600多人。3 ]3 G, W+ I: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