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四小年夜这天,乡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除夕又返回他在凡间民居里的“司命府”。所以打小起,每逢除夕夜,我们都会随父亲来到灶房,虔诚地迎接灶王爷。娘老早就把灶神爷“司命府”所在的位置打理得干干净净,烛台香炉也被擦得紫黑发亮,一尘不染。父亲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红的蜡烛双手捧着,先对着崭新的灶王爷像毕恭毕敬地鞠一个躬,将两支蜡烛插上烛台,再拿过圆圆的稻草铺垫,放到我们脚下,以备磕头之用。0 J& Y- y1 T1 d: R. I' V) L& p
+ |" r4 U4 b9 Q3 j3 H2 w# a
父亲从娘手中接过早早做好的菜肴,放在灶王爷“司命府”下的灶台上,然后摆上酒盅,放上筷子。准备就绪,娘递过酒壶,父亲接下,然后点燃香,点亮烛,又是一个作揖:“灶王爷,过年来了;大家开开心心过年啰!”父亲说完,敬酒。他磕头,我也效仿着磕头。娘在一旁看着爷俩给灶王爷敬酒、磕头;又敬酒,又磕头;再敬酒,再磕头。+ U" \4 e) P) x+ l, y
+ _. C; `( l0 E. A7 X9 c7 R8 G
酒过三巡,父亲又是一个恭恭敬敬的鞠躬,口里说得轻轻的软和语调:“灶王爷慢慢享用,保佑我们和和顺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约莫五六分钟光景,父亲又深深地鞠上一躬,随即蹲下身子给灶王爷烧纸钱化银铃,嘴里又是几句吉利好话之类的吟诵。
; |6 l2 r/ z% @# ^
7 I/ y! |- f9 \* a1 o& Z7 K3 [ 那酒盅里的酒水,我明明白白地看着,父亲斟下多少,酒盅内依然是多少。本来我想说:“没见灶王爷喝呀,酒还是这么多嘛!”可父亲与娘此前都特别“关照”过:“过年了,小孩子家家的,可不兴许胡乱说,要不然灶王爷和各路神仙会生气的。”一想到这些嘱咐,只能满腹狐疑地看着父亲将酒盅里的酒水散在灶窝里,还听得娘轻轻的一句:“聚财、发财、旺财嘞!”6 R! s7 N4 q; u7 ?' {) Y* b# v
: o- n% s1 V/ E 几十年前的童真岁月,年三十的接灶,礼节简单,心绪轻松。大人们抖落了一年的辛劳,迎接着新一年的好运;孩童们跟着走完陈年里的末尾礼数,天真无邪地笑迎大一岁的快乐。我们兄弟姊妹接过父亲给的几毛压岁钱,高高兴兴地举过头顶,“过年啰,过年啰,分得压岁钱啰……”5 L( Z, j, a% n% K5 u; Y- }! e
8 `8 o, l j. I& \
事后,父亲总会慢条斯理地讲那些旧年老陈的乡间习俗故事,听得最多、记得最深的就有这“灶王爷的故事”。家家户户腊月廿四烧香“送灶”“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怕他有意无意间说漏了嘴,主家就刻意做半黄半白的玛瑙团子,俗称送灶团子,再加上饴糖供他,以胶其口,又将稻草寸断,拌黄豆,称“神马料豆”;有的人家还用竹灯盏糊红纸,称之为“善富”,实为“燃釜”之谐音,作为送灶的神马、神轿。为灶王爷马轿齐备后,送他上天,再接他下界。' K4 m2 }$ e8 v
, C& L( k$ u+ e* m2 q
其实,古代民间送灶、接灶还有不少版本的记述,其中的“君廿三民廿四,乌龟王八廿七廿八”之说还融入坊间民俗谚语。意思是说皇家送灶要在廿三夜,这是说皇家的灶神爷要提前上天“搞关系、走后门”,疏通各路天神,定好凡间汇报基调。廿五日玉皇早朝,就会听到一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欢呼声。而被侮辱为“乌龟王八”的受苦受难的所谓“下三流”人家的灶神,为什么要被安排到廿七、廿八才能上天呢?是因为那时凌霄殿大会已告结束,爱听吉言好话的天帝“退庭”,到逍遥宫悠闲去了,再不用听那些寒门灶王爷的唉声叹气了。1 q% T/ \3 @; @# l
2 O9 d# P+ @4 N" p: _
民间接灶在除夕,老百姓家的灶神爷得匆匆而去,匆匆而回,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而已。而皇家灶神却要到正月半才下界,这是皇家为酬其“说好话”有功,有意安排他玩乐逍遥一番天堂美好时光。
; q3 N. j- n$ m+ i Z; }3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