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7|回复: 0

[理财入门] 年轻人,合格的“养基人”要闪“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1 17:3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九品 酒贼

    1224

    主题

    127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43
    发表于 2021-2-28 0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开始,年轻人买基金的现象火了。浏览年轻人聚集的理财平台、网络社区不难发现,很多“90后”“95后”当起了“养基人”。
    6 V" w% C3 E4 t& G4 P6 g6 j3 c! ]# ?4 d( k, i+ i
    涨也热搜、跌也热搜……在年轻人极高关注度的推动下,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网络平台热搜,甚至有基金经理因此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后援会”。
    . Q; A" }5 K2 d3 S- P
    8 O) Q3 P! V! \, I3 ^1 ^1 l然而,受市场结构分化、行情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冲进基金市场的年轻人发现“养基”体验和想象并不一样,甚至一些陷阱在对自己的“小金库”虎视眈眈。
    & L; Y& X8 E3 a% Q( r6 E
    ( @1 Z0 f% v3 H/ X那,一名合格的“养基人”要避免哪些坑呢?; w4 s# V6 z' e# x& I" [

    6 \: h" `0 [" b, x“理财课”套路你没商量3 @$ G$ M6 ~4 r( a
      K: ^7 L( x9 n% P6 n
    年轻“养基人”初来乍到,发现很多关于基金的基础知识自己都不懂,急需科普。殊不知,一些所谓的“理财课程”正是打起了针对年轻人求知欲的歪主意。
    1 Y/ |5 P5 x# y  m5 `
    " I% }5 l! S$ l2 K$ |% y北京“90后”  小肖告诉记者,自己近期开始进行基金投资。不久发现,手机上的视频APP开始接二连三推送xx商学院、xx训练营的“理财课程”广告,声称专门为理财小白打造,并且“12节课12块钱”,甚至“收费0元”。1 j' ?. o2 t5 L) d

    % R* F7 \0 n: L) c9 j, O+ m6 v# s抱着十几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小肖加入了某“理财课程”的聊天群。  Z" X! t, A4 R0 P2 D# r; G6 d
    % S0 w0 I* _5 Q. D2 k' i0 ]6 Q
    所谓培训老师把基础课程的素材发到群里后,就开始不遗余力推销进阶课程,并且宣称很多学员在买了进阶课程之后,实现了好几倍收益。而这些课程的标价都超过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万元。. a# b$ B) k$ W* M, a

    / M* |+ r4 a# O0 r$ l6 W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专业的基金经理来说,短时间实现几倍收益的投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种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套路,通过低价策略来引诱投资者“入坑”,然后再通过虚假宣传收割年轻人的“钱袋子”。" U, M9 I, I% ?1 ]8 B7 X. N
    , w; F# Z& W' f- ~
    记者调查发现,在年轻人频繁使用的很多网络平台上,甚至有美妆、美食、母婴类博主都开始涉足基金话题,推出一些看似科普投资知识、实则推广“理财课程”的视频和文章。在某消费者投诉平台,涉及“理财课程”的投诉超过300条,几乎都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退款困难等问题。
    / K: g* {/ }$ x3 i$ y1 o2 \$ H3 c# M
    跟风“大V”风险难估量
    , J& V* d" W+ f- M+ n# w
    , z$ X( h% `4 M5 g6 b, H相比上一代基民,年轻人的“养基”之旅带着很多鲜明特征:更多从社交平台获取基金知识、投资行为与社交需求互动、像追星一样追捧基金经理,甚至有人在互联网平台的基金讨论区亮出相亲信息。! F- d- D' I3 N3 T- T' w8 f/ i. S
    # O7 Y# }3 B# C4 R
    “产品选择一般都是看自己关注的几个‘大V’推荐,或者是朋友买了不错,我也跟着一起买”“身边小伙伴都在买基金,不买都没法加入聊天”……很多年轻人被去年以来的“基金热”裹挟着冲向市场。
    4 t/ \6 R) s8 i3 n& a- D" O$ q  A5 r4 V
    但值得警惕的是,这样“抄作业”  背后其实酝酿着不少风险。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的“投资大V”本身投资经验其实很少,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推荐产品的套路也往往是市场上什么最热门就“无脑推”,很少提示市场风险。
    $ A) \, v- i: K
    ) y# Z5 y- |0 o% I9 @" T5 V% I  i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盲目跟风可以说是投资的大忌,这种“哪里人多去哪”  的羊群效应很容易让年轻人被“割韭菜”。6 |3 N; _) j8 [: ?* J# D
    3 K- ~8 t$ C6 _; M/ \* C7 R
    专家提示,目前各种网络平台上科普理财知识的视频层出不穷,各大基金公司也铆足了劲儿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理财直播,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学习,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0 ~: G) P  }& e* O
    * z, L( P1 o6 S  [借钱“养基”雷区不可蹚
    0 ~" u: r' t  V8 H, c# Y# Z
    : f. x, ]! J) [8 s, n9 L. N0 `年轻人“养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年轻人从网络借贷平台借钱用于“养基”。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借贷资金“借基入市”,还助长了年轻人借钱投资的不良之风。
    . n+ _; p: H& S5 y0 |  w9 |
    4 P2 O9 b  Y% Y1 E+ _一些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原创内容平台上,还有网友“手把手”教人怎么在没钱的情况下投资基金。用“借钱买基金”“套现买基金”等关键词搜索,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操作的“攻略”。6 @/ J' Q6 u8 n) `1 W' b
    , i# K: ^: L, z8 X
    实际上,借贷资金入市长久以来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每当乱象苗头出现,监管部门都会三令五申严厉打击。* d6 @4 y8 k2 ~$ b0 T
    6 W: X8 H1 o4 l# \3 M+ y
    银保监会、央行于去年11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化要求: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 x0 w0 k% Y0 V2 u8 r0 u3 }& H
    0 K* ?% ^" ~/ T2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理财本是一件好事,但切不可盲目“加杠杆”,无视风险。5 v+ j( r! H! l,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