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会顶嘴么?
很多家长都很苦恼,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顶嘴?
自己说孩子一句,孩子有十句话等着:“凭什么”“我不听”“为什么”……反正就是不听话。
很多家长都表示很无奈,最后,忍不住对孩子动怒。
究竟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顶嘴呢?
顶嘴,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其实,顶嘴未必是坏事,有可能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顶嘴是源自无助和困惑。
当父母告诉他“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却无力反抗,愤怒中不自觉地用回嘴来寻找一份心理平衡。
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常常有和父母“对着干”的心思,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想被父母所主导,才会顶嘴。
当父母说“不行”的时候,孩子顶嘴,只是遵循内心的真实想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心里的不满。
这时,父母通过孩子顶嘴时说的话,也能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
如果孩子一顶嘴,父母就动怒,实际上是压抑了孩子的思想,不给孩子发言的权力,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而那些允许孩子顶嘴的父母,不仅可以在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听到孩子的心里话,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在争论中,孩子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顶嘴的孩子更有“优势”
其实,比起言听计从的孩子,顶嘴的孩子更有“优势”。
会顶嘴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他们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而不仅仅只是听话而已。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
将2-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平时喜欢顶嘴,反抗性比较强。另一组孩子平时乖顺,反抗性比较弱。
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孩子80%都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反抗性较弱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长大后能够独立行事,但判断能力较弱,经常需要依赖别人。
爱顶嘴的孩子,更善于思考,也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出来。
顶嘴,往往是孩子反抗权威的表现。实验证明,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84%的人成年后意志更坚强,更有独立分析、决策的能力。
所以,允许孩子顶嘴,其实是在培养他的独立思想和思考能力。
另外,会顶嘴的孩子,往往更善于情绪调节。
孩子也会有许多情绪,尤其在家长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更是会感到委屈和难过。
这时,如果他们压抑了心中的不满,不发泄出来,这就等于压抑了他们的情绪,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得出结论:
会顶嘴的孩子,长大后更善于调节情绪,更不容易产生喝酒,抽烟等不良行为。
因为,顶嘴,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孩子如果从小便懂得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那么,长大后,他们也会更加懂得释放压力和情绪。
孩子顶嘴应如何应对?
虽然孩子顶嘴,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但是,大多父母还是觉得,孩子总顶嘴,这也不是办法啊!
没错,允许孩子顶嘴,并不意味着要放任孩子。
那么,孩子顶嘴,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01、反抗式顶嘴
孩子反抗式顶嘴一般就是不想按照父母说的做。
你让他学习,他会说:“凭什么你能看手机,我就得学习?”
这时,如果你用“我是你妈”压制他,往往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直接搬出家长身份去“命令”“教训”,极易抹杀孩子宝贵的自主意识。
我们可以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听听他心里真正的想法。
我们可以说:你是不情愿么?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跟妈妈说说么?
这样说,既认同了孩子的感受,又用“平等”代替了“权威”,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也一来,孩子也更愿意和父母沟通。
02、逃避式顶嘴
孩子逃避式顶嘴,一般会说:“我就是做不到!”、“急什么,又不着急”、“不用你教,我知道怎么做”……
其实,这就是孩子对于做某件事的逃避。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说:“那好吧 先不做了。”就让孩子养成遇事退缩的习惯。
父母过度的妥协,很容易助长孩子的软弱性,慢慢地,孩子很容易遇到难事就逃避,碰见坎儿就放弃。
所以父母这时可以以鼓励为主:
“别急,妈妈帮你一起看看哪里不会,我们一起把它解决好不好?”
要引导孩子直面问题,婉拒孩子的借口,让孩子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03、“乱发脾气”式顶嘴
发脾气式的顶嘴,往往是孩子已经不耐烦了:“催催催 就知道催”、“别管我了!烦死了 ”……
面对暴躁的孩子,很多家长本想耐心引导,可一张嘴就成了回怼、怒骂。
然而,狠毒的话只要说出口,句句都是割在孩子心头的刀,你骂他、训他,虽然镇住了孩子,却把他推得更远了。
所以,这时候虽然我们很生气,但还是要耐心缓和孩子的敌意:
“是妈妈太着急了,你其实全记着,不用妈妈提醒,是不是?”
这样可以先暂时“退一步”给孩子台阶下,然后再以退为进,让孩子去面对事情,解决事情。
面对爱顶嘴的孩子,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解决孩子顶嘴的问题。
其实,家长在让孩子学会“闭嘴”的时候,也别忘了也要多听听孩子怎么说。
这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想法,让孩子展现自我,独立成长的大好时机。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与孩子顶嘴,父母只有认真听到孩子说的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点个“在看”吧,希望每个父母都能选择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