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错误的教育行为你占了几个?
喜欢说“不”
“我可以养一只小猫吗?”
“不可以。”
“我周末能和小白去公园玩吗?”
“不行。”
“妈妈,你能给我买一只佩奇手表吗?”
“没必要。”
……
上来就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失落、沮丧,还会让孩子逐渐放弃与你沟通的想法。孩子提出需求时,家长应当先听听孩子怎么说,给孩子说明理由的机会,思考孩子的请求是否合理。
家庭暴力
无论是成人对孩子的家庭暴力,还是成人间的家庭暴力,都会给孩子造成深远影响和难以抚平的痛苦记忆。
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敏感、很难相信他人,缺乏安全感,还容易形成怪癖,走向极端。
整日抱怨
爱抱怨的家长喜欢通过喋喋不休地批评他人来表达自己处境的不容易,疏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作为这种消极信息的接受者,往往不能理解家长的苦衷,还会觉得不耐烦。
过多的抱怨不仅会让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恐惧,还会让孩子对于责任有一种自然的逃避心理,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选择抱怨,家庭成员间的抱怨还会影响孩子今后在婚姻当中的状态。
苛责孩子
家长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稍有瑕疵就冷嘲热讽,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进步,殊不知孩子在频繁的打击下却丧失了自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勇气。
家长应将苛责换成鼓励和肯定,更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因为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更积极乐观,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面对挫折。
羞于说爱
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也更加乐观、自信,但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却多是含蓄型的,不善于表达爱,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
当下社会有效陪伴特别稀缺,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爸爸妈妈暗示“我需要爱”。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吝惜对孩子表达感情,多去拥抱宝宝、亲吻宝宝,大胆地说:“宝宝,妈妈爱你。”
“谢谢你,宝贝,你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谢谢你做我的孩子,你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等等。尤其是在孩子哭闹后,一个肯定的拥抱和表达尤为重要。
放弃学习
很多家长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沉浸在自己认知的世界中,孩子成长了,而他们却还在原地踏步,放弃了成长。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家长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自省和学习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也才能拥有更好的自己。
喜欢哭穷
很多家长怕孩子不懂感恩、攀比浪费,就爱在孩子面前刻意哭穷。“咱家穷,买不起。”“爸爸妈妈供你上学不容易,花了很多钱。”“你好好学习,将来赚钱了想买什么买什么。”
这致使一些孩子内疚又自卑,他们认为花钱是不对的,生活是局促的,钱是万能的,最终形成了扭曲的金钱观。
我们不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提钱,而是应当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选择是否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并让孩子知晓这些,必要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财务责任,如:借钱要还,可能还会承担相应的利息等。
不懂尊重
动不动就责骂孩子,暗地偷窥孩子隐私,以大人的姿态操控孩子的一切……孩子年龄虽小,却也是独立的、拥有尊严的个体。
所以我们应当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让孩子体会尊重与被尊重,给予孩子应有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