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8|回复: 0

热射病热死人不是开玩笑,学生军训如何避免热射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8-1 17:13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八品 酒鬼

    1883

    主题

    19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81
    发表于 2022-7-13 12: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病因
    2 D/ G- I; i' v' u) W0 ?9 c
    6 F1 k* I; a'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易发因素包括:
    / P9 }/ P* \% s* p: c①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V) B3 k5 m5 q: D3 j1 c' [
    ②人体产热增加 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 R9 f  o5 u/ A0 Z③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s# h0 l6 {* D# D7 |
    ④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 J0 _# `) Z( J. }1 N
    - n! n+ X5 l: ]- o9 h' D( I临床表现5 {) `# V9 a: X5 ~; R
    6 f) c4 `7 g: O* k# f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Y2 c0 s9 _, ^. h! \: R$ G6 Q! w5 V# N6 m0 Z
    1.劳力性热射病( a8 j9 s0 O# E% H: U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9 x% f. V) J: c% C. \7 I3 v) G# h) @( i2 U/ ]% x+ j5 E
    2.非劳力性热射病
    " O5 H8 E# ^/ @9 B' m% @  s,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w* {1 y5 r7 e% @6 S

    ) p/ q* _8 N% d9 K检查
    ! w* S* g! u  d8 d. y% Z, Z9 {6 p, F3 B# R2 i  T0 n( U$ Q- W
    可发现高钾、高钙,白细胞计数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增高,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 F' S( q( h5 @* g) M
    ) T: q( X! _; l$ h1 l) S4 Y* {
    诊断
    * i2 V6 t) j* b% [0 K2 b- J3 Y+ K" D0 e/ b# T# D) q7 O! u
    根据易患人群在高温环境下,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体温升高、晕厥或神志改变等)并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诊断。需与食物中毒、化学中毒、药物中毒相鉴别。4 S$ u9 t, W, j% W1 D2 I  D
    4 O. y$ D, _7 }; X, F
    治疗
    9 a" c( @4 @- o; N+ t6 U6 U! _5 _4 p
    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热射病患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幸存者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故需积极抢救。' k7 L* L# J+ f
    8 H% \, {9 v, H9 k
    1.体外降温3 S+ c0 T; }; G  l9 |2 k6 M
    旨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脱去患者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以冰水浸泡治疗已不再推荐,因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的并发症较多。但如其他方法无法降温时,亦可考虑此方法,但此时需要监测深部体温,一旦低于38.5℃时需停止冰水降温,以防体温过低。' w- F4 }1 V: O  |

    6 k$ O3 n) {' A8 N& H( o" J2.体内降温: X9 Q$ K9 G- b. X: E( N
    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6 A% R; s1 S- |; R, V7 n
    $ ~( A8 |1 k$ Q% D0 ]) W
    3.药物降温. B1 N( L' C3 z* m: j
    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的作用。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静脉输注,并同时监测血压。, o2 _3 \. Y8 V! k0 V- [- z
    ) J2 d7 I3 Y  c. `& H
    4.对症治疗5 V- W! B$ R' n4 g+ _, r. H2 W
    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压疮,须加强护理;提供必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使患者恢复,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促发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予以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甘露醇脱水防治脑水肿。激素对治疗肺水肿、脑水肿等有一定疗效,但计量过大易并发感染,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_& f* p) \" I$ P' w$ x0 Y/ L$ ?( c: G
    救治6步法
    # R& ^& c0 x4 h, R6 N5 C# F% Y, C- Q! M
    立即脱离热环境。如果发现战友跑步时摇摇晃晃或已经摔倒,应立即将其搀扶到树荫下,脱去装具和外衣裤,便于散热。同时,对其大声呼叫,以评估意识状态。
    " D3 a! j( \; ~7 Y用水、冰进行全身降温。将患者除头部外的其他身体部位浸泡在20摄氏度左右的浴盆中。此方法降温快速有效。也可以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擦拭全身,同时将冰块放置在患者双腋下、大腿根,或者将患者放在冰床上,头部戴冰帽、冰颈圈,并用冰毛巾擦拭全身。- z1 u0 v3 R9 e% Q
    测量核心体温、心率、血压。用耳温枪测的耳温即为核心体温;用指脉氧检测仪夹在手指上测心率和指脉氧饱和度,以了解心肺情况;用血压计测血压,以了解体液丢失程度。
      a8 U5 O+ J; \4 T/ P4 |3 l% K1 Y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卫生人员到达后,应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视病情可以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林格氏液、生理盐水、糖盐水等。5 B' }# F3 L5 h2 {- x) z
    气道保护与氧疗。如指脉氧饱和度小于95%,要给予鼻导管吸氧。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口腔有异物引起窒息。一旦发生呕吐,应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
    0 Z$ V7 {$ P* y0 D( Z" ?控制抽搐。如患者突发抽搐,应立即给予安定注射液(10~20mg肌肉注射或5~10mg静脉注射)。注射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监测指脉氧饱和度。如果出现呼吸抑制、指脉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可以通过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在按压躁动的患者时,不要按压大关节处,避免造成骨折、脱位和肌肉损伤。
    * [, }8 ]. a7 a$ v
    5 Q( U: u% X5 \9 M2 R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昏迷超过6~8小时或出现DIC者预后不良。体温恢复正常后,大脑功能通常也可很快恢复,但有患者也可遗留大脑功能障碍。轻或中度肝、肾衰竭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严重肌损伤者,肌无力可持续数月。
    2 {6 W; C/ c, J1 E7 y9 r- [# O
    ) B" `; a* r0 l" l6 T; U* B! D预防
    0 S0 G0 f1 e5 D, f4 x+ k0 J6 Z0 e# q
    出现早期症状,及时撤离高温现场。避免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进食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当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时,需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尽可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有易患倾向者应避免从事高温下工作。
    7 I7 f, o/ p# ^. ?: U8 z7 E
    4 _3 |8 s# y7 ~7 _预防热射病8项措施
    - X; ?  k, g* T, u! R8 l
    7 r. d  H; [3 n! Q5 E! l5 b6 ]3 `一是做好热习服。热习服是通过反复热刺激,使人体出现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即主动热适应。官兵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在热适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如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这个适应过程一般需要10~14天。这里为战友们介绍1个判断训练强度的标准:运动时心率小于120次/分为低强度,心率在120~150次/分为中等强度,心率大于150次/分为大强度,心率超过180次/分为极限强度。一般身体出大汗时,表明达到了中等训练强度。年轻人安全心率和最高心率的算法分别是(220-年龄)×70%、(220-年龄)×(80%~85%)。如20岁的战士,运动中安全心率为140次/分,最高心率为160~170次/分。如果训练中心率大于150次/分,且持续不降,或体温大于38.5摄氏度时,应终止训练,立即进行降温处理。3 b; X$ O3 }6 t+ x
    热习服达标后,发生中暑的几率会变小,即使发生也不会很严重。不少单位建立了热耐力检测室,可以用来评估热习服效果。具体方法是在温度40摄氏度、相对湿度40%的封闭空间中,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坡度为2%的跑步机上行走2小时。如果第一小时与第二小时的机体核心体温差值小于0.25摄氏度,或核心体温小于38.2摄氏度、心率小于120次/分,可评定为热耐受良好、热习服达标。在没有热耐力检测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热习服是否达标。经过10~14天的热习服训练后,在相近的温湿度环境下进行相同强度的训练,如果自觉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心率无明显增快、体温上升幅度不高、出汗量增加,说明热习服达标。
    : p' D9 ]) Q! G  L7 d
    ! ]7 Q! a. }4 ?4 d: ^6 `二是不提倡带病参训。生病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在炎热天气下训练容易发生中暑。若官兵训练前出现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腹泻,军医应及时评估其健康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能否参加训练。训练前身体不舒服、服用过某些药物(如退烧药、抗生素等)、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有热相关性疾病的病史(中暑或热射病)等,都是可能引发热射病的危险因素。
    ' J: F/ z/ f2 @8 Q8 R" E+ N/ o% h8 p8 ^# D
    三是重视训练间隙的降温。训练前和训练间隙可通过冷水喷雾、戴冰帽和冷颈圈、用湿毛巾和冰袋冰敷、将前臂和手浸泡在冷水中、饮用含盐的冰液体等方式降温。在烈日下训练时不要摘帽子。
    ) A+ w, p& o; j
    & L, W3 G1 C9 ^6 o8 Y& M$ o四是补水补盐。口渴想喝水时,说明体内缺水量已达到体重的2%左右。如果缺水量超过体重的2%,极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官兵在炎热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时,要及时补水补盐。建议每小时补充含盐饮品0.5~1升,每天补水6~8升。可以通过尿量及尿的颜色判断补水是否足够。若尿量少或颜色深,说明喝水不够。这里为战友们介绍一些补盐饮品:“榨菜+矿泉水”组合、“电解质泡腾片+矿泉水”组合、口服补液盐及其他含钠盐饮料。% u. [9 _$ o! Q* L; t

    2 {6 ]& E# v% {" V五是备齐防暑监测“三宝”。防暑监测“三宝”分别为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可以用来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机体核心温度及生命体征。此外,要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
    4 h9 T& t# b0 Y. C& U
    9 L  Y4 @" `5 z/ p$ a六是准备降温设备。建议官兵在训练前准备好热射病救援浴盆担架组合、贮水槽、医用冰帽、冰颈圈、冰毯、折叠水桶、冰袋等降温设备,用来进行紧急降温。
    ( I( X' H- _! q) `; U3 g* x( q' ]+ w4 R. S% ?3 Z% B4 i& f/ l
    七是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有助于恢复体力。战友们在野外环境训练时,可以通过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环境,从而保证睡眠质量。必要时可在军医指导下服用助眠药物。" T1 X; D% z5 X$ G& m0 V2 S

    7 u3 z6 I5 t# F' x! c8 X* a八是关注重点人群。重点人群主要包括新兵、长期不锻炼人员、长期不在热环境下训练人员、未进行热习服训练人员、脱离热环境2周再次训练人员。这些人群的热耐受能力较差,一定要先进行热习服训练,并由卫生人员评估热习服效果及热耐力情况。  $ @1 F5 ]! v$ r

    3 t3 o2 ?7 r# z1 R& u5 H预警信号4 `& }- B( A5 S8 q

    5 ~7 p, a* O! E6 `8 n5 n“训练中要关注热射病预警4信号。”宋青说,如果战友们在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以下4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发生热射病的先兆:烫,自觉身体发烫(从里向外发热);晃,异常疲倦、行走不稳;晕,头晕、意识模糊、抽搐;乱,出现脸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7 [' j0 U; R9 v;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