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一个说法:经常感冒有益身体健康,得大病的几率小;很少得病的人,一得就是大病。
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
1.经常感冒,到底能不能“锻炼人的免疫力”,帮你不得大病?
2.很少感冒的人,是不是真的一得病就是大病?
“经常感冒能锻炼免疫系统”的说法,可能来源于一个学术假说——“卫生假说”。
这是流行病学家斯特拉坎(Strachan)博士在1989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
如果儿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太干净,没有机会去接触一些微生物,就可能导致免疫系统调节缺陷,使得哮喘、过敏等慢性炎症的发病率增加。
反过来,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脏”一点,免疫系统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去运转,不会对一些“本来不会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小题大做。
划重点:“卫生假说”里提到的微生物,主要是指和人类共生的细菌。
重点中的重点:是细菌,不是病毒!
事实上,感冒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冠状病毒等。
我们在本文中都简称为“感冒病毒”。
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会发生这两件事:
1.激活针对感冒病毒的免疫过程
当病毒到达鼻黏膜、进入细胞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产生抗体、免疫细胞、炎症因子等,攻击和消灭病毒,正是这些导致了你的感冒症状。
比如,病毒感染后炎症反应刺激鼻黏膜肿胀、细胞扩张,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鼻涕,来挡住病毒的入侵。
再比如,免疫系统的前线部队——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能摧毁藏在细胞里的病毒,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正常细胞也会被杀死,进而诱发喉咙红肿等表现。
杀红眼的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有时可能会敌我不分,攻击正常细胞。
少数人感冒后会得病毒性心肌炎。
2.可以形成交叉免疫
感冒病毒种类很多。感染了某类感冒病毒,以后再遇到和它相似的病毒,免疫系统就能识别出来,并且迅速开始组织战斗。这在医学上叫作“交叉免疫”。
最近有研究发现,感染过“人冠状病毒”(一类感冒病毒)后,所获得的免疫力,对新型冠状病毒也有防御作用[4]。这就是普通“人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的交叉免疫。
但是,观察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病毒感染并不能达到这种保护效果[2]。
也就是说,卫生假说可能并不支持“经常感冒能锻炼免疫系统”的说法。经常感冒的人,也不见得能“躲开大病”。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人会经常感冒,而有的人却好几年也不会感冒一次呢?
这主要和两方面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决定了我们对感冒病毒是否易感,也会影响感染后的严重程度。
比如,一个叫IFIH1的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导致功能丧失,就可能造成免疫缺陷,让儿童对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极端易感[5]。
但不用担心,这个基因变异非常罕见。
2.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感冒病毒的易感性,比如睡眠、压力状态、饮食、运动习惯等。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人比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高2.94倍[6]。
反过来说,保持运动、健康饮食等,能降低感冒的风险。
研究发现,相比不运动的人,定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可能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能降低约27%的感冒风险,感冒病程也能缩短3.5天[7]。
3.环境因素
瑞典、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科学家,调查了210名8~82岁的健康双胞胎对流感疫苗的反应,结果发现,58%的人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年纪越大,他们免疫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就越明显[8]。
这或许能说明两点:
其一,居住环境里的病原体会影响感染的风险;
其二,人的免疫力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再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生活中,你可能经常听人说,谁谁谁一辈子不怎么感冒,怎么突然就查出癌了。真相是如此吗?
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平均感冒3次或以上的人,和5年内没有发生普通感冒的人相比,癌症风险并没有差异[9]。
从临床经验来看,之所以有人平时很少感冒,但突然就得了一场大病,主要和他忽视轻微症状,不常去医院有关。
经常感冒的人,通常来说对疾病症状会更敏感,也常去医院检查,更容易在早期发现疾病。
而很多从不感冒的人,可能是完全无视了轻微的咳嗽、发热等症状,其他身体的轻微表现也不太在意。症状一旦达到无法忽视的程度,很大概率就是严重疾病了。很容易给人造成冲击感。
小结
经常感冒,可能会让你获得某些疾病的交叉免疫力,也能督促你多去医院做检查,但并不能“锻炼”你的免疫系统。
而经常感冒本身,也可能是你对感冒病毒缺乏抵抗力的表现。
总之一句话,不管平时感冒多不多,每年一次的体检都不能忘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