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
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过敏性疾病需要谨慎对待!
“过敏原筛查”是重要的防敏措施之一
1
什么是过敏性疾病?
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又叫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
即指某些具有特应性体质的人群,在反复接触自然界当中某种特定物质时,导致机体产生过度剧烈的免疫反应,并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
临床上以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荨麻疹)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而出现生命危险。
随着空气污染加重及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常见的过敏症状
眼睛过敏
眼睛干痒、发红、畏光、黑眼圈、眼睑肿胀等。
鼻子过敏
打喷嚏、流清水鼻涕、鼻塞、鼻痒。
气道过敏
呼吸困难,反复咳嗽、反复喘息。
肠胃过敏
腹痛、肠胃不适、呕吐、胃食道反流、便秘、腹泻等。
皮肤过敏
皮肤瘙痒、出现红斑、丘疹等。
过敏原筛查
2
常见的过敏原
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鱼虾、牛羊肉、蔬菜、水果等;
食物性过敏原(77%严重过敏由食物诱发)
接触式过敏原:紫外线、细菌、真菌、霉菌等;
注射式过敏原: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
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电离辐射等。
当前在临床上,过敏原筛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血清过敏原筛查:包括食入组和吸入组检测,适合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
点刺试验:适合荨麻疹的过敏原筛查。
斑贴试验:适合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炎,日光皮炎等。
血清过敏原筛查
血清过敏原筛查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检测方式,适用于任何年龄,且准确性较高。
血清过敏原筛查只需抽取静脉血液标本3-4ml(无需空腹)进行检测,即可在1-2个工作日内出具过敏原筛查报告。
通过血清过敏原筛查,患者无需直接接触过敏原,安全性高,不受相关治疗药物及过敏症状的干扰,适合不能做皮试的患者以及皮肤反应差的老人和3岁以下儿童进行过敏原筛查。
3
血清过敏原筛查的两种类型
血清过敏原筛查主要分为两种,即过敏原筛查14项(食入)和过敏原筛查20项(食入+吸入)。
过敏原筛查14项
过敏原筛查14项(食入)又称食物不耐受,是指一些疾病的发生,与某些食物的摄入有关,一般经过3-6个月的食物结构调整(忌食)后,症状多能消除。
主要检测的14项食物包括: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白/蛋黄,蘑菇,牛奶,牛肉,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
食物不耐受的主要症状
消化道:腹痛腹泻、口腔溃疡、胀气等;皮肤: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失眠等;呼吸系统: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肌肉骨骼出现关节炎、关节疼痛等;泌尿生殖出现尿频、尿急、阴道瘙痒等;心血管系统出现胸痛、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其它症状如体重快速变动、高血糖、肥胖、磨牙等。
结果分析
根据不耐受程度,血清过敏原筛14项的结果分析分成为:
阴性(0),可安全食用;
低度敏感(+1),可轮替或忌食;
中度敏感(+2),需忌食;
高度敏感(+3),需忌食。
忌食:从食谱中剔除;
轮替:间隔一段时间后食用,一般至少间隔4天。
如果患者血清过敏原筛查(食入)结果显示对某种或多种食物出现不耐受,在日常饮食中应当注意哪些?
若不耐受食物少,则所有检测阳性食物均“忌食”即可。
若不耐受食物多,则先将+2,+3阳性食物“忌食”,+1阳性食物“轮替”。
若不耐受食物太多,则应在忌食同时改变烹饪习惯或调整饮食结构。
过敏原筛查20项
过敏原筛查20项(食入+吸入)适用于由食物或者吸入物引起机体急性过敏反应的过敏原的筛查。
筛查项目包括:螨,蟑螂,霉菌组合,梧桐,榆树,葎草,艾蒿,豚草,狗毛,猫毛,小麦,花生,鸡蛋白/蛋黄,大豆,牛奶,西红柿,鳕鱼,虾,螃蟹,坚果。
结果分析
血清过敏原20项(食入+吸入)筛查结果根据过敏程度分成:0-5级(1级以上为阳性):
0级:阴性;1级:低;2级:中等;3级:高;4级:很高; 5级:极高。
如果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筛查20项(食入+吸入)检测,显示对某种或多种食物或吸入物过敏,无论过敏程度轻重,都应尽量做到长期避免接触过敏物,并遵医嘱给以对症治疗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