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或是从椅子上站起来时,你是否感到过头晕?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起身太猛了,并安慰自己:“都是小毛病,不碍事儿。”其实,这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病根或许在心脏、脑血管、颈椎、耳鼻喉,不及早处理,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何排查头晕背后的疾病隐患。
你的“晕”属于哪一种?
大家常说的“晕”一般有4种情况,对症自查看看你是哪种类型。
1. 头昏
头部像顶着浆糊,昏昏沉沉,多有头部发紧、不清醒感。
2. 眩晕
多为病理现象,病人感觉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在旋转,也可能会有摇摆不稳、跌落感,如同地震一样。患者一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严重时出现呕吐、多汗、血压波动等。
3. 平衡不稳感
走路不稳,感觉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这种情况很容易跌倒。
4. 晕厥前状态
患者感觉头重脚轻,眼前发黑,仿佛马上就要晕倒,可伴有胸闷、心悸、乏力、冷汗、恶心等症状。如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时,易出现晕厥前状态。
头昏多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而眩晕发病原因复杂,简单说,如果人的平衡出现问题就会眩晕,而平衡是靠人体多个系统(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感觉系统等)控制的,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眩晕。
头晕到底该挂什么科
1
脑梗
如果晕得天旋地转,站不稳,有时甚至意识不清,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很可能是脑梗塞的征兆。首选神经内科,尤其是有明显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人。
2
心脏病
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胸闷、憋气、心绞痛等,但也有一大部分人会头晕。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分,一般称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在清醒状态下,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分,多为病理性,往往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厥等类似中风(又称“脑卒中”,包括脑缺血和脑梗等)的症状。如果出现走着走着就眼前发黑,甚至晕倒的情况,需要及时到心内科就诊。
3
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又叫颈性头晕。表现为病人转动头颈部会引起头晕,常伴有颈部和肩膀酸痛,转头时颈部“咔咔响”,局部按压有痛感,手臂时常发麻。这种头晕在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中比较常见,如办公室文员、记者编辑等,应要去骨科就诊。
4
耳石症
耳石症的学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如果有耳石脱落到前庭系统的球囊里,人就会眩晕。其主要症状是躺下或翻身,就感到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的高发年龄是40岁以后,体质较弱的女性,长期不运动、压力大、有睡眠障碍的白领也属于高危人群。如果在床上翻身时有短暂的头晕,应到耳鼻喉科就诊。临床上,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
5
高血压
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常感到头晕。如果头晕表现为“忽悠一下”,面红发热,头重脚轻,伴有脖子发僵,首先要考虑是高血压导致的,此时最好测一下血压。如果血压较高,应遵医嘱及时服用降压药物。有些患者血压降得过低,也会出现头晕,需及时到心内科调整用药。
6
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可能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引发头晕,特别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若患者经常感觉头昏昏沉沉的,老是晕,心里特别紧张,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难受,需要及时看心理科。
7
美尼尔氏综合征
这是一种内耳疾病,也会引发头晕,表现为患者坐在床上不敢动、不敢睁眼,一动就晕,常反复发作。这种情况要到耳鼻喉科就诊。另外,神经衰弱、贫血等疾病也会引起头晕。鼻子出现问题也是头晕的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鼻窦炎,多伴有流脓涕、鼻塞、头痛。急性鼻窦炎经过抗生素治疗可痊愈,头晕也会逐渐消失。
6件小事缓解头晕
1
能坐着就别站着
站立时,血液受重力影响,上半身的器官尤其是脑部的血液分布相对减少,会加重头晕。这时最好坐下或躺下,减少站立。
2
尽量少食多餐
进食大量食物后,血液更多地供应到胃部来消化食物,脑部的血液相对减少,也会加重头晕症状。
3
避免情绪波动
紧张、焦虑、恐惧、生气等都可以引起短暂性血压升高,高血压会增强脑动脉的搏动感,进而对脑组织形成冲击和振荡,引起头晕。
4
每晚睡够7小时
睡眠不足也会引起头晕。应避免熬夜,尽量在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左右的睡眠。
5
注意保暖,适量饮水
冬天气温低,容易引起脑部小血管痉挛,导致血流减少,脑供血不足;冬季饮水较少,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变缓,使脑部血流量相对减少,引起或加重头晕。
冬天即使不渴也要注意补充水分,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1.7升。每天清晨起床后、晚上就寝前喝半杯水有助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6
头晕时要减少走动
眩晕发作期,最好静卧,同时控制食盐量,防止跌伤。比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若程度不是很重,躺两三个小时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头晕背后的原因复杂,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耽误了大病。当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头晕时,不要硬扛着,如果实在分不清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头晕,可以先到神经内科就诊,让医生帮忙分析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