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6|回复: 0

南通历史上的“海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8-1 17:13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八品 酒鬼

    1719

    主题

    189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25
    发表于 2020-11-17 08: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了“海门”,人们往往会想起现在的海门市,这固然不错。然而,南通历史上曾称为“海门”的地名却不单是市县名称。由于历史久远,人们对历史上“海门”的认识较为模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海门自后周建立县级行政建制以后,在元末至清初,县境土地大量坍没,许多历史遗存都未能保留下来。其次,历史文字资料除明清有较完整的县志、厅志外,宋元时期的较为系统、完整的文字资料几乎无存。现存宋代史料《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中虽有关于海门县的记录,但并不能据此了解宋代海门县的全貌。再次,现代学者由于多种原因,对历史的解释不完全一致,对历史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 S" R5 E& J. ~. b+ M# W6 J5 U0 p

    * s6 x0 e' L+ ~( T* u+ m& P海门老街2 h, o0 O4 h1 e6 C& z& S
    0 F" h+ X4 G* P, j& [
    1
    - D: @2 h) j. z. w
    0 S5 Z  q8 a  W, _: F汉唐所称海门与南通无关
    8 b, J1 w( F' B. o. N% p$ L  v& `4 N( `1 x  m9 k
    较早的“海门”其记事与今天的南通并无关联。汉代至南北朝,广陵(今扬州)以东的海口开阔,而海陵(今泰州)至京口(今镇江)江面逐渐狭窄。在描写历史上著名的广陵潮记述中,海潮沿江上溯,潮水行至广陵,生成涌潮。其壮观之势不亚于现时的钱塘潮。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转引《南兖州记》说,“潮水自海门入”,到了广陵一带江面,“其势始衰”。这个“海门”泛指大江口,那时的南通,除西北部外还是滔滔海域。$ t4 r. m! q+ j( x* u
    1 w- g3 ?' _2 \1 ]3 |
    记述唐代的史料中也有关于“海门”的记述,那是指唐代润州镇海军节度使韩滉检阅水军之事。《资治通鉴》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从广陵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韩滉亦“发舟师三千曜武于京江以应之”。《旧唐书·韩滉传》所记的内容与《通鉴》略有不同,但留下了韩滉“造楼船战舰三十余艘,以舟师五千人由海门扬威武,至申浦而还”检阅水军的记事。当年,现代的靖江市还没有形成,那个润州就是现在的镇江,那一带江面开阔,而“申浦”实际上在江阴。那时,从润州到申浦一带的江面,可称“海门”。这个“海门”与现今南通市的海门无涉。; L9 e- A* _6 o* ^
    8 N# y/ C2 r+ b* p
    五代以后的“海门”比较具体,有县乡名,也有岛名。
    " \3 \  n4 c3 C2 e1 K5 w# g( B9 v3 w  k% A6 s, r' s) s
    五代后周于显德五年(958)设立的海门县是以江口沙洲为县的境域的。那些沙洲大体分布在现在的启东、崇明一带范围内。+ F$ X; ^5 _+ h$ D$ t

    8 u' a+ T6 v8 j! x) i2: f) `. D4 L- T. F

    " p7 ?% c+ M, g海门县与海门岛
    1 K# P' r1 d/ x) G, k
    : E0 j0 @1 D) t; L唐代,长江口一带开始孕育沙洲,到唐末,长江江口段外口有东洲、布洲、顾俊沙等沙洲。这些沙洲因地处要冲,控扼江口,成为浙西、淮南藩镇争夺的军事要地。五代时期,这些沙洲上的居民日益增多,从事渔、盐业生产。宋《舆地纪胜》等史料记载,那时候,这些沙岛为地方割据势力姚氏政权控制。姚彦洪是姚氏政权的末代掌权者,南唐立国,他被任命为静海制置使,掌管静海及长江口诸沙岛。10世纪20年代,他分别在东洲、布洲、顾俊沙建立丰乐、大安、崇明三镇。约在10世纪30年代,东洲与布洲发生并洲现象,并洲后的沙洲称东布洲。至10世纪50年代,北方后周军队攻打淮南,后周将领慕容延钊率部攻占东布洲,长江口一带被后周控制。958年,后周在江口的沙洲上设立海门县,这就是通州范围内最早的海门县。
    / T8 A; R4 r5 x1 Q. z  i/ {
    - [; @' {; s" g( _2 P" {4 [北宋乐史写于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对当时来说可谓“当代史”,书中记通州和海门县之间隔海水有“二百里”之遥,且通州“东至大海八十里”,可见,北宋初的海门县系海中沙洲是不能否认的。
    * u& a' p9 H& J5 h
    $ v! X+ D# ?( G" ^五代海门县建立时有户口120里,是一个较大的县,海门县于宋初有六个乡,到元丰年间有三乡一镇。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海门县是望县,在县的十个级别中列为第五等,户口在四千户以上。明初海门县编户口183里(110户/里),洪武九年(1376)约有4万多人。从元末到清初,由于江海侵蚀,海门县的土地大量坍塌,海门县县治曾四次迁移。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民田、灶田已不足40顷,迁至通州金沙场南位于进鲜港和瞿灶港之间的县治又为江涛侵蚀,治所迁往通州永安镇后降为海门乡。可以说,五代后周建立的海门县存在了714年,一般所说的“古代海门县”就是指这个县。( O& @9 F+ Y; H

    - i$ D8 M$ \  L6 {! c' y海门岛是宋代初年通州海门县境内的诸多沙洲,实际上是群岛。11世纪中期,随着群岛中的东布洲等与通州大陆连接,而另有沙洲坍没,于是海门岛不再以群岛形态存在。海门岛于宋代是生产海盐的地方,岛名见于宋代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宋史》等史料中也有记载。读过《水浒》的人们都知道,宋时有个登州沙门岛曾是犯人的流放地,通州海门岛居然与之齐名。曾经有个叫李美的官员,就是因犯事而被发配到通州海门岛服刑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海门岛中有两个主岛,一个是东北洲,另一个是崇明镇所在的顾俊沙,《文献通考》则把“东北洲”直接写为东布洲。曾经在网上某论坛中看到有人说,某某地方的人是犯人的后代云云。这是误读历史。海门岛中的顾俊沙后来坍没(现时的崇明岛是后来形成的),而东布洲则于11世纪中期与通州大陆连接,海门岛也就消亡了。既然东布洲不是岛了,所以在元代人写的《宋史》中,不写东布洲,而记了原来洲上的小镇“东洲市”。如此,我一直称这群岛为“宋初通州海门岛”。正因此,成书于11世纪末元丰年间的《元丰九域志》就不记“海门与通州隔海相望”了。这是不能忘却的海门岛的历史。而明清史料中关于海门岛的史料,则多系以资料形式保存了那段历史。9 e, k) ~( u9 F* S8 K6 W6 g
    . T( q/ w4 d8 d# I# \& q9 b
    3' `  [1 ~/ k% l3 J
    . e& r7 Q7 J, P9 r3 v* I$ G
    沈起修筑海堤
    ( U& f1 h! s& ~; |
    : w- c3 t. A* {. t  j2 w促成海门岛主岛之一的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接的有一个历史人物,他就是北宋至和(1054~1056)年间的海门知县沈起(兴宗)。当年,东布洲与大陆之间已经有沙滩涨起出水,人们往往赴沙开垦,但一到大水,这些低地就被水淹。为保护民田,沈起主持在东布洲与通州大陆间修筑了约70里的海堤,与通州知州狄遵礼主修的海堤相接,海堤的修筑加快了东布洲与大陆间陆地淤积的速度。王安石后来在《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中为沈起的这件事做了记录,赞扬了沈起的历史功绩。到了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任海门知县的吴宗元有《咏海门六首》,其中《沈公堤》追忆了这段往事:“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龙区薮尽耕农。当年不有临川笔,到此惟知有范公。”诗作中的“临川笔”指王安石写的《兴水利记》,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王安石不写《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的话,人们也许就不知道沈兴宗主修海堤的故事,而只知范仲淹主修海堤的历史。吴宗元确有先见之明,现代人不是把苏北到南通的古海堤统称范公堤的吗?《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和《咏海门六首·沈公堤》在崔桐的嘉靖《海门县志》中均有收录。( G8 h- K* h9 D" c
      J% Z* ]+ k( y
    有人根据崔桐嘉靖《海门县志》(成书时间约在1537年)认为明代海门岛还存在,我以为非。我曾用过成书比崔桐县志早七年的嘉靖《通州志》(1530年本),那部书的第一卷《古迹·海门县》中记:“海门岛在州东北海中。宋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于此,有屯兵使者领护。今没于海。”诸位,1530年的州志中写海门岛“今没于海”,怎么过了七年在县志中这个岛又出现了?对于海门岛的说明文字,州志还是承继了宋代史料的说法。可以认为,明代海门岛的资料是对宋初海门岛的追记。至于岛的位置,我认同《明一统志》和《明史》的说法,在通州东南方。
    - N8 t) q4 v+ }' K% B: v3 a* c- Y) [' R$ L9 {4 P
    南通历史上还有过海门乡,这个乡是古代海门县降格后的名称,后改为静海乡。海门县建立后,从元末到清初,由于江海侵蚀,海门县的土地大量坍塌,县治被迫多次迁徙。其中,明正德九年(1514)迁治余中场的一次,海门县治所已移驻到通州的辖地内了。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海门县的乡镇除吕四以外,大部或全部坍入江中,只得借通州清干乡部分土地作为辖区,县治移驻金沙场南。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管辖的民田再次坍塌,治所迁通州永安镇后降为海门乡,永安镇坍没后,乡迁兴仁。这个海门乡,因其来历特殊,还保留了一些科举的“特权”,例如这个乡还保留一定的学额,学子们还可直接参加一定级别的科举考试等等。道光十二年(1832),那个乾隆年间建立的海门厅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了。在官方的行政往来中,海门厅与海门乡经常混淆,只好把海门乡改为静海乡。于是,静海乡也就继承了海门乡的权利。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中专列“静海乡”的条目,记了古海门县的旧事;清末张謇等人在创办中学时,邀请静海乡的士绅参与开办,今江苏省南通中学在开办之初名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这个“五属”之中除通州、如皋县、泰兴县、海门厅外,还有一个就是静海乡。
    $ l, u7 n" l3 Q6 j5 z# m6 b/ E4 ~, n; r+ f3 g5 L
    4
    2 C+ w: g8 w) b& k
    - [+ A4 A- d9 M3 g" l海门直隶厅
    1 N/ i$ A7 K8 j7 ~
    : {& S3 C  p  v# I; X文章中说到海门厅,这个海门厅全称是“海门直隶厅”,是由在清雍正、乾隆朝新涨沙洲上建立的,现在的海门市就是由它演变来的。
    2 z: x& J$ [* M' W4 ]% Q) ^8 p9 B4 w
    18世纪前半期,通州东南江域中有沙洲先后涨积。据清乾隆五十七年海门直隶厅同知王恒《徐公堤碑》记载,海门设厅之前“境内沙名不下数十,其始必星罗棋布於大海中若堆阜,然虽渐次连络而终以海环其外”。最早出水的沙洲在通州东部余西到余东以南一带江中,有扁担沙、万盛沙、杨家沙等,通州、崇明的农民纷纷到沙洲上垦荒。此后,新的沙洲不断出水,通崇垦民往往发生争沙纠纷。于是,雍正十三年(1735)划定,以大安、戏台等沙为界,沙北归通州管,沙南为崇明地。其后30多年间又陆续涨出许多新沙,纠纷更多。江苏巡抚为平息纠纷,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置海门直隶厅,归省管辖。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以及新涨10沙作为海门直隶厅的范围。海门直隶厅于1912年改称海门县,因1928年启东建县,其辖区有所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海门依然为县,后辖区亦有调整。1994年5月,海门撤县建海门市。
      \3 L8 d& I2 E) a; e) L
      T" ~2 c0 B2 w6 ~南通历史上的“海门”有多种含义,作为地域的海门系指江口海域,而宋初通州海门岛、古代海门县、海门厅乃至海门县海门市,则为内涵不同的概念,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3 \5 r6 G! A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