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狮子凤凰桥是海门中部的三个集镇合称,以前沙地人提起三者之一,常常自然而然讲到其余两镇,“麒麟狮子凤凰 桥”成了顺口溜。人们这种联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三个集镇相邻相近,都以含有吉祥蕴意的动物命名,而且这三镇各自都有兴旺繁荣的岁月,曾经助推了一方 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百姓对它们有感情,把三个镇的名字一气并称,朗朗上口,好听。
& a! i# U( E! V2 C+ k/ [/ H
3 B; K5 W; Q* }" ^8 U; U$ l麒麟镇的形成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事情。这年,崇明经营出洋船的富商沈嘉瑞(字芝山),派两个儿子沈廷楹 (1741-1813,字大成,号省斋)和沈廷柱(1743-1815,字刚成,号挺斋)到沙地考察,以谋发展,结果小儿子沈刚成选择在常乐、大洪镇扎根 立业。大儿子沈大成在东洪小沙买了8土窕田地,规划建镇造宅。但是他买的田在“转水漾”,地势低洼,常遭潮汛淹没,于是他一方面整治沟河水道,一方面特铸 了一对麒麟,以镇“水妖”,接着开辟街道,建造了150余间店面,形成集镇,命名麒麟镇。沈大成铸造麒麟以镇水妖,并以麒麟命名市镇,既得彩头,又有底 蕴。麒麟简称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状如鹿,头有独角,全身披鳞,尾巴像牛,自古作为吉祥的象征。《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又 云:“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棷”。棷同薮(su),沼泽也。康熙年间,当时的沙田还很嫩,沈大成在东洪沙所买之田,确实形如沼泽,他以生活在 沼泽地的神兽命名集镇,不仅祥瑞,而且恰当。# A8 b' A% F8 {( a6 V: H
- h3 N/ }% c1 b; a+ H8 f6 D. \
麒麟建镇之初的居民由江南、宁波、福建等地迁来,只有20来家,不足百人。 不久,麒麟镇的发展顺应了沈大成的美好初衷。到了道光年间,街道向东西延伸,东至头匡河(今称大新河)大石桥,全长近1500米。有60多家住户,近千人 口。镇上经久不衰的商号、店家有沈祥泰茧行、沈祥泰花行、裕丰泰绸缎庄、万顺祥绸缎庄、广元兴绸缎庄、吴祥斋布庄、卞广泰染布店、沈老四铁店、钱吉烟作、 严盛祥木器店、顾连生木器店、高士谐银楼、三阳泰茶食店、协昌源凉帽店,瑞和堂、天和堂、天德和、大德生等多爿药店。! P4 [8 f e) R. [* b
' e% \1 m/ ?9 K: U3 E在 众多的商号里要数开张于光绪十六年(1890)的刘洽昌典当规模最大。这个典当的店面与库房有90余间。典当老板是浙江南浔镇巨商刘镛 (1826-1899,名介康,字贯经)。南浔号称天下第一雄镇,富豪如麻,相传南浔富商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说,也有“三象四骆驼十八只壮猪 奴”之名,称“象”者,家财在百万白银以上,刘镛家产在2000万两以上,是南浔的超级富豪,他的商号遍布各地。光绪五年(1879),他在常乐镇开了一 爿刘和济典当,麒麟镇的洽昌典当是常乐镇和济典当的分号。笔者在麒麟走访时听当地居民称,老辈人相传典当老板是刘冠军,其实这是个讹传,非“刘冠军”而是 “刘贯经”。1938年3月26日,日本侵略者进犯常乐镇,刘和济典当毁于火海之中,麒麟刘洽昌典当继而歇业。, }; W' M* b6 B3 c
2 P6 d k1 T1 d
麒麟镇三 百六十行中有一行不能不提,那就是周益泰土行。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各地疯狂倾泻鸦片,毒害国人。同治年间,广东人周志良在麒麟镇西市 开了一爿土行,商号“益泰”,专营鸦片、白粉等毒品,祸害百姓,牟取暴利,致使吸毒成瘾身心俱废者数以百千计。狮子镇施氏后裔三代人前赴后继抽大烟,结果 万贯家财倾家荡产,不名一文就是典型的一例。
) g7 [: K- ~, R$ Z J) ^& n1 I1 {' m/ i x% w2 O
笔者在走访麒麟镇的两天里, 发现当地居民对街道市面以外的五个地方印象也十分深刻:头匡河大石桥、沈家老宅、沈家祠堂、沈家老坟,还有关岳庙。2 n0 n3 z; U+ \" M
' p6 {: d, Q/ E8 W8 ]
头匡河大石桥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是东洪沙施艮六出家为僧,周游化缘筹得资金建造的,石桥用10根石条做成两个桥桩;用15条大石条做桥面,每 条石条长4米,宽0.5米,重达1.5吨;并排5根石条组成三组桥面,架在两个巨大的桥桩枕上。头匡河大石桥宽2.5米,长12米,雄伟壮丽,是闻名四方 的桥梁。1942年海启公路建成,大石桥改为木结构公路桥。# K2 x# k3 Z& `
C* }/ d- h5 g9 Z2 n; j3 \沈大成的住宅位于老街之南,现在毛纺厂的位置。这是一座有7进130多间房屋的大垞子,房宇俨然,雕梁画栋,陈 设豪华,沈氏六代曾居住于此。1947年沈宅被顽军占为据点,这年中秋节夜里,新四军攻打沈家宅据点,战斗非常激烈,枪声彻夜不绝,结果顽军败走,沈宅被 夷为平地。
& m8 M9 Q' U3 A% N$ J: y# O5 W
- p6 P7 P0 H- L' d# \- i3 |7 Y沈家祠堂位置在现在麒麟中心校范围。民国年间,沈家祠堂里兴办麒麟小学,实施国民教学。诗人卞之琳曾在这里读书。这所学校就是如今麒麟中心小学的前身。
* F, t" |& j: a4 I. M$ W
! z/ n% f; K# z- f$ r; i沈家老坟在现在的菜市场位置,有坟沟环绕,面积很大。坟地的树木十分高大茂盛。合抱的柏树、榆树、银杏树数以百计,日本人侵占麒麟后被悉数砍伐,用以筑 造工事。1950年大灾荒,沈氏后人为了度过荒年,请示新南区委书记王兴,经同意,挖坟开棺取陪葬。沈氏老坟的墓穴都很宽敞,墓壁的坑砖很大,是用糯米饭 打成浆拌和石膏批缝砌成的,十分坚固,推榫棺材里的金元宝、金镯子、金耳环、金戒指等不少。这些陪葬在海门银行兑换成钱币分配给相关三方。坟中还有个衣冠 塚,是沈大成的父亲沈芝山的墓穴,据说他死于海难。
3 s+ o. b' \( k1 G6 {7 D3 R1 Q7 s& R7 C. p) g- C8 ~' Z
麒麟镇关岳庙位于酱厂的东土窕,四厢屋,是沈氏牵头募捐而建。关岳庙把义将关羽、忠臣岳飞作为神来祭奠,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传播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神仙的出生日和遇难日成了热闹非凡的庙会。日寇侵华的岁月里,关岳庙曾被占为据点,破坏十分严重,解放前夕倒塌拆除。# }- J/ A7 N \$ f$ F4 y
4 e( S( L$ [2 t% Y/ G& {星移斗转,2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麒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新镇区的市政建设规模与档次和历史上的麒麟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红木产业闻名海内外。
& v+ E+ U4 C% P) V; Z
3 b! ? @& T. X" T* W7 |在麒麟镇北大约1500米处,历史上曾经有个狮子镇。创建的年代要比麒麟镇早四年,当地粮商施勇方经营粮食发迹后,打造10条出海大帆船到黄海沿岸贩卖 粮食,乾隆三十八年(1773),施勇方运回大量木材、砖瓦、石头,在头匡河(今称大新河)西,海界河南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四进房舍的大宅院。然后在宅 南大约里许之地兴建东西走向的青石街道,石街的两端摆设一对青石狮子,并将兴建之镇命名狮子镇,祈求吉祥幸福。开始只有10余间门面,以后迅速发展,很快 形成繁荣一方的市镇。清末民初时期,狮子镇的棉花、蚕茧交易昌盛。后因施勇方的后人奢糜堕落,不思经营,狮子镇日益萧条衰败。日寇侵占海门后,狮子镇更加 破落,被买主杨氏拆迁到通沙河南改建油坊。施氏祖宅也易主换姓,最后成为彭家的仓房,人称彭家仓。1949年1月25日解放区县政府设在彭家仓,1949 年2月6日,迁到茅家镇。% L( y* e2 r9 k8 p F# n
j9 J& v& [2 y* e) |
曾经兴旺一时的狮子镇历时170余年,最终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形。7 {# z* m- |& M0 ]' j7 J
/ V+ h$ e( Y& a1 E2 w7 r
凤凰桥这个名称具有双重身份,既指飞架于海界河的桥梁,又指凤凰桥南北两岸的集镇。事实上这两重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有了这座桥才形成集镇,形成了繁荣的集镇,才使这座桥的名声比一般桥梁大得多。, E# u0 \0 [& B( D& X: {+ l) g
5 b" e& K/ x/ N+ i- Q; v
凤凰桥这个集镇的形成要比麒麟镇、狮子镇晚几十年。笔者走访凤凰桥这天正值春暖花开时节,从北桥堍上桥走到桥的中央,只见大桥两边桥栏板上有硕大的“凤 凰桥”三字,红漆字迹虽然剥落,但还能辨认清楚。桥栏板上还刻有:爱国爱乡·造福桑梓·香港同胞顾永高、朱耀美伉俪赠款修复·一九八九年四月等字样。桥南 有一条南北走向老石街,大约200多米。石街的中间一律横铺80多厘米长的石条,石条的两边用碎石铺就,石街宽约2米有余,呈鲫鱼背状。石街两侧的店面房 子,有的已经十分破败,有的仍然沿用百年以前的排门板,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
1 M+ t$ H/ i+ _! [& N& S" O$ q+ M) P B7 L9 Y. j
这时有老少三人倚门剥花生,和他们攀谈时知 道,凤凰桥一度有张半街和杨半街之说,其中的中年人是张半街的后人,很健谈。说起石街的形式,张先生说,中间铺的石条,很有讲究:下面可做下水道,上面平 展,便于那时候的独轮车行走。问起凤凰桥的历史,张先生领我往南走到一个泥坝,说历史上的凤凰桥在海界河上,就在这条坝的位置,河南河北的石街由凤凰桥相 连。最古老的凤凰桥是一条木桥,兴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个在京为官的当地人陈廉为方便海界河南北交通而建造。有桥之后,桥南桥北很快形成集市,人称桥为陈 家桥,镇为陈家镇。几十年后,木桥老朽,陈氏后人陈儒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建成石桥。相传桥成之日一对凤凰飞落桥上,小镇百姓欢喜异常,人道是 “凤凰无宝不落地”,凤凰桥是个宝地,必然发迹。于是,此桥此镇得名凤凰桥。不知是石桥方便了经商,还是凤凰带来了吉祥,凤凰桥的确越来越兴旺。又过了 20多年,石桥不堪重负,亟待修理,镇上的木材商人董体仁于民国十五年(1926)出巨资再度修桥,这条桥比原桥更加雄伟美观,是海门地方第一座石拱环洞 桥。( G& Y' c- r# k8 E3 Y: W1 X9 u9 Z
, ^" S0 Y2 P8 M6 F% @# M
1972年老凤凰桥北的通启河开掘完工,50多米的大河上架起了钢骨水泥桥,新桥沿用老名字,仍叫凤凰桥,海界河 在凤凰桥以西三五百米处与通启河交汇,之后,海界河的河道功能基本上被通启河替代,海界河上的石拱凤凰桥作用渐失,不久被拆除,原桥位置筑成了现在的泥 坝。1972年造的水泥凤凰桥历经17年已经破损不堪,1989年回乡探亲的香港同胞顾永高、朱耀美伉俪赠款修侨。
& C% k( Z; o' @: `8 z! ]8 O7 o: N, D8 l$ d' r
如今作为集镇的凤凰桥已经萧条之极,凤凰桥的变迁应顺了兴衰轮回的规律,然而它的老名气依然不减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