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海年俗绚丽多彩,飘散着别样韵味。进了腊月,启海农家就开始忙着蒸年糕。
2 X) X' H f# i* e0 o0 |9 ?5 z" W1 u2 B% S, j2 k: c
当年吃了腊八粥,母亲就开始张罗,挑选上好糯米、粳米,用井水浸泡半天。母亲说,米泡得越好,年糕吃起来越爽口。待米粒饱胀,泛着乳白光泽时,就将糯米捞起吹干。再用家里小石磨磨成雪白、细腻的米粉。其时,父亲牵磨,母亲拗磨,全家忙到深夜。我一觉醒来,往往还听到石磨吱呀吱呀的声音和父亲哼的小调。看着晾在竹匾中滑爽的米粉,我似乎已经吃到滑溜甜润的年糕。在孩子的左顾右盼中,家家户户便忙着蒸年糕了。外面纷纷扬扬下雪,屋内热气腾腾蒸糕。母亲在锅里加足水,锅沿摆上土布制的锅圈,再将蒸笼盖实。父亲开始烧火,灶膛里壮硕的棉花箕根熊熊燃烧,火光映红父亲饱经风霜的脸庞。我躺在灶后的柴堆上,打量父亲脸上洋溢着的喜悦。蒸糕的关键是和米粉。加入温水要不多也不少,和好后既要捏得拢,又能刚好散得开。太干了蒸出来的糕就会夹生,太湿了又会堵死笼屉的眼,蒸汽上不来,把糕蒸僵。锅里水烧开后,母亲就一把一把地往蒸笼里撒上和好的米粉。哪里粉色一变黄,就往哪里撒米粉。就这样熟一层,撒一层;撒一层,熟一层,约莫半小时,笼里表面不再是浮粉,看上去黄黄的粘粘的,阵阵米香弥漫整间灶房,诱人香味钻进每人鼻孔,一蒸好糕大功告成。其时,孩子们挨在灶前兴奋地看着灶上氤氲缭绕的水汽。将糕从蒸笼中取出,要力气更要技巧。在抗热的桌面上铺好浸湿的棉布。母亲掀开蒸笼盖布,将蒸笼飞快抱下,把一笼冒着香味的年糕扣在棉布上。稍稍压实,用浸好的鞋底线三下两下将年糕分割成四长条,然后又用线再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孩子们睁大眼睛,直流口水,趴在桌边,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抓起年糕大嚼起来。烫了舌头不在乎,快乐的笑声和着年糕甜香顿时洒满一屋。接着蒸第二笼、第三笼、第四笼......一直忙到深夜。孩子们吃够了,也困了,在浓浓的年糕香气中渐进梦乡。第二天,母亲还要把年糕切成一块块,送给东西宅。品尝软酥可口的年糕,感受邻里间的那份温馨。村里人见面时,互相都会问问今年的糕蒸的如何,议论谁家的年糕最好吃,在村民的笑谈中,年味渐渐浓重起来。冷却之后年糕变得极坚硬,易于存储,天寒地冻亦不易腐坏。母亲为了保持糕的湿软度,将立春之前冬水贮藏水缸内,水中加明矾,数月如初。第二年麦收之后,待有客来,母亲还用酒酿年糕再放两只鸡蛋或一碗油煎糕(启海叫“糖炸糕”)来招待。
7 H5 L% \2 |+ ^9 Q7 n* X4 q
) L, B+ s" s4 M6 E 蒸年糕在乡村里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小孩子,讲了不吉利的话会让大人不高兴。今天想来,人们对生活积极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憧憬未来的每一件小事上。臻于完美是他们做事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家家户户蒸年糕,期盼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将美食与祈福融合,是启海民俗文化丰富创意。松松软软,甜甜腻腻的年糕,充斥着儿时记忆,感受着生活甘甜。就着年糕的余香,记下这段流淌心头的文字,以飨读者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