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布洲是古海门这块神奇大地未建县以前的叫法。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记载:天中(906)涨沙,是为东洲、布洲。此时,东洲、布洲已载入全国性的地理著作。 , Y7 f2 h5 `# g/ q% h/ X% M
4 h/ @8 x7 c- [; [/ Z. D9 C( d
其实,东洲、布洲的出现,要早得多。
+ ?& L8 w* P. @) G2 j
7 c) m$ m; @( D8 l- E0 b3 U5 ?长江每年注入大海的泥沙有 5 亿多吨,在长江口创造一两个沙洲不是件难事。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七·麻姑》记述:“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5 ~% q3 P( Z4 ^' K
+ l. F" w* u6 Q& e; Y/ \神话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这种沧海桑田之事,在长江口是有可能的。还有,关于唐初骆宾王“藏身邗之白水荡”的传说,至少可说明,那时,通吕水脊区已形成。
* ?' C9 [8 d2 ?% e5 b* V. S& d* n! \8 ^
再退一步,看历史记载吧。《资治通鉴.后梁纪》记载:唐末,姚存制据东布洲,为东洲镇遏使。存卒,其子廷代之,为东洲静海都镇使。可见,唐末,东洲、布洲已成军事要地。2 w6 S! m, s$ [4 B+ Z9 ?. f
1 B5 w1 T: \9 L( A% V# {- l5 ^
由上推论,很有可能如有的志书所言,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冒出水面(可能更早)。 1 @0 [7 w+ U% t5 T9 P
6 b) M* R9 h- k6 p3 Q% w( H
据海门嘉靖县志记载:“海门僻处江海之滨,在后周以前,没有独立建制,初叫东布洲……唐末属吴,叫东洲镇。到了南唐,才在它的西部,设制了静海都镇制,建立了院署。”
[1 [$ r! ~) `5 K1 T( o5 Z3 V! Q$ A7 _ F- ]3 f
东布洲的出现,可能要早于壶豆(一说胡逗)洲,或比壶豆洲大。最初杨吴设东洲镇(唐时的镇不是现在的概念,是军事管辖区,兼理行政)时,大概含壶豆洲(这可能是静海中心论者不愿承认的);设东洲静海都镇时,静海已独立设制,都由姚氏管辖,所以叫“都镇使”。那块《狼山天祚崖题刻》是历史见证,留住了这一段历史。不过,那时东洲、布洲早已连为一体。东洲布洲涨接后开始叫东布洲,也叫东洲,设镇后叫东洲镇。不久,杨吴改布洲为大安镇,改东洲为丰乐镇,加上狼山镇、崇明镇,姚氏实际管辖四镇。后周显德五年,后周占领大安镇、丰乐镇后设海门县。此时二镇已与静海涨接,而崇明镇在海门县南面江中,海门岛在北面海中。因此《续资治通鉴长编》言“东北州海岛”并没有错,意思是通州东北方向海岛。至于海门岛,据我所知,最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大陈吉余教授提出来的。其位置,文天祥渡海处的卖鱼湾(即石港东)以东偏北处,应该是三余海湾以东偏北大海中。
# I5 a7 E D- n4 M8 E# `* m/ H# f. f6 S- e) A8 B2 Y8 b6 J
对于我关于古海门建县时已与静海连接的说法,有人质疑“古海门尚未成陆”,我理解他说的意思是尚未涨接。
+ C) N1 D; j& {1 p7 G3 m9 s" v
S8 {+ R2 x2 J& R$ N我说的古海门,即后周所建海门,以区别乾隆年间所设立并延续至今的新海门。后周所建海门县的地理位置,简略叙述如下: 6 C/ R. q8 C; _) G8 j
8 q3 l0 X; c2 X3 Y按《读史方舆纪要》说法,建县后在大安镇“修城池官廨”。“海门旧城在州东二百十五里”。而“吕四场,旧在州东百二十里”。也就是说,古海门县治(后周、宋、元旧县城)在吕四场东南 95 里的海中。《读史方舆纪要》又言:“宋时,大海去县八十里”。由此可见,古海门县东南方向距离应不少于一百七十五里。正如嘉靖海门县志所云:海门县“本是个大县”。
2 l* b7 @4 M0 c4 N9 K* Z
$ N* C, ^1 B& ~ r( j6 ^那么东洲与布洲又是怎样涨接的呢? 5 r+ @5 P$ ]; N8 o$ k& ]$ n
. M; x( g) H2 _东洲冒出水面比布洲早,当时是长江口最东的沙洲,故叫东洲。稍后,在东洲的北面,又形成一沙洲,狭长而平坦如布匹展开(《四甲志》说,洲上漂来布机,故名),叫布洲。它的西端在金沙场东。《读史方舆纪要》云:“布洲夹州东四十里”。这个布洲夹当是布洲与胡逗洲的夹江。它的东端在吕四场东南向延伸,并不断向大海扩展。后在今六甲、东灶港处,布洲因风潮断开。其西部因偏向南而叫南布洲;其东部与东洲涨接,叫东布洲。涨接后不久,东布洲又与南布洲涨接,其涨接处除断开的地方外,大概在没江的老运盐河(大约在今海界河位置)一带。考察未没江的余东、余中场土地,属海相沉积沙土,不同于复涨的江相沉积黄泥土或夹沙黄土。
' D' Y% K3 L0 q1 }: X8 t* _5 d8 S
" a3 S7 Y& B$ [( R* u' R因此,后周所建古海门的位置:吕四场东南一百七十五里,布洲夹以东的没江老运盐河南岸的大片土地。按《太平寰环记》所载,“海门有六乡”;而《元丰九域志》载,海门为三乡一镇。 9 {! w: k: S8 A" r* i0 b) _
+ u/ f9 d; L3 k3 M至元正元年(1341),由于海面上升,长江主泓北移,引发古海门江岸大坍塌,大安镇没于江,县治迁往礼安乡(应该是原丰乐镇治所在)。据十二卷《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礼安乡偏东南徙礼安乡偏西北。正德九年(1514)徒治余中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徒治金沙场。 按学者陈灵的考订:一迁县治距州 130 里(吕四场南,现启东合兴镇附近),二迁县治距州 100 里(余东场南,现江家镇西),三迁县治距州 70 里(现四甲镇南三里至五里),四迁县治距州 40 里(金沙南,海坝桥以西)。9 r$ U- a, Z. z8 P. o: h2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