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l& _+ W! B6 M; z 25、丫头养丫头,有天呒日头 7 J5 E$ l9 r" _" l$ E 这句话反映了做父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盼子女快快长大,待子女长大后可以尽享子女的反哺之情;一方面又感叹养育子女遥遥无期,何时尽情享孝?/ 呒:音ń,“没有”的意思。 ' I3 `1 T) D' K5 o" l
! a/ N( n8 I+ \! B
26、家鸡打嘞绕宅转,野鸡打嘞着天飞 " y* `" A: L+ m& L2 Z 这是对家庭亲情的形象描述。它也是个比喻,只是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自己照料的家禽,不管怎么追赶,都不会走远,此谓“家鸡打嘞绕宅转”;如果不是家养的动物,对主人肯定生份,怎能受得了无情追打?当然是“野鸡打嘞着天飞”了。 : n2 A, C: e+ }+ Z
本句比喻的本体是人,在海门往往用“家鸡”来比喻亲生子女,用“野鸡”来比喻领养或前慢娘生的孩子。从伦理和情感的角度看,这句话有些许道理,但是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须知,家鸡野鸡都是鸡,亲生他养都是囡,只要好生相待,总有好报收获。 ' F$ A2 k- b+ f; K
4 x) a x" i0 S' z3 s
27、勿听老人言,一世苦黄连 2 K2 _9 o: V9 ~$ E" a5 @- j9 p. e
“老人言”是否应该听从?当然罗,老人的历史经验,老人的生活积淀,都是后代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应该发扬。但是如果说“勿听老人言,一世苦黄连”,那就未必了。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年轻人的思维随着时代的步伐也在不断地进步。只要年轻人能有一个基本规矩,那老人们不必对他们多所指责,更不必苛求凡事言听计从了。/ 勿:海门方言为“夫厄”连读;黄连:中药名,药性苦寒。 % D9 w0 B5 v3 q, e0 L
$ y8 G: q3 u& ?+ x; c$ P 28、呒得三代富,呒得三代穷 - g# r- ]' Q: ~3 }1 p
这是海门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家族贫富规律,我们且不说其有多大的准确度,但它总的指导思想还是值得称道的。它是志气篇,能激励我们的后代不再躺在前辈的富贵簿上享清福,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它在告诫“富二代”要继续努力,“穷二代”不要灰心丧气。这正是现代年轻人所必须具备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基本理念。/ 呒:音ń,“没有”的意思。 . D3 L5 s$ ~. G- R- [# q0 y 0 S0 f; N! J1 b+ K7 t& j
29、人比人,气煞人 ( \1 [- p5 `- O5 H5 `# H3 A 人与人之间应该比,“比学赶帮超”,“比”能比出干劲。但如果人与人之间比家产,比地位,那就勿好多比了。地位比你高、家产比你多的人有多多少少啊!海门老一辈常常教育晚辈,“虾有虾路,蟹有蟹路”,“三三勿比六六”,“人比人,气煞人”,只有争气才是真的。此语是教育人们要适度满足,不要过分攀比。 3 O! l P9 V' Z' U, U; l0 D
' V; J% q! x0 m4 `
30、三岁定八十 , x8 E) l" ]! b0 U; @- g( s
此语强调了幼儿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性,虽有道理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确实,从学前教育的角度看问题,3至6岁通常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塑形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至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但是,孩子的特质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家长的长期关注和培养,后天能改变人,环境也能塑造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三岁”不一定能确定人生的全部。 & P# r" y9 I# \9 S / S+ o S! R0 b) g
31、爷有娘有,勿及自有 % P, ~, I3 p- M
此话的积极意义在于鼓励孩子们自力更生创家立业,它是“呒得三代富,呒得三代穷”的姊妹警示语。历史上有多少败家子正是因为“爷有娘有”,正是因为得来太容易了,因此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细水长流,不懂得创家立业。“坐吃三餐海也空”,就是一座金山也会挥霍殆尽。所以,海门的前辈们真心地告诫后人:爷有娘有,勿及自有。/ 爷:父亲,海门方言“衣啊”连读。这里指代父母、前辈。 ( O- B @. W1 d8 p& n/ x 4 L1 s0 p3 U5 @32、桑条自小育 . M9 x' l- _1 s) G6 ~5 T. A 过去,海门男客挑泥做岸需要用到泥络扁担,其泥络环是用粗细适宜的桑条做成的。桑条韧性好,但长大后不容易弯曲,因此,必须“自小育”,即在桑条长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将其逐步弯曲,直至定型成材。如果说,“三岁定八十”,说明了幼儿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性,那么,“桑条自小育”,则强调育人应该“从娃娃抓起”。但是,不少海门人对这个“育”字的理解,已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是往往带有粗暴外力的“拗”(“衣哦”连读, 使之弯曲),认为“筷头上出孽子,棒头上出孝子”,因此“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应该说,对孩子从小加强教育是正确的,但这种家长专制式的育人方式就是不可取的了。/ 男客:泛指成年男人;泥络:挑泥做岸的工具。* [4 x3 K5 z1 q1 a; N
9 C- c) v" @$ ~; S
33、三代不识字,等于一圈猪6 \- F# p6 c# n/ K1 h1 s& m
此话尽管有点偏激,有点武断,甚至有点粗俗,但却比较形象地点出了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海门人认为猪“乌”(不聪明),因此喜欢用“乌猪奴”来责备别人尤其是小孩子的不聪明。海门人认为,人不聪明的主要原因是不读书。这样推论下来,如果一个族宗里,有三代人没有能很好地读书,没有系统的接受学校教育,没有丰富的知识指导生活、指导工作,那不就“等于一圈猪”?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海门的教育成绩历来是令人欣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历史上,海门勿识字的黠喳人也不乏其例。/ 圈:“机远”连读,如猪圈、羊圈;黠喳:“聪明”之意。黠:“希啊”连读。) `' Z' h1 D3 V& `6 G$ ?, Z9 ?; I, x; \
- g7 M" u/ [+ w" d. h d7 m' s 34、屁股上有舞钻头 ! D# s) S- r d “屁股上有舞钻头”?太生动形象了! “屁股上有舞钻头”是无形的,它是海门人对没有坐性之人的夸张描述,主要是用于责备小孩子的勿定心。设想一下:如果给人装了“舞钻头”,那这人还能专注读书、专注学习、专注做某项工作?(当然,这并不排斥装有万向轮的理发椅和电脑椅)/ 舞钻:原是老式木匠用来钻孔的工具;舞钻头:舞钻上的钻头;舞:海门人读成“附”。 0 M5 Z" E9 `& r6 p # i/ R8 e6 u) D. H2 ^ 35、一根棉花条做到头6 g5 t7 f; m, D6 F# v: e
有的也说“一囊棉花做到头”。在海门乡下,纺纱、织布是女人必须会做的活,是基本女红。所谓“一根棉花条做到头”,包括纺纱、织布的全过程,即擀棉花条、纺纱、惚纱、浆纱、做筒管、经布、匀布、拶综、嵌扣、起机织布等一系列过程。如果哪一个女孩在娘家未学好这一套,那就要被婆家瞧不起。所以,做“瞒人”的往往要对男方强调说,那小娘“一根棉花条做到头”呢,其它的就不用多说什么了,男方就知道该“小娘”的女红技能了。/擀棉花条:把棉花擀成一条条棉花条。擀:“葛儿”连读;惚纱:将纱过到惚车上。惚:“赫乌”连读;浆纱:把纱放到浆糊缸里上浆;做筒管:把纱惚到筒管上;经布:在场头上并成一大束纱束(是经纱);匀布:将经好的纱上到布机上;拶综嵌扣:将纱线逐根通过“综”和“扣”,在织布机上形成“经线”。 拶:“知夜”连读,这里指用手指拿纱线;瞒人:海门称“媒人”为瞒人;小娘:海门对小姑娘或未出嫁女子的俗称。- P% |+ M+ B/ J+ b2 g1 ?9 O
, q$ b; { X- G% @+ l# t 36、三条棉花条呒得坐性 s0 H2 e' t6 j2 `; J( \
纺纱要有坐性,一般女人起早搭黑一天能纺半斤左右纱。百把根的棉花条,要逐根“呜啦呜啦”纺成粗细均匀的棉纱,没有一点“坐性”是万万不行的。“三条棉花条呒得坐性”,是批评女人做事不细致和缺乏耐心。现多已引申为衡量连续做其它事情的耐性程度。 0 P# |' E& u& q
例句:咯小倌戁个?念书一歇歇就又出去了,三条棉花条呒得坐性。 / 这个小孩怎么啦?读书一会儿就又出去了,真是三条棉花条没有坐性。戁:“纳盎”连读,“怎么”的意思。 $ e% {2 c! C. x% ^ : E) T5 v% e F* H F 37、筷头上出孽子,棒头上出孝子 ) y# h8 E- T7 l, w
记载于明末陈继儒的《读书镜》一书的那则流传很广的《咬奶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它是北宋末年的一桩真人真事,杀人劫货的盗寇在落入法网临刑前竟把母亲的奶头一口咬断。海门人对此的理解和教训就是“筷头上出孽子”。父母的溺爱、放纵和姑息实际上对子女来说是一种祸害,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罪过。因此,海门的老辈们笃信只有棒头上才能出孝子。这种观念反映了“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的基本思想。但认为只有打骂才能出孝子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不足为训。 , u" y1 q6 l# l! }' W. J" J: n$ ^4 J* k) \* `5 f
38、让人三分不吃亏 ( @7 R( Y$ c5 w+ u- K* F7 G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让人三分不吃亏”的训条起码反映了这样三层意思:一是遇事要学会谦让,二是谦让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三是谦让的幅度是“三分”,不应该无原则的大幅度的退让。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观念值得提倡。 : Q$ J+ w# F: {* z) J+ E4 _
! v; a: _! x- i, p A# K. L8 Q 39、舌头打个滚,叫人不蚀本 0 {! G- f7 n `5 o
“舌头打个滚”干嘛?叫人,该叫叔叔的就叫叔叔,该叫爷爷的就叫爷爷,这是小孩子应该懂得和做到的基本礼貌。“舌头打个滚”怎么样?不费时间,不费精力,却能陶冶个人情操,获得他人赞赏,是谓“不蚀本”也,何乐而不为呢?/ 蚀本:赔本。 ) u+ x/ @3 }4 I0 m7 b$ O9 ~2 _4 r9 m8 g. c# @) I3 f
40、勿识字有饭吃,勿识货呒饭吃 / A3 B" M9 s* o! Z- I 显然,此语前半句与“三代不识字,等于一圈猪”的观点是有所矛盾的;但是,此语后半句提出的人要“识货”的观点,却是很有道理的。诚然,读书能学到知识,但相比之下,“明事理”即“识货”才是第一位的。海门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识货,不明事理,那么即使书读得再多一点,也是无用的,甚至是祸害。因为“勿识货呒饭吃”,所以还不如不读书。当然,这仅仅是“退一万步”的说法,并非是在鼓吹“读书无用”。“读书识字”和“识货明理”兼而有之,是一代又一代海门人的育人儆语和不懈追求。 # [1 \8 Y# _6 Y0 L, k& n+ `
0 [; R6 ^+ E3 |3 c( t* M 41、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 6 k+ w" \, b0 H$ f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诠释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涵义。《三字经》中的这么一句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所谓“不同变化和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则是人的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只要你告诉我你周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我就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 ) V9 C7 ~' ~" m. y% K 5 ~4 b a3 b- `- |4 c7 Y' E+ t( w 42、无头篮襻 9 b- K w |$ f+ C& V6 G* D$ v" y
无头篮襻,即不讲规矩。襻,是指竹篮上的拎襻;头,是指为固定篮襻而绕的“鹁鸪”头,即将篮襻头扭一个结。如果篮襻没有结,即俗称的“鹁鸪”头,这个篮子还能提吗?这个词一般用于批评小孩淘气,不守规矩。与“篮襻”有关的还有“脱头落襻”、“三襻脱两头”等。设想一下,一只篮子“脱头落襻”,或者“三襻脱两头”,篮子还能提得起吗?该两词语形容的是做事不扎实,脱零脱落,也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不连贯,确实也是比较形象的。 5 {8 r; F) B ~" k 例句:张家咯个小倌无头篮襻,整天犯野,勿出头年。/ 张家这个小孩子不讲规矩,整天玩耍,不会有好的前途。犯野:不讲规矩的玩耍;勿出头年:没有好的前程、好的结局。 9 q& t9 \/ t7 [; t' J / r0 d& s+ T. |, i1 F( u 43、人来“人来疯”,人去要吃“肉胡蜂” 6 W# x4 s% \# ~" R0 t, E. h" K- U6 R% g
这是海门祖辈教训孩子时常用的一句口头禅。胡蜂即黄蜂,是一种蛰人的小动物;“肉胡蜂”则是海门人创造的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用手在孩子的屁股上狠命的捏一下,那么屁股上很快出现一个红肿的小块,疑似被胡蜂蛰过一般,谓之“吃肉胡蜂”。小孩子一般遇有客人来家时,总显得异常的活泼,甚至有点不是那么规矩,要稍微“疯”一点,此谓“人来疯”。海门人非常在乎孩子的教养,如果孩子“人来疯”,那不显得孩子缺乏教养而让做爷娘的坍宠吗?所以难免会有“人去要吃肉胡蜂”,小动作的教训一下,也是不无道理的。/ 坍宠:丢脸,丢面子。 - W8 c$ v0 |% z6 z
; `! j" T, @0 M/ K% I8 E9 m 44、勿要做霜煎罗朵 / x5 V P, a& g t
在海门方言中,“罗朵”一般即指花蕾,“棉花罗朵”则是棉桃。在深秋时节,因晚熟被浓霜煎蚀过的棉桃,则被称为“霜煎罗朵”。“霜煎罗朵”因为被冻僵了,所以就粘乎乎、烂糊糊,不能派大用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就是“霜煎罗朵”。海门人用“不做霜煎罗朵”的比喻,来谆谆教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努力,打好基础,才能早成正果,早结硕果。否则,就是“霜煎罗朵”。 , ?( J% |1 z0 r8 z d
; f- U' ?& C6 c' r
45、你烧火,我扒柴,扒扒拉拉做人家. h( Y: O8 h& Y' m0 S
一家人家要兴旺,首先必须勤,勤劳才会有收获;其次必须俭,俭朴才能长家当。在海门,“做人家”即节俭之意。什么叫“扒扒拉拉做人家”?“扒扒拉拉”就是男勤女俭,就是朝一只堆上靠,就是要争取家庭剩仓一天比一天多。你看,在田里扒扒拉拉,男耕女种;在场心扒扒拉拉,颗粒归仓;在灶口扒扒拉拉,你烧火,我扒柴。这样的人家不兴旺都难啊! “你烧火,我扒柴”,实际上就是“男勤女俭”的形象说法。/ 剩仓: 富余的财产(东西)。1 `, s3 o' Q x4 w6 j; O! t8 d. X
/ C+ ]% h! v5 W& t, ` 46、当当家,晓得柴米价 ( G8 ^) }. M9 r! ~4 O% K2 _ 孩子在爷娘家吃饭长大了,一般都不知道柴米价。为什么?就是因为没当家。所以海门老辈们认为,只有“当当家”,才能“晓得柴米价”。在这里,“柴米价”已延申为家庭开支、市场行情和所有的人情世故。学会当家,就要学会以入敷出。“当当家,晓得柴米价”,就会懂得节俭,懂得扳着手指头过日子,懂得创业守业。 $ `' a+ s0 U. S1 [ , b" u+ |) ?( y4 ^1 S3 b# m: d 47、吃勿穷,着勿穷,勿会算计一世穷; {# u' _( P4 m
这里的“吃勿穷,着勿穷”是指吃喝有底,穿着有底,正常的吃喝穿着不会使一个家庭穷到底。但如果不会算计,不能以入敷出,不能惦量着家底去合理消费,而是寅吃卯粮,有一钿光一钿,那必定会捉襟见肘,必定会陷入步履为艰以至“一世穷”的窘地。 / 算计:打算,计划;有一钿光一钿:有多少钱用去多少钱。 6 p: f: e8 t# N, Q1 @& d 9 k8 X3 B. s, s* g. |
48、呒得懒地,只有懒人) E/ e/ d. `& w8 w; ~5 U; s: }
土地爷是不会亏待勤劳之人的。人有多勤,地也会有多勤;人勤养地,地勤养人。这是简单辩证法。如果能“锄禾日当午”,不怕“汗滴禾下土”, 那必定是五谷丰登、缸满囤尖的了。这句话的引申意义是在说,只要有付出,必定有回报。/ 呒得:没有。呒,音ń。 ) k& P+ R6 A% \" y ; E, b7 J& w; U& V 49、菑头挖角 . A' f' i5 Q6 _! V4 Z, ~ w% y “菑”,音“资”,本义指初耕的田地(名词),在这里引申为开荒开垦之意(动词)。“菑头挖角”,是说精明人种田不放过杂边隙地。耕稼乃民生之本,庄户人家如能懂得“菑头挖角”种好“小菜花地”,那就是勤俭,就是有利于家庭的生活之本。2 q* ]( X; r& D) }1 v8 x
例句:咯家小夫妻俩新结婚就懂得“绕阶三沿”“菑头挖角”种“花地”,朝后肯定是好人家。/ 咯:这;绕阶三沿:住房的东西北三面墙边;小菜花地:蔬菜之类的庄稼。“小菜”的“菜”字,在这里读作“搀”。9 O7 `* t" S# `9 G
3 u1 b. r8 ]5 G8 j8 y5 u/ s 50、手里动动,嘴里呶呶$ h4 r- A8 E: e, c1 Y% d9 m
手里动动,指要勤力、勤动手;嘴里呶呶,指享受、嘴里有得吃。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基本道理:只要有勤劳,就会有享受。此语是个比较形象、动感十足、对称押韵的“勤”字类俏皮话。还有一句话叫做“手里白相相,碗里薄汤汤”。这句话应该是“手里动动,嘴里呶呶”的下联。如果人懒手勿勤,怎么会有“天落馒头”供你享受?/ 呶呶:这里指吃饭时嘴的动态;白相相:指玩,不勤力;薄汤汤:是指粥汤的稀薄;天落馒头:意同“天上掉馅饼”。8 ?1 n% T$ I*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