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购买充值卡

     

龙飞电脑工作室|海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3|回复: 0

[成长教育] 绘本应该怎么读?——照着念!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1 17:3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九品 酒贼

    1298

    主题

    139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43
    发表于 2020-12-30 22: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该怎么给孩子读绘本?其实没什么难的,家长自己的书怎么读,孩子的书也就怎么读,照着文字念就行了。

           这么简单?是很简单。但做法背后的道理却不简单。

           有人说了,你这样读,知道什么叫精读,什么叫泛读吗?一页页仔仔细细地读,把里里外外的东西都发掘个透彻,才能叫精读。谬矣。在我看来,孩子感兴趣、读得次数多、印象深刻的叫精读,反之孩子兴趣一般、读得次数少、看完就放一边的是泛读。所谓精读,不是像小学语文教师教给我们的那样,学每篇课文都要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最后再总结中心思想,中间还要穿插进行学习生字、生词、造句、复述课文等等,这是相当程式化的教育方式。问题是一篇课文经过这样一番分解后七零八落,阅读还能有什么趣味?趣味其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还有多少趣味?一个美女美不美,看的是整体,不是要把她分解为鼻子、眼睛、嘴、胳膊和大腿,那样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就像大人在阅读时,享受的只是阅读的过程,得到的是阅读快感,一切的感动和思考都储存在你的脑海里,无需清晰地将它说出。除非你要写文章,你才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字斟句酌,最后恰当地把它表达出来。而归根结底,这个思考过程还是在调动你阅读的储备,你的思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结果。说的顺畅、写的清晰,关键在于读的水平,也就是读的多少。当然,这里你读的是很感兴趣的东西,要是你不感兴趣,甚至感觉厌倦的东西,是不会激发你的阅读欲望的,那些信息更不会渗透进的你的脑子里。所以,说和写的功底在读,而读的时候虽然静默,可大脑在吸收,在储存,在分析,在归纳。如果我们说的、写的过多,还会妨碍我们去读新的东西。因此我们就能够知道,作文的水平高低不在于是否勤练笔,而在于勤读。绘本是要多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体会的,持之以恒,自然就能够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绘本直接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别搞什么引申、发挥,那都是画蛇添足。

           此外,怎么读、读出什么,不是家长说了算,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真正的乐趣。家长只管读书上的文字,画面完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如果孩子自己找到了某些细节,某些不易察觉的“彩蛋”,他会为自己获得的“巨大”成果欢欣鼓舞,而这种快乐是谁都无法给予的。比如很久以前我给儿子读《我爱阅读·黄色系列》中的一本《沉睡国王的宝藏》。故事有两个小主人公——于连和马蒂尔德,他们看到公园门口的柱子上蹲着两头石狮子。正讲着,儿子突然指着书上的图片说:“一个狮子睡觉呢,一个狮子在看呢。”我停下来仔细看了看,儿子说的没错,的确有一只狮子的眼睛是两条线,像闭眼睡觉呢,而另一只狮子的眼睛是两个点,像在看东西呢。不过我并没有在意,只是感觉儿子是在讲他自己的感受罢了。可是等我匆匆翻过一页,看到书上写着这样的话:“马蒂尔德走上前去。她细细地观察那两尊石狮雕像,然后发出一声惊叫:‘嗨!这两头狮子并不完全一样……这一头的眼睛是闭着的,它就是沉睡的国王!’”然后,就在那只沉睡的狮子身上,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宝藏。我立即表扬了孩子,他为自己比爸爸早发现这个秘密而感到得意。试想,如果家长不是让孩子主动去发现,而是去“引导”孩子,问他这两个狮子有什么不一样,孩子去找了,也知道了,可乐趣减少了一大半。因为这不是他自己去发现的,他感觉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再设想,如果你更直接地告诉孩子,你看这两个狮子的眼睛大小不一样,孩子会很平淡地“哦”一声表示赞同,然后就去看下一页,一点乐趣都不会有了。所以,我们在读绘本的时候千万别过多干涉,“好为人师”,因为你这样做的时候有可能在悄悄扼杀孩子阅读和学习的乐趣及主动性。比如当你读《蚯蚓日记》的时候,千万别指点孩子看看蚯蚓是不是长牙了,或者当你读《玛德琳》的时候,千万别告诉孩子有一页多了一个小女孩。就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你可以默不作声,不要有任何提示,不要在一边指指点点。孩子一次没有发现,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直都没有发现也没有关系,但千万别去为孩子捅破这层窗户纸。其实,教育的本质不在教,而在学。“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孩子要自己学习,自己领悟,这样学习才有主体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家长等等都是外在条件,起的是辅助作用,千万不能主次颠倒。

           所以,读绘本其实很简单,家长照着文字念就行了。

    再补充一些内容:

           亲子阅读是以孩子为主体的,家长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千万不能主次颠倒。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这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没有理由为孩子规定方向,干涉孩子的自由。如果家长非要问孩子:这张图画里有什么,怎么样,那个绘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教给我们要怎么样。那就是替孩子做主,替孩子思考。你这样做,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好不了哪去。一篇文章有多重解读方式,一幅画面有多种趣味,孩子被你的思路一直牵着走,无法自主了,他的阅读还有什么乐趣?下次再看这本书,孩子一看到画面,还是会想到你曾经提出的问题,他的思维就局限在那几个方面,很难再跳出来了,你说这不是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吗?画面包含了多少信息?可以引起多少思考?家长的问题就穷尽了一切可能?那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判断,让孩子的思想去自由驰骋,家长别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如果孩子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家长给以启发或解答,帮助孩子完成这次认知活动。但这个过程孩子是主体,家长只不过提供一些帮助而已。

           推荐大家看看鸟居昭美的《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这不仅是一部儿童美术理论的著作,同样也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很多观点发人深省。鸟居昭美说教孩子画画不能“教”给他画任何形象,就让孩子自由地画。如果家长非要“教”,孩子就会接受那些刻板的印象,无法画出生动的画来。我有亲身体会。比如儿子在幼儿园学习了绘画,每次画公交车必画排气管和尾气。这样就不好了,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妨碍孩子自由地思考问题。

           家长“好为人师”,以为孩子需要“指导”。其实,孩子的心灵具有巨大的潜力,很多东西与其说是家长“教”的,不如说是孩子自学的。千万不能小看了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小小的他学会了多少东西,语言的突飞猛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习得,有多少是父母去“教”的呢?很多都是他们在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自己学会的,自己领悟出来的。家长要做个合格的家长,不仅不能“教”孩子,反倒要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认真研究和把握孩子认知世界的规律,协助孩子健康成长。

          看到有家长用某某绘本引申出了一些相关活动,其实那已经不是单纯的读绘本,而是独立的认知活动,和绘本没什么太大关系了,有的不妨叫做美劳课。当然,偶尔这样搞搞也有一定益处,但并不是每个绘本都要那样读,大部分的绘本家长照着书读就可以了。

          精读就是对喜爱的绘本多读,读多了就能体会出味道了。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做的,不是精读,只是课文分析,因为读一次就抛到脑后了,没有什么重复。这种阅读方式没有多大必要,完全可以交给孩子随意去读,不停地读就可以了。一些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境中慢慢体会出来的。但要让孩子自由地读,语文老师就要下岗了,所以他们故意弄出一些教案,把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为的是保住自己的饭碗。

           总体来说是三个方面:1、语言规律及其他认知是在阅读中掌握的,单纯的分析没有太大必要,反而影响阅读快感和效率。2、孩子主动去读书,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使阅读和思考更有趣味。3、不要过多地进行提问和演绎,束缚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自由地去思考,养成自学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