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黄磊女儿多多,非常优秀,拿到了各种比赛的一等奖,却没有看到,即便资优如多多,也和寻常孩子一样,常常倦怠疲懒不愿练琴。
多妹也是如此,总是要多妈催逼才练琴,气得多妈都不想拥抱她。综艺《向往的生活中》中,黄磊自曝多多不爱弹琴,而孙莉经常“逼”她。
同样是为了让孩子坚持学,孙莉把多多“逼”出了成绩,而很多父母却像无锡父亲那样,把孩子逼得意兴阑珊甚至厌学。
为人父母,我们都了解,喜易怕难是天性;也明白,强者谈坚持,弱者谈喜欢,孩子不愿意学,不能放任要逼一把。
只是,知道逼孩子是本能,懂得如何“逼”才是本事。聪明的父母,懂得引导孩子,把“要我学”逼成“我要学”。
1、“逼”的前提,是引导对学习热爱
有人说,有远见的父母,都有点狠心,会逼孩子。但只是逼孩子努力,远远不够,跟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热情。
几天前,郎朗大婚,朗爸的逼迫式教育,再引热议。不少家长曾以他为榜样,狠狠逼孩子。
然而,琴童千千万万,郎朗只有一个。更多孩子,被逼考过十级后,便像完成任务般,再不肯碰琴。
事实上,真实的朗爸不只是粗暴逼迫,为激发郎朗学琴的热情,他竭尽所能。模仿郎爸逼孩子很容易,但对学习热情的保护及精细引导,却鲜有家长能做到。
教育,没有不辛苦的,学习,也没有轻松的。孩子成才,是一场艰辛的蜕变,比起站在身后扬起皮鞭的监工,他们更需要带着关爱陪在身边的教练。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除了狠心,更有耐心,懂得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
2、“逼”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动力
著名脑科学家洪兰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她孩子读初中时,要学习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四大悲剧。那是英文的古文,等同于外国人学《论语》,难度很大。她儿子一度苦恼到不想上学。
某天,孩子突然对钻研莎士比亚剧充满动力。
原来,老师把学生分成8组,每组将一出莎士比亚剧改编为发生在现代的故事。学期末各组汇报演出,互评选出第一名。这个巧妙安排激发了孩子的动力。
尹建莉老师说:“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动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努力,家长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深以为然。
“逼”孩子一把,不是耳提面命定下条框,不是步步紧逼不让放松,而是用心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对热爱的事不轻言放弃,对不喜欢但有意义的事坚持忍耐,从而心智得到锻炼,变得更坚韧强大。
3、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想要孩子自主自觉的学习,激发内部学习动力才是长远之计。
具体的做法有三种:
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女孩是数学困难户,爸爸趁双十一,“斥巨资”让她结合各种优惠,计算如何用同样的钱买更多喜欢的东西。
后来,爸爸又设计寻宝游戏,每天出30道题连同小礼物藏在饼干盒,拖鞋柜等地方。
孩子常常被出其不意的藏宝点逗得哈哈笑,每次一找到题就痛快刷完,有时爸爸忘了藏宝,女儿还不乐意。
一位朋友的孩子,从小抗拒学外语,报了很多补习班都没有效果,朋友一度认定孩子是没有学语言天分的。
直到后来,朋友带小孩到国外自助游,孩子内急却因为英语不好,费了很大劲都找不到洗手间,憋得特别难受。
幸亏一位热心游客帮忙问路,领着孩子在酒店找到洗手间。
那次之后,孩子突然明白多学一门语言的好处,学习外语有了动力,成绩很快有了长足进步。
一个父亲,在孩子做作业时,他也在旁边读孩子的课本,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孩子,孩子不懂,就让他第二天问老师。
孩子当父亲的老师,特别有成就感。一来二去,对学习充满热情。
吴军老师曾说:“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让他拥有持续一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育,就完成了。”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狠心“逼”孩子坚持,也会耐心引导孩子的热情,更会用心激发学习的动力。
愿你我,都成为这样的父母,最终收获春华秋实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