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0|回复: 0

子午谷之谋到底能不能成功,成功率不高就不试了吗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进士
  • 打卡总天数:66
  • 打卡月天数:16
  • 打卡总奖励:868
  • 最近打卡:2024-04-17 20:24:27

980

主题

48

回帖

5039

积分

版主

积分
5039
发表于 2024-2-25 19: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9 D1 P8 i* w) _( E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能否成功,历来也是聚讼纷纷的话题。本文从魏延的性格、汉中地区长时段的地理变迁、魏蜀交战的战略大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与邓艾偷渡阴平对照,得出“虽成功率不大但已是唯一机会”的结论。( R6 M, e& j( x7 c

4 a2 p) m* X# _' y. l# e# B% M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战略上的因素外,个性上的不和也应该是重要原因。《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反,马岱斩”的情节为人所熟知,诸葛亮也认为魏延有反骨,因而对其十分防范和歧视。) E# H0 f8 E  }$ I6 s

* n- Q: i8 I5 g' Z- m但揆诸历史,诸葛亮说的魏延的这个反骨,对应的应该是武将独立思考的能力。) s( c+ Y$ u& g7 j  e6 P4 E

8 v$ }! V: |* b! _4 p! L8 o& H武将一旦喜欢独立思考,他就有他自己的判断,对上面下来的命令,就不一定有绝对的服从,而自己的判断对于执行层的武将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决策层的全盘部署,魏延的不幸都是因为这一点。( f) z  T2 ~+ z9 n/ \) e( J: }
& k7 i  V  {# ~7 O
蜀汉名将魏文长( ~, v0 t- F0 x8 v& G# Z
' M! x0 P5 r2 Y( x' w3 P6 z* F
关于魏延之死,《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照搬《三国志》的记载,只是罗贯中先生进行以一些修饰和加工,人物的对话更为生动,文学性更强。
+ W9 Z! F, v; q$ f3 ^7 M" r5 ]: E5 K  ^. n2 k. R
当时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临死安排魏延断后,大军撤回蜀中。当时诸葛亮就感觉魏延有可能不服从这一命令,告诉身边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别管他,其他人撤回来。
, s  ?  V, ?5 R  d$ n! V" h0 P4 i) u; v& t* }7 K
费祎去魏延的军营传命令,魏延果然不打算服从安排听指挥。他跟费祎说:“丞相死了是死了,该发送发送,但没必要撤军啊,我还能带兵打败魏军,现在杨仪掌管所有军队的调动,我能听他的吗?”+ ~; w; b6 m( c8 Z6 g/ N% Y: V

' C- u' y5 t3 S! g8 Y费祎为人机灵,一听魏延这口风,就知道他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费祎骗魏延说要回去跟杨仪说,让杨仪把兵权都给魏延,他就跑了。回到那边一说,大伙就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大军撤回去,把魏延扔那儿不管了。+ M/ {& J4 V. @
+ t$ @' ^7 P+ m0 A8 Y  g
魏延一看就急了,带着兵先撤下来,断了主力部队的归路。然后魏延和杨仪都上书中央,告对方的状,说对方造反。! r2 H7 b6 t% Q3 h8 S9 I2 \% j4 G7 G

: [; `% W# y$ L) u- F1 P& Z. p刘禅把蒋琬、董允这批人找来商量,大伙都保杨仪,觉得是魏延的问题。那边商量着,这边魏延也没闲着,带兵就进攻杨仪,跟自己人动上手了。但杨仪派出大将何平对着那边的士兵喊话,要团结不要分裂。结果魏延的士兵一听,全都不打,各自散去了。魏延没辙,带着自己的儿子跑了,最后被马岱追上砍了脑袋。+ E8 H& Y2 p. M& p, w; X+ c

6 }" `; b$ H& ~& m  P  K; H《演义》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6 |4 {) E, X& y; P4 J0 m2 Z
# ]! f  E1 v- j% o# d( c+ z' K3 N/ U结果后来后主一调查,发现魏延没有造反的意思,就是和杨仪有矛盾,两个人一直不对付,诸葛亮一死,他们就闹内讧,造反是没有的。
" ^5 D' n" D  O4 |/ C$ G! m
8 L# T. c9 N5 s, [( m9 s0 i3 u这就是魏延之死的整个过程,很多人为魏延翻案的依据就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魏延并没有造反,而且杨仪这个人为人也不怎么样。
9 v( z8 g2 k3 k, e5 Q5 M5 m* ?- ~6 I* Q
魏延的脑袋送来之后,杨仪踩着人头说:“孙子,你还闹杂吗?”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而且后来杨仪不服蒋琬接替诸葛亮,认为应该是自己接班,就跟费祎念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诸葛丞相死的时候我就带着兵投降魏国呢。”
6 f$ d! M8 S4 S- k1 a, d" ~) \) G6 Z' E- H$ A2 \
结果费祎往上一汇报(费祎也有意思,他总告密,谁还都愿意跟他聊心里话),杨仪贬官为民。然后杨仪还不老实,造谣传谣,捏造举报信,想搞掉蒋琬,结果蒋琬没搞掉,他被抓了,最后自杀。
& y  Q9 o+ Z) a( H) N3 F. x3 {/ U' W2 e) B5 M0 F1 ?
说魏延冤的依据就是这两个,一是他确实没造反,二是他的对头是个小人,但魏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k  e6 o1 n" s8 G: J. F3 ^- E# Q

! t( a+ P% d9 q3 g5 I2 }" U他是没造反,但是他先是自以为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你毕竟是执行层,执行是第一位的。要是谁都觉得决策层命令不对,自己就不执行,那这个集团就乱套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惦着主事,就离完蛋不远了。4 k6 d1 _* Q5 L
- ~" m" O" |8 \
魏延就是这个问题,你独立思考可以,但向前一步,付诸行动就错了。而且魏延不但自己不服从命令,还主动挑起内讧,先向自己人进攻,这就是犯罪了,而且绝对是死罪,所以魏延后面的结局并不冤。6 Z4 e% ~3 m$ ]1 m; L5 N8 {1 H
, W& I  N! _7 ~  w, s) k3 c% L" `
无论杨仪为人怎么样,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后来对魏延人头的态度有点过头而已。+ l5 e& B+ N5 |9 Y3 Y8 n

/ Q/ K$ N: P! ~0 z2 B1 h4 w所以我的结论就是,魏延确实没造反,但是死的也确实不冤。
/ p, r7 @# |3 ~& b# f6 o! u" \& q) m# a; p: s' N
正因为魏延喜欢独立思考,所以有了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性格与诸葛亮龃龉外,这个奇谋生效的可能性是不是不高,诸葛亮才没有兴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D; ~: w* q. ^" M- p
; t  Q' J* B/ Z: W7 ?
这个子午谷之谋不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在《三国志》上面就有记载。在魏延的传记当中,原文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7 T. l) k' b* v1 g, C: c1 d
/ _0 w2 v# I' G+ X. Y+ g9 p0 J" D2 _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兵,都惦着让诸葛亮给他拨一万人马,他和诸葛亮分兵前进,分进合击,两军在潼关会师。就像韩信当初那样,但诸葛亮从来都不听他这个。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
3 b& f9 C( a: \7 E
; d- L$ ]" [2 H9 T1 [% k  n7 l您看,这里面没提子午谷,哪提的?《三国志注》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当时魏国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魏国的驸马。魏延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让诸葛亮分给他五千精兵,带着五千人的口粮,沿着秦岭向东前进,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内可以到长安。6 p3 H( Q: L/ M  j3 z! p

1 l+ e6 S) {1 g0 @; g& c魏延觉得夏侯楙这小子听说自己杀到长安,肯定直接就吓跑了,他就拿下长安了,然后和诸葛亮会师,这是对《三国志》子午谷之谋的补充说明,《三国演义》里基本上原文照搬了《三国志注》的记载。
/ V7 i, t: p. i( r: Z5 Z. K$ p! _2 k, r& U5 v9 e  }
前面说了,千百年来,关于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不可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最近这些年,随着网络等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这种讨论就越来越激烈了,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2 Y; {4 Z6 k" u& X2 T1 @# W! m& p( }- U& U: l
要说子午谷之谋,先要说说《三国志》记载的魏延的这段话当中所谓的“韩信故事”,这个说的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v/ J7 }3 W& l- Z2 j6 f
9 f! _) H; ~3 a2 S$ d' W6 V8 s当然,其实当年韩信暗度陈仓是有的,明修栈道则是元朝戏剧家编的戏文。虽然也是出奇制胜,但韩信当年是派灌婴沿着祁山道做佯动,吸引了对面章邯的注意,然后韩信亲率大军出陈仓道,奇袭成功,平定三秦,将关中地区拿到手中。
2 E; X" V! ~1 V! c+ v  H2 m/ }1 m" u! B* ^+ I0 z6 G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也是要效仿韩信,把诸葛亮出祁山的大军就当作是当年灌婴的部队,自己这五千或者说一万的部队就当作当年韩信出陈仓的军队,要的也是出奇制胜的效果。
$ F0 z8 A$ g( B* E' g4 N* p
' c2 a1 y8 s1 P2 Y. e先说魏延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奇制胜,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也是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导致劳而无功。
& ]9 Z3 O1 B1 w% {0 t9 ^9 y0 G2 ]* Q
不过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而韩信暗渡陈仓据魏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S1 a' R1 K) f) C; ?& `

) {% x$ q- o  Z# d7 z8 n特别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韩信的时代,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河道宽,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在当时,水路运输比旱路运输要快捷很多,有了汉水作为保障,韩信运兵运粮的效率很高,保证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充足。
7 p5 r& I2 H! C
7 Q& Y0 ~- {& v7 ]  t但在西汉初期,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后果是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再贯通汉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经没有办法通行,水路运输彻底没指望了。
" v+ B3 A2 X) c& s9 H7 r( B0 x  v  `1 U' P5 f/ F7 c& B
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时期,蜀汉的军队的调动和后勤补给只能走旱路,效率反而低于四百年前。这也是诸葛亮进军速度比较慢,魏军布防比较从容的原因。
, T4 j. b3 N2 a( r9 I6 h& _$ r, |
. ?  Q, r3 H9 _5 ^! K3 A武都大地震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f4 o1 L' _: c" j2 a4 D. M

7 J. @0 C& M0 x# j8 L& ~' c0 t9 {再来说说魏延的思路。( p* u, S& F  O) R2 {) J
6 [1 g4 r) W- X  y8 r
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其实他没有办法完全效仿韩信。因为在韩信的暗度陈仓当中,灌婴率领的佯动部队其实是一支偏师,主力是韩信率领的出陈仓道奇袭的部队。# h, Y8 s2 ~( F1 _' ^7 H8 G

5 ?& E. K) k6 A( d而魏延正相反,主力在诸葛亮那里,魏延率领的则是一支小部队。可以说韩信是声东击西,魏延是轻兵偷袭,这个是不一样的。2 S( A: b$ s' H' Q9 A9 t; h! L
7 L, D8 M7 |5 J+ b* g( B% Z
魏延这样的小部队偷袭,他是远离大后方,机动作战,没有后勤补给的支撑,打的就只能是一个出其不意,利用敌人一开始毫无准备的短暂慌乱,达到战术目的。
+ {2 Y* s: J4 e7 n: Y; f0 c# v/ Y% E1 N; H- D
魏延认为自己会成功的依据就是觉得这个夏侯楙纨绔子弟,绣花枕头,他的部队一到长安城下,就能把那小子吓跑,他轻而易举地接管长安城。
* V" J8 h( h6 q3 ^' y0 S/ y% P/ B6 M9 D$ y
这有没有可能,真有,但这种可能性非常脆弱,一个是虽然夏侯楙不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但不能保证魏延一来,他就真跟兔子附体似的,万一他选择坚守,或者万一他身边有个明白人一劝,夏侯楙又听劝,坚守长安,那就轮到魏延傻眼了。
( J; I4 e: c6 G; q$ G) G# B% y7 [; m
因为长安虽然在三国时期有些破败,但毕竟做过大汉二百年的都城,城防坚固,魏延这五千到一万人为了行动方便,必然是轻身减负,大型的工程工具带不过来,所以不可能依靠强攻的方式打下长安。
1 q- R, |1 f1 e# V# z; z' p, S. s: E7 f: w. p
也就是说一旦对方不吃吓唬,魏延就死定了。而且这个时候魏延已经深入敌境,对方反应过来后重兵合围,魏延的兵就全都填进去了。
3 t. }( I2 i2 r: @" `
# \* a5 ?! [2 D8 z& k' L+ m那么如果诸葛亮放心,给魏延主力部队让他执行奇袭计划,而诸葛亮心甘情愿地率偏师佯攻,完全照搬韩信的战术行不行?绝对不行。2 ^2 u# T! d' Y. C2 c2 P7 z
1 I) r4 G( @/ M$ O
前面说了,地理环境变了,陈仓道不支持大部队快速移动了,所以魏延如果率领大部队出击,他的速度上不去,很快就得让对方发现,他们还没出子午谷就得让人家卡在那儿动不了。
- u  D2 L3 P$ [5 A
& Y* y& D  N2 T5 s% g7 w而且大部队需要的辎重补给也多,同样由于地理原因,没办法保证后勤供应,所以魏延没办法率领大部队出征,达不到奇袭效果。所以说如果魏延带那五千到一万人还有一些成功的可能的话,那如果带大部队,就是百分之百死定了。" ?% j  G6 S& `8 k6 E* P0 l

+ v' S  V% W$ j; t- S: y3 W这么看来,魏延率领小部队奇袭的思路是根据实际出发,但成功的可能性有,但是非常低,而“诸葛一生唯谨慎”,以诸葛亮的性格不会采取这么冒险的策略。
- }6 s' J0 K; I% z* ]: W
+ R; Q2 P0 N/ z0 F/ ]" ^- c: K不过以当时魏蜀两国的形势来看,不冒险,四平八稳地出击,蜀国一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这个在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过程当中已经被证明了。; T8 q1 }) p5 I& o; A* V* Q3 r

+ F! m  |5 P  X: e+ G1 G所以其实魏延的办法也是唯一胜利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小的可怜,完全就是在赌,而且他们手里的筹码很少,就这一把,输了就彻底完蛋。# D2 J- _& R: y  H4 q* ~# z

% ]" G' f4 l: [: D4 y所以,我对魏延子午谷之谋的看法是,十有八九成功不了,但没有办法,蜀汉胜利的希望只能在那剩下的一两成当中,诸葛亮选择不赌,就等于彻底放弃了胜利的希望。
6 S0 n1 G& _9 C$ ?" w5 h! }% N* J: M
& C+ Z! H9 t* q* l; R而在三国后期,还就有一个赌成功的例子,就是邓艾偷渡阴平。" Y4 C4 v8 J  Q; B' [
- X9 E: x( ]% u3 }" |
当时魏国进军灭蜀,姜维卡住剑门天险,魏军进不来。邓艾率领小部队从悬崖峭壁上轱辘下去,险之又险,但成功插到蜀军后方。7 [; @' ~2 R2 e& \3 \* _7 u

2 m9 \: {$ y# f邓艾偷渡的阴平险道0 a: {0 |' ^$ a1 ?6 m/ t4 }/ V
- J, O; E, j. L( ]6 L2 b
而且他们一下来就看见当年诸葛亮在这设立的一个军营,就防着这手呢。如果不是后来荒废了,蜀军就在这儿等着他们下来,就跟堵着洞抓耗子一样,就都把他们收拾了,不用费劲,这是一险。! H* e. Q, t2 u6 c% l

9 ^  \( _  j# G3 _然后到了绵竹,碰上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镇守,这位诸葛大公子好像不是他爸爸的儿子,一点诸葛亮的真传都没得到。. x6 S" C% t0 a' c1 w( z. r
( m3 i9 F( ]" ~# T+ I
其实这会儿他只要守住城池,魏军这支小部队根本攻不进去,而且缺乏补给,直接就困死在这儿。结果诸葛瞻选择了邓艾最愿意看到的方式,带着兵出来打,这几乎是邓艾唯一可能胜利的模式,诸葛瞻真配合。
+ I: L! A1 H7 L" m4 S2 T9 \- F- S& {+ P. W3 _
然后到了成都城下,如果刘禅没那么轻易投降,选择继续抵抗的话,邓艾这支小部队还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么看,邓艾成功的概率不比魏延高,同样是九死一生,结果他敢赌,运气又够好,得到了那“一生”,取得成功。  R8 x$ a+ k) R! b

5 m; n6 x; q5 F, b8 d) G1 O6 Q当然,他能成功不代表魏延也能成功,只要赌出去,骰子扔下去,就不是你能决定的了,很大程度上只能听天由命。9 l7 T4 @2 I+ p, Z2 o7 s& g
, m' v9 }% W! T+ W: U& h; Z5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4-24 02:53 , Processed in 0.17615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