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春风十里醉人心,万物复苏,皆是新芽嫩绿,一片勃勃生机。细雨延绵之时,有一种植物悄悄生长开来,牵动着无数吃货的心。它就是鲜嫩的艾草。田野间,水塘边,嫩生生、绿油油的艾草在暖暖的春风里摇曳着,仿佛在招呼亲人前来采撷。 6 D4 `6 u+ I( @$ A- z8 i
2 E$ |1 B' D9 J+ `
时下正是艾草的最佳收获季节,为了不辜负这份自然的馈赠,深谙美食之道的南通人将其做成时令美食:艾儿团。吃上一口,牙齿染绿,就是春天的颜色。如今,传统的艾儿团,又多了一个“网红”名字----青团。
3 Y, W5 H% Q) w1 p$ t
& ?+ @/ A N) p* e. x' ]) U8 B
% K! i5 z8 R: b# w! h7 A$ s9 c& R8 H5 Z. I
清代“好吃本儿”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短短十三个字,充满了老饕只品风味、不问做法的傲慢。
- Q8 O' f! N1 F4 w" |2 S' {" s/ k4 _0 f. k2 w0 H1 d
青团这种仙气飘飘的操作,青团之“青”,又来自何方?来自揉入糯米粉团的绿色植物浆汁,这个“绿色植物”范围大致有两种:用浆麦草汁入绿色的青团,浆麦草是一种野蛮生长在河岸、沟渠、田埂边的原生态植物,批量收割难度大;艾草口味较苦甘,清香,颜色较深,由于其有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抗过敏、健脾消食等功效;被人们认为是天然最好排毒气、防疮疖的食材,南通人大多青团都以艾草上色。和很多地方做法不同,南通人不仅仅用绿色植物浆汁上色,往往还夹杂这些粉碎得很细嫩叶,南通的青团有着更为浓郁春天的味道。
4 ~, K. N3 a2 [# h9 H7 q7 m2 t
, `6 u: }6 b* \/ Y J 以前艾草是野生的。借闲暇的之际,长辈们将艾草挑回来,洗干净,在斗臼或盆子中捣揉一下,和上准备好的糯米屑,再加点白糖和水,做成一个个艾儿团,像小一点的馒头,只不过是一片浅绿色,上蒸笼蒸熟。出笼时薄薄刷上一层熟菜油或芝麻油,青团顿时从草绿色变成圆润饱满的翠绿碧玉、色泽鲜亮,油光闪闪甚是惹人喜爱。
7 H* `/ q5 B4 c3 h* V
, A* z5 p2 B. A" s' {# `/ c- f 现在的青团往往向里面包入各种绵密的甜咸馅料,绿油油圆滚滚的小青团里不同馅料,带着独自的口味,却共同蕴含清淡艾草香气。趁热入口,像极了漫天春风拂过叶梢。糯韧绵软、清香扑鼻。馅料馥郁浓厚,两者在齿颊之间交融互补,口感丰富之余也不会油腻。
. V' a' K& H, z: H7 D* Q% J( H
7 X; F; N% X8 O 什么是合格的怀旧青团,并无固定答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作为南通人清明踏青之旅的标配,几乎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手握青团。大人们三口两口就消灭掉一个,而在孩子手上,有多了一项“橡皮泥”的功能。在清新甘洌的艾草晕染下,充盈口腔,又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分寸感,虽是克制的幸福,却足可以柔软到心间。
# @+ u- I s& ~5 |2 G: C9 [" ~2 V( Y- g. ~
一如童年时光,悠然而冗长,清明食青团,在南通人的心里,总缱绻着思念的味道。时令的美味,就像春天一样美好而短暂。青团是春天的腮红,咬上一口青团,就能拥抱整个春天,才算真正“艾”上春天! . Y! [7 i$ d( M s+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