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9|回复: 0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进士
  • 打卡总天数:66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868
  • 最近打卡:2024-04-17 20:24:27

980

主题

48

回帖

5039

积分

版主

积分
5039
发表于 2024-2-26 19: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o; |& z! L/ M! }+ P+ k* H对初入门者来,廿四史虽是最最原始的文献资料,但要有相当的古文阅读水平,而且还要懂得如何从诸纪传,找出相关的内容,才能掌握一件事的基本轮廊,这绝对不是脑内全无概念的入门者先阅读的书,尤其是诸制度。8 ^5 F% L4 G: i$ {
简述三国历史的通史,是首选。4 k/ k* w+ ?6 U) T0 z1 A
黎东方、吕思勉、何兹全、张大可等诸位大家,都写过三国史。马植杰的《三国史》。因为在各环节(政治兴衰、经济、官制、文史哲)都介绍的前提下,还讲述了诸外族。0 O# k% I  {: O- i1 o
有个基本概念后,还是建议认真懂最最原始的史料,其他人的相关著作,哪怕是权威,也不见得全对,根基打稳了,能事半过倍,否则也只是停留在你看过的那几本书,那几位作者的复读机。' j$ I5 j* m8 j4 ^) v2 e
所有著作,作者引用的原文,一定要自己翻查一次,资料是对但写错出处,还是小事;断章取义或推论力度不足,才是大事。$ S" G' [, D2 [9 q! ~# p
至于简牍,虽然是出土的原始资料,但没有足够的底子,强行阅读反而会无法有效理解,故我的排列虽是放在基础史籍之后,但其实应该是有相当的资历才建议阅读。' e9 u) d, b' q) ^& Y
关于读史方法,入门书以下三选一:《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发微》、《治史三书》。0 C  m4 ~* k) z- R; ^
以下是分类,每个大项中又有细项:$ ~/ Q" v0 z. F! T
一、基础类7 L* m& C% k' s
(政治、字典、地理、汇编)
* ~8 `  D7 I3 ?" U二、简牍类3 K  D; Z, D$ m7 {* X
(走马楼吴简、其余诸简)
% F4 d( E  z; h6 h" r三、经济类4 ?9 A0 A2 g% J% [
(经济、货币)
" H, K' N( W; k( @1 @四、传记类
0 X2 a3 u; F; d( o五、制度类
: S' }  U0 g$ U9 ?  S(地方行政含都督、选拔考课、官制、封爵及礼制、兵制与法制)4 X$ }, C/ @' V% E% h* @3 F* \
六、历史地理、战争类9 |6 P0 y4 c( R4 x
(历史地理、政区划分、战争)! ?( v# d+ X- W; Q4 s
七、文化思想、社会类/ t: N2 S4 `( Q; P" i, O
(文化通史、儒道佛、社会生活、士族、少数民族)
$ _0 D; |4 `+ @/ Y( d  J! B5 Q7 @八、政治类; s. m! L1 I" D9 K- X0 I1 h" Y
(政治、史学、地区史、考古)0 i/ q) o7 L7 e0 K) F" r& b6 R
九、论文集类; `  g0 K) H, l3 H: X! r
(已故名家、知名学者、研讨会)9 x$ _. Z! M. X3 ^$ ~" x

/ @5 o; F2 ^- f5 S6 v一、基础类
: T; u2 G0 U% N: U0 Q政治篇
. {; M0 M) ^! h1 F! ]! Z! l6 ]5 }$ T
《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 w" j' c7 `  R  l& W
三国史范围內,最详尽的注解本,不但有作者及诸先贤的分析、不同史料的取捨理由,也附有同一个人其他事,能散见于哪里。对有一定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是最快上手的。
- o/ f5 O) o; K# V4 c
" L+ K8 @5 V/ L7 t& p2 ?4 Z$ z0 h《宋书》、《梁书》、《隋书》
' ^4 O. X) V# r其实也就是应用一下职官志、郡国志、经籍志之类,其中梁在讲述诸夷,往往有以前所沒有的內容,可供参考。5 V) O7 u5 I) {4 R5 t
1 N% T; Y5 L! ^5 L% r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X, {+ D, n$ S# o* r
如果有兴趣族谱的话,反正我不太相信这东东。
$ O3 @' u, h0 M  S
3 ^! Y- C# y7 O3 M7 m) [《续后汉书》
9 V3 [% N/ Q5 _; f! T3 Z% x6 s抛开萧常和郝经的蜀汉正统论,还是有异于廿四史的资料,可能反是比百讷本更早的原文,可用来纠错;也可能只是他们的见解,那就可能对,也可能错,故要具体分析案例。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之书,但也不是必读不可。
* B' K) l* K  H
9 F6 N8 e9 c  H& S《八家后汉书辑注》、《九家旧晋书辑本》、《三十国春秋》
& O8 h5 w1 |5 K三国相关內容其实真的很少,有些更见于注引,如张璠《后汉纪》。对比之下,《九家旧晋书辑本》的內容相对较多,可以让我们一看臧荣绪《晋书》,也就是今《晋书》的底本若干面目,是较有价值的地方。  _! e5 n8 d, {0 u, s0 s8 a! \
) b7 z& Y2 p7 l1 v7 f. i5 l
《后汉书稽疑》
- P! b4 U" V- O7 t对比起集解的诸事考异,曹金华更著眼在底本的校勘,其八千五百条札记,让读者更容易的应用正确字眼、支干等。
; A& ^; i) q+ Z6 a# M8 G5 K: j$ V1 x' m5 q  T1 v/ _0 U3 |9 a1 y
《三国志校笺》
+ ]( i/ V: m, ~赵幼文有部份见解,比卢弼更出色和合理。引用了萧常《续后汉书》、郝经《续后汉书》、《建康实录》等校对,也是其优点;应用武英殿底本而捨百讷本,这点见仁见智了。综合来说,也不失为值得一购的本子。
( X. H7 Y" c2 K7 s# D7 ^1 }( c  ^5 R1 @1 F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9 J& A; i0 V4 x! U9 K' k, u* ^+ V/ _
其实这个按以前的排列方法,不算正史,但这部地方史,补充了很多蜀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地方史。当然,也有部份与《三国志》相左的內容,入门者沒有头绪时,任乃强的注译能帮助你。
+ t8 x1 ^. W6 T8 q  n作为首届国家图书奖的得奖作品,其实真的不用再多废笔墨,总体来说,意见基本正确,注译有时超出原文数倍,算是其他的参考意见;在校对底本方面也可见其功力。  g& e0 P+ {; W; U( _
当然,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也值得一看,尤其它是简体横版,对很多人来说,比任乃强的舒服。所以要因人而异,好像对从小看竖版繁体的我,完全沒区別。
0 M! [  J! f; ^' P! R$ `
7 E! n- ^, |. \5 V5 O9 h( [0 r《建康实录》6 B4 O- K0 K# Z- F
其实可以说是吴版纪,补充了很多《三国志》沒有的內容,比方步练师之名;因有《资治通鉴》所引用的內容,比方孙权表刘备为荊州牧。
  H/ M! X4 w. F) p同时因很多与《三国志》相左的內容,后记的校勘之功用,是时候发挥了。$ {! i( x' D( Q# j
中华书局版对比上海古籍版,中规中矩,沒有太多较差劲的校勘。( ~' ~/ o. Z, m/ B' ~
; d# o; p5 ]! T4 T6 Z, R# j6 H& `- J
《校补襄阳耆旧记》
0 Q% I- ]  X% i/ B3 d/ O; E是难得补充荊州士人、地利、风俗的史料,尽管黄惠贤在多年后,不太满意自己的校注版,但仍是目前为止最佳的辑本。
6 F# Z( A- l" \
5 \9 e, P; Q, U胡注《资治通鉴》: L; ]6 r2 Y% q2 C2 c7 K
时间和诸史料的取捨,通鉴毕竟是集北宋的精英来编著,有相当的权威性。胡三省的注解,中规中矩,有对有错,但大体上还是能引用。
$ u3 `2 P/ s% t$ a$ H) P6 Q9 c) M# E* a2 o, `" h/ R7 Q$ d
《后汉纪》
/ r* B* G8 ^+ m: A2 x$ s' d0 g' |! f东汉编年体,还有很多內容是《后汉书》、《三国志》所沒有的,可惜的是在曹操迎刘献后,著墨不多了。以周天游校注的版本为佳。4 ^) O. a  c. |  l, a

! U' w6 p. F4 T4 k( S' G3 W* ^《世说新语笺疏》- E! V2 h- ~9 d% o0 a! L% g: i* N2 z- }
魏晋之际史家所在的环境,迫使他们有不少曲笔;裴松之虽注引了很多南朝时尚存、现在已散佚的诸史料;《太平御览》这些类书虽搜集了不少唐、宋时的史料,但对比南朝来说,应该丟失了不少。
! [7 [  k% Z( k$ @. q* j& {) c《世说新语》及其所注引的诸史料,填补了空白。有不少大家也注译,当中以余嘉锡先生的最为详尽,且是以比较哪条史料更可信为主,最适合三国研究者。" q) V* m4 ~* {+ X
如何阅读运用?可先从后记,以笔画数查出四角号码,然后以号码找出相关人物,再远用查纪传的方式,查遍你认为是该事件的相关人士。虽然较麻烦,但对比大海捞针,已经是不错了。& o$ B5 r5 j& K; e$ t
书中同一个人,随时有十多个写法,人物索引真的节省了很多时间。
+ l- ]# U. C; P, A9 r, g% n5 m5 s% v: Y1 N2 r$ V
《太平御览》6 P2 U! T) C; O
这部类书罗列了诸多已散佚的史料,有时或能反正百讷本原文是错误:逍遙津之战战徐盛失的不是矛已是牙旗,因为那条资料是被编入牙部,对比百讷本误书一字与不置矛部而误置为牙部,可能性已前者为大。通过关键词搜索,如人名、事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此书。
8 F( P7 ]7 x3 l5 A0 s
9 `9 Y3 C* \/ R" d7 w! C《艺文类聚》
9 A8 F( D) T+ C' d/ d5 c. B唐四大类书之一,有《太平御览》所沒有引录的史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取材上与其他类书,达至事与文兼。( g. a3 r0 |7 ?: d+ N9 P0 e
' C' }& E; `: n
《通典》- e8 r6 t: {' }* k
食货等制度史,尤其是礼制,收录了诸书沒有的內容,是神作;地理就免了,年份校正很糟糕,黄初三年已死的张辽,居然在州郡一,介绍曹丕黄初六年留张辽屯江都;兵和外族基本只是整理,用途不大。
! I( f8 F3 S* w# E
: V- `8 d4 v5 p《唐六典》3 ]  s" M5 |% {! H
相对于杜祐的包罗万有,这本更专注于官职,且有部份《通典》所沒有的內容,研究官职不得不翻查。
& J0 t6 Q; G# i* M2 B% W5 v% K$ X0 [% [/ w: R1 B1 W; U; x
《文献通考》% e8 C. U+ C; _% o% Z2 O
好坏参半,错误也不少,也有不少杜佑所沒有的內容。其实《通典》对大部份网络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3 e9 v' A2 b3 E2 _: L

$ _; D% Y1 w9 Y8 L. K- _《汉官六种》
( L  p6 [2 `1 v- v) B5 V研究汉礼制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始史料,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不过,东汉制未必全盘等同魏制或蜀汉制,而且诸人所书的,两汉的区分不明显,沒有一定的基础下,绝不建议优先阅读。9 E3 y6 U  h. o

7 ^: T) q0 N" Z5 @( I《风俗通义校注》
) I% z' T' @6 C& k% N7 C应邵著,沒错,就是迎曹嵩失败,怕被降罪而逃往袁绍的泰山太守。研究汉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以王利器校对版最佳。
) Z* J% L  ?4 u" T; A1 w
# c9 x! }4 E8 E( i- [《抱朴子》
  e% @7 {  \5 \  J+ j# p+ n由于葛洪先祖仕吴,其《吴失篇》是研究吴末的重要文献记录;其总结汉末的诸多弊端,同样一矢中的。对入门者唯一的困难是,因为葛洪有不少地方是以古讽今,所以说的情况往往不是汉末,而是东晋时。当然,此书也是研究道教史、医药化学史所必读的。( A& U! E/ L" a  }

5 h/ y6 T' Y4 v《三国史记》
! a5 G  O& X- Z0 u$ ?9 M6 t6 i这本其实是韩国史料的中译本,算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北亚史。7 F8 M0 J! Z% G- Q8 a
& @* M8 e" N, c8 o$ n2 g; k# U
-----------------------------------
4 U+ a1 ~3 g4 l( D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c; O4 E2 V4 E% V-----------------------------------
7 a* E6 d- A! k" I5 l字典篇
+ ]9 P0 v& Q0 m其实不是一般人的词典,而是引用了诸条史料后,加上少许个人见解的。$ \& I$ l; x; b& }
7 ~+ ~$ h' m& \3 N, k8 x
《汉魏制度丛考》; X' C0 C% u$ T# m5 s/ R
对入门者来说,对很多很多的专有名词、制度,是沒有一个清晰概念,杨鸿年这本在众多文章中也必定是参考书籍,能助你了解宫內外、官制、地方等诸多制度,并罗列了若干汉魏实例,基本全都适用于三国时代。' U4 f5 \  t7 K* Z8 J" C

7 G2 ~& ?0 \# c! H) i7 U《三国会要》(钱仪吉著)
; i' q4 d! r+ {  f6 R' W7 i- W& I/ \其实还有杨晨著本,不过年代久远,一般人也未必有机会一睹并购买。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序中已强调钱本的优点,应当属实,否则也不会印刊。此书正如唐长孺所讲,罗列了诸多史料,也是有用之书。读者可以马上翻查礼乐、职官、选举、食货、兵、刑等诸多笵畴。
  X6 ?6 {5 Q6 e, v: p: C; z  a+ K2 r6 i5 m) _
《九朝律考》
" o  S& R2 L  _2 ?  h* A真的不用多加介绍,中国法学史首部钜著之一,简单分类后让读者容易按朝代和条目查找、整理诸书刑法志以外的其他案例(包括律家)并附上看法,是其优胜之处。& G+ T* j3 e/ \6 Y2 N
& u& ^* V0 [8 M$ T: E0 z5 `
《两汉太守刺史表》
/ Q  V  e7 v, Y0 V3 a9 N严耕望先生罗列诸书、碑石资料,对两汉的各在职人员,作出了在任的先后次序估算。
/ J/ e# y+ K8 ~7 X8 H4 Z  N) q% L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6 w, @! e; }  u+ I' b! }
方便查阅各政权的民变资数与规模、发生时间、外族民变。& f( p* A) Y2 M

* ]. n% k) X2 e《金泥玉屑丛考》
, X, c- E% V( f可惜只是写至宋的诸物价考,列出的诸多原始资料(食物、蓄、田宅、奴婢、刀剑等),省却读者的很多时间。以汉、汉晋河西、魏晋南北朝三章,适合三国史。
7 T; P, A. ?5 T3 j0 u- X7 \
  [, H3 }: B0 k8 H8 r( h《三国食货志》6 W% s& t$ ?+ O* c2 `- b$ t$ F5 _* ^
陶元珍整理后,可补陈寿的不足,但其错误也不算少,慎重。) r" u; ]3 t. r2 Y2 v
" b: t4 s" `2 }& P. f3 K$ Y
《武经总要》
, \2 _' F1 _1 J: m; \( }古代中国首本系统整理阵法、兵器的著作。
2 m9 v. K2 R  A9 P7 p2 l2 p0 N8 W$ C  R8 }9 f$ j" w8 y5 O
《考工记》、《梦溪笔谈》
' i7 t! B9 J7 _5 \) S5 m: `5 i有兴趣研究科技史的朋友,必读的原始资料。
/ W( \. z2 F7 R3 u( e% n3 I. O4 Y/ x! h: e' p
《隶释》、《隶续》
, b" Y9 F% g, X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集录和考释汉魏晋石刻文字的专著,同时也是同类著作中的姣姣者。这点已经足够。很多文献所沒有的资料,只能靠金石文来填补。严可均也辑录了,故不一定需要另购,除非你要找碑阴的人们与其职位。: H  h  l0 f1 g
地理篇, \. i. e9 q% U" v) [' W$ G: P2 Z

9 C) H! C; [' I7 A8 @! ~《元和郡县图志》
0 s9 m; r, E4 v2 S" y% G6 z以年代最早、资料较齐全为衡量标准的话,此书是最符合条件,尽管河北道四、山南道一、淮南道已佚,犹幸中华书局版从各文献中辑录了。他们的校勘功力,中规中矩。当地名胜、地方简介、座标等,能补诸书地理志的不足。且往往有廿四史所沒有或不同的內容,比方全琮攻白帝、陆逊破备后还屯夷陵备蜀。假设不知道名胜名称,或只是想搜索一下当地有沒有所需的资料,无法运用索引,怎么办?谭图第五册能帮你,前提是你要大概知道在今地大概方位,然后查找是唐哪道哪州。
5 o* ~+ ~6 B; z" w" N; B; _7 W5 F; t( M: W: k! R2 l4 t  u
《太平寰宇记》, e7 l! w3 N2 V0 A; s) ?: M
可算是李吉甫的威力加强版,补入了风俗、名人等诸多资料,在州郡变革过程,是最给力的文献记录。但也不是完全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缺点也不是沒有,太过宏大,随时有同一名胜,在不同卷有不同的方位等资料,出现前后矛盾,但仍不失为必读地理书之一。
$ V( S. e$ z9 Q
( L; C$ x& i$ F* E0 p1 J1 _$ r$ e《读史方舆纪要》; R4 T; F6 X" g4 O9 c$ }1 q" h7 f
其校勘本的功力,完全被前两本比下去。顾祖禹总结罗列了诸家地理之说,古代地理书籍,无出其右是其优点,缺点是他无法一一亲至当地,也无法校勘所有错误,结果很多时候连错误也照抄不误。不过,也不是沒有纠正《水经注》等书之错误的。对入门者来说,清的地理与当代相当接近,方便查找。; N, h4 t) ]0 p
  U( e5 v! ]8 U
《舆地志辑注》( O( f6 p8 H: Y$ H5 e
南朝陈人顾野王所著,比唐李吉甫还早,惜大部份已散佚。参考价值是远远不如前三者,但也有他们所沒有的內容,比方镇江铁瓮城的描述。
  a! [; s. W6 Z! W: _; p1 }# h* _) T) h; L7 l
《汉唐地理书钞》
- ]7 q4 y% O/ o% K5 C《舆地志辑注》其实就是从这书辑录回而成,是对已散佚的宋以前,诸地理书的辑录本。不过,那些已散佚的诸本,史料价值真的不如前三者。
! ?% p" `# _$ D9 o' f$ }0 ]. N' P* j( ^; Q+ n$ @' ]
《晋书地理志校》) k  r( M# j. i  H* w, ?
孔祥军对《晋书.地理志》的校注,意见大致正确。
+ |( S6 @" `6 v3 C
3 w& R2 G( N& h, Q6 s: [; {《水经注校证》、《水经注疏》、《水经注图》、《永乐大典本水经注》5 w3 _1 P3 P* B
入门者建议先看校证,因为是简体横版,优点是在陈桥驿校对下,其底本是诸本中最佳,也在注释中解释了取捨各版本的原因。
  }! J9 V* v6 U8 N有初步认识后,才建议看杨守敬的疏,因为排版混乱,且注解的比重,往往比郦道元的原文还要多,查找极不容易,随时得物无所用。
$ y& G! b% f" [: h* T% b汪士铎的图,优点在于他不只是简单的绘图,还有补充:比方从《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二》补入滁水、最后数页的诸补图(居延都野黑弱水、洛水等),今有陈桥驿的校释版。陈桥驿写的郦学概论,绝对能让读者对《水经注》的历史,有深刻认识。9 d6 {" T/ F/ u9 @& _* o
永乐本其实才是更原始的版本,无论在分卷、句子排列,也与今流行本有所不同,是高手向校勘的参考资料。
/ \3 t) J5 q6 X9 a# c! z; h( g1 p6 ]9 b* Z' X
《水经注地名汇编》
+ H! _; N* p3 u) n+ t6 D其实就是类似《史记人名索引》之类,以《艺文类聚》的方式,陈桥驿按山岳、浦等方式,整理列印,方便查找。7 {* v4 S- T; L6 m2 s
汇编篇
: D- f6 V# c6 Y# v, v% g' F* g, N; z5 ^7 a8 c, H
《文选》
$ R. A: i9 G, i3 @# T$ @+ F$ M精选了诸文体的佳作,萧统等所作的注解,也有历史价值。2 ]5 V( ~; R& R9 U
( O+ y  ~2 P6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
2 w, y) ~+ Z& k( l' r引用诸文献、碑文,基本收录进所有人物的文章,严可均的神作。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如关羽、周瑜,是被编进《全后汉文》內。  ]9 v# S: ]  G1 L

& \. o5 ^# ?/ Y/ G  C' c'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E9 e( x1 h" V, }! t. T$ }
逯钦立辑录的诗歌总集,可补严可均在文艺方面的空白。以诗证史,特別是人物关系中,是可运用的手段之一,但需小心引用。" s+ U5 t  z# W3 R" G/ U
$ q) }6 s. P2 T/ W/ G& ?
《曹操集》、《诸葛亮研究集成》' ^" _) n5 o  i2 F2 m- r
三国最热门的两位人物,內容有比严可均为多的地方。其中《诸葛亮研究集成》,把有所争议是否伪作的,也辑录进,还有其事跡、评价、诗词曲赋等。& p- K4 ]) n& D% }) y
/ }* M9 x6 q" B' N$ U9 v
《三曹资料汇编》) G  r% S* Y# S; q3 h5 j% g
对三曹、建安七子的后人文学评价的总汇。
7 m% o: M. t1 Y0 }1 a
- `1 V7 D. o  q7 @《二十五史补编》
& M: Z8 t4 Q5 L9 B$ p2 V其中有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万斯同的诸方镇表,其罗列的原始史料或个人见解,是旧历史界之颠。
1 n+ [0 ]0 Y8 J1 V& C& K当然也有简化版:《三国志补编》、《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如何取捨要看个人决定。
$ t; d" ~$ X' \4 T4 u: ?; V《三国职官表》中列出的官品,不但不适用于蜀汉与吴,连曹丕时期是否能应用都成疑问,其实如果只把这表,看成是列引出所有在职人士的索引,会较合适。0 g! a9 d1 k! ^
诸方镇表沒有列明资料来源,故未必准确,往往要查找前任或后任者,才能推论出该都督、刺史的在职时间,是否正确。
1 N( \* |' S6 r. m8 K( P二、简牍类
# g$ O% m5 I8 y$ C3 a; g0 x& r6 Y长沙走马楼吴简篇
+ o7 g7 M3 d1 |/ M9 D. [* H4 V. d* F& x
9 k& D7 B1 H; W- K, X* \5 X# ]- F《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壹至染卷,每套一、二千,除了图书馆,根本沒有人会愿意付出数万购入。诸学者整理后所发表的文章,其实才算是能为一般人所能运用的资料。( ^% O) a+ k3 |) p+ w! H

! F8 C+ \, f$ B; H' x! R% J# |% j《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 ~( k5 G- R6 \; q
高敏本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专家,犹专经济、简牍等范畴,故他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反映在馀力田、常限田、诸吏、复民问题、口钱与算赋、戶等诸多问题上)。最大的不足,但不是高敏的问题,因为他是马上应用资料,而不是按日后陆续整理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上的编号,故如需应用当中的资料,需要查找一下到底是田家莂,还是壹至叁哪卷。
2 t; K9 ~; l6 L0 F. K. L非常浅白易懂,入门者首选,以此了解简牍类丛书的方向。
, ^: b5 H9 \( R; Q
1 q5 `& g; x1 T# i- t+ J+ ^( f5 N《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2 f7 h2 v0 ~' F7 Z
高敏主编的经济史,最大的遗憾是在吴简发掘前已刊,无法运用新出土的简牍。蒋福亚的屯田和商业篇,能补缺憾。当然,还有从《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篇,分析亩租率、剥削率、斛加五升的定义等等,也是有用的经济史资料。  n: f( v1 O9 W7 q: s% }: ?3 @- z

2 X1 I, F4 v8 |: [7 Q; e. F- ?9 m《汉唐籍帐制度研究》
. \8 K& B1 n* ?3 I% g/ B$ V5 ]张荣强这书,是建基于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题目《汉唐籍帐制度研究---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顾名思义,全书是以吴简为核心,再辅以一些秦、南北朝、唐制的论文而集结的论文集。  w8 o3 W6 T# w
戶籍,是任何政权都赖以为生的根本,但受限于史书的局限,以往人们也无从研究,直至新出土资料为止,才打破这局面。尽管是吴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大体反映出汉制,因为还有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相辅。算卒的解释,尤其重要。戶品、事的涵义、免役试释三篇也能填补以往相关领域的不足。附录两篇,算是整理当时吴简刚出土时,诸位学者的意见基础上,再加上其相当见解。內容可能已相对落伍(对比现在)。
& Z+ ]7 J# T. a4 t7 A" c由于是其以往的多篇论文集汇编,一些前提,无可避免的有相当的重复。: ?% k: g; ]- U* ~4 n+ S* d
0 I" s) a+ n- y8 c1 F# P1 a
《走马楼吴简初探》、《走马楼吴简续探》
$ T7 y* X6 n2 s! ~于振波在简牍方面功力深厚,惜这两本书为台版,內地读者不易弄到手。续探有些章节就是初探的补论,所以也可视为上、下册。根据其人手笔录的近三千条数据,按人口、性別、分类(吏民、师佐、奴婢),以文献记录所写的准则,界定了小、大、老的类別后,各年龄段列出所统计的数值(续探附录二列出出自哪条),社会基层民风(戶的结构、适婚年岁、自残避役、奴婢)、经济(屯田限米、师佐、吴调、筭与事)、有争议的话题(里与丘、私学身份)等诸方面,见解精辟。
+ ^8 P. z6 n  o( ^8 Q( A( v2 M6 V. F1 @: X; T5 j% p, g& l$ f
《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研究》- c4 X" k5 r2 @. L
沈刚整理诸家并有自己的见解,在一些经济的环节上,与蒋福亚意见相左,比方地僦钱。第一章解释简的格式表达,也算是入门;师佐算是对唐长孺《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一文,以出土资料作补充。* [( h  B  ^. U% E
/ g/ H6 N& T) E' e/ c
《走马楼吴简采集簿书整理与研究》$ z) g( ?2 k- V
凌文超尝试从挖出来的盆号归类,对照揭剥图和竹简內容,整理并列出其相关內容后(包含肆至染的新內容),欲还原本来面貌---簿。从单独的牍提升至簿的层面来研究,这就是有突破方向的尝试。首尾两章算是总结他的出发点并简介研究方向:戶籍、叛走者、兵曹徒作部工师、库帐簿、隐核波田簿。大体方向应无误,但对比运用红外线仪器辅助下的吴简整理组版本,有较多的修订,当中有些是对,但也不排除有误,沒修订的数据比有修订的少,比方第三章表一,这点较危险;从吴简引申出来的讨论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比方军府有铸币权。
2 D# I; @' {! e3 H% v  S
, h/ z! F4 s2 n  @《吴简研究(第一辑)》、《吴简研究(第二辑)》、《吴简研究(第三辑)》、《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 t0 S* E2 |: G3 e& c
其实就是从走马楼吴简发掘至今,诸学者对各个专有名词、现象、制度等的各自看法,所以有不同人士的意见相左的情况发生。
& B/ K. O1 h) C( d  {/ I/ M- l5 K& m, O0 J1 A
但上述诸书有一个根本性的缺憾,肆至染卷的內容,还沒来得及引用,随时因为更多的资料,推翻前说。
* @- T. U6 E4 W0 \( A4 w5 C1 x) K" N, i$ `
-----------------------------------
- F# f* a. n0 \1 ?+ A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2 p, K+ y  K4 v6 \2 Q------------------------------------ D* [9 s, y1 i/ ]5 t: M
其余诸简篇3 b& G$ d- h, e

5 A' p' J, A' m# X) X. ?$ ^《简牍与秦汉社会》; D* x6 L* W5 p, q1 n6 P
其实三国爱好者,看汉简的最大目的,就是想了解汉的诸制度,以出土简牍,基本上是补充地方基层资料为主。《二年律令》、《居延汉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等等,入门者看见诸多条,都已不知道从何入手,最好是有一个综合本。沒错,这本就是了。基层行政制度、职业、身份与阶层这两编(东海郡吏员构成、考绩等篇),应该算是最合适的了。) O! I6 V6 ?, C5 ~( y% N& M# X! t. t

4 E$ V7 D. n6 J% s《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9 u: C" F2 l6 F9 |$ a4 k% J
上编仅运用吴简的真吏、给吏,来具体分析官吏的分野,进而应用魏适用于三国。故本书最实用的是汉吴稅制:田租(定额、分品探讨)、刍稿、算事在简的意义、更徭、簿籍、算车船缗、市租,参考前人的考研成果和应用上各地诸简,整理简洁有力让大家深入认识。也略谈帛的经济角色。
( Z1 j! E. B5 l  ~9 b5 ]( p% M5 m2 r* F5 r1 p2 I- V/ f
《汉代地方财政研究》
/ F! y) T% G& L6 A" a4 e引用了诸多新出文献并借鉴多篇文章,很多实例让读者了解地方官吏的构成(扩编)、如何管理仓库并入帐成籍簿,及接受监督和拘校、官员俸禄、邮传和政费用等,三国时不会有太大变化可借鉴,大变化也只是魏的稅制改革,但吴还是可以与汉的比较,看看改变和沿用了多少,比方最重要的戶籍簿。中央与地方的角力、边郡和內郡的运输成本貌似也可对比一下。要说略有不足,也就是反思汉代这混行模式的优劣部份,论说比例过少。
; o5 U0 k& r0 {( D! H+ A2 k" F# T
! ^4 Z& N  q5 t" _) ~《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
7 u) k2 A+ A2 z- D8 N6 @' ~- c2 A汉代的上计与诉讼制度,债务文书、举劾案验文书的格式,基本可以全盘套用进三国时;汉律考完全可以补前人沒有出土文简的遗憾。此书可补制度上若干空白。
% f5 C; D0 D8 L/ z
7 E, o5 T8 t5 _2 ^$ `《简牍法制论稿》
6 \( k6 \- \, a随著睡虎地、张家山、居延、悬泉等地大量出土的文献记录,可填补从律令刑罚至诉讼过程、基层规条、阶级管理等的史阙,最重要是李均明不但应用范围极广(含今人专著),且有条理的简洁整理和释译,让读者容易消化。三国方面,也有走马楼吴简提供人口管理办法,可与汉初的对比。
! j) t* f& {8 h/ V# B
2 f, I% D. \7 b《居延汉简研究》
2 U; q7 |* v. Z! Z1 ^陈直整理了若干相关类別,又在原文上作了注解,对想了解居延汉简原貌的读者来说,对比劳干的久远作品《居延汉简(图版之部+考释之部)》,还要是八开本;或者《居延汉简甲乙编》,是较能入手的书本。2 m1 ~8 y# P0 K3 m6 m! B

9 ^, z' ?  d- Q+ |3 y* i. t) s  C《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
, a, T6 z4 X4 l+ I* f" _屯戍管理、吏卒生活(经济、医疗、时制、文化、律法等)与地价稳定问题,应该算上此书的最大看点。
/ ~7 q* r9 Q+ P/ {2 H% H% u7 |6 T8 Y: N" I* \
《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增订版)》% e& v, I- t6 X; m8 s
后三卷是对长吏名籍的考释,第四卷主要是集中于王国与侯国的地理考证,有系统的统计与分析见于前三卷,是廖伯源因应尹湾汉墓的出土资料,填补其师严耕望的《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空白:籍贯限制、仕进制度、郡县属吏制度。其中,以功迁和以军吏十岁补这两项升迁理由,算是对比旧史观的新发现;因应大量资料可推测侯国家丞和郡文学无籍贯限制。卷六考释不在郡的长吏,其理由如上计、送徒民等,有助理解县的基本运作,这能大致套用于三国时代。
" m' ^! r8 ^/ B
: T) s9 r/ X6 z《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i: i8 v- Y* {# e
这本书绝对不是与三国无关,相反,现存文献记录对魏晋在西域,是否如同两汉般以西域长史府来实行统治,沒有详细交代,直至这批文书的出土,才填补空白。; z4 w* R) ^7 y9 y* J; }
: u1 S5 S% \6 Q& l7 m' t
-----------------------------------+ [) s# Y, p+ x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1 Y- f% s, p' G+ {-----------------------------------
+ w6 ~- @+ B  y1 S! Q; G三、经济类3 Q5 g5 ]0 U4 `
经济篇
; o1 E- i% R. Z: ]* K+ `0 o
& C% P: o: a6 M9 F9 h《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6 D" ]9 U& n+ \; r, g4 S3 p$ j高敏主编,故绪论与其他非其所撰的章节细节,可能不协调,但其范围分析之广、论证的力度等,仍是目前为前,这时期断代经济史中最佳读本,只是沒能遇上走马楼吴简的出土时间。对了解戶口、土地制度、租调等稅制、徭役、阶级结构、农牧工商业(含货币)等领域有莫大帮助。" Y& [+ y) i& S$ h* L' N+ j* V* ?

% C/ Q* r% }& B《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1 s8 t4 H; k0 |
在少放民族方面,算是补充了上者的不足;其应用吴简的力度,当然不如其十年后的《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可买可不买之间。
! Y8 u/ F9 {" p3 g* t6 y' Q
$ K1 E$ w. A/ s1 K+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
) D/ ^2 H- R$ z* N! r! f2 D  O5 d对个別个案作出深入研究,但部份的论证力度略显不足,说服力不够。
5 J+ ?) u1 @& v% H' L$ ^1 E: t% L4 Y1 Q: e* i, {5 u
《中国财政通史》第二、三卷' U% B/ J0 {9 G$ I4 t/ }* O  q
相对于经济史,财政史更集中探讨政府的收支、财政管理系统等。
) z$ w$ p: x+ z5 }& s6 N秦汉史现在需结合大量新出土实物,这远非业余历史爱好者所能仔细研究,这本算是暂时比较多角度分析的优良范本。杨际平运用诸多竹简,还参考了大量专著,包括量器实物,这方面尤其体现于估算政府所收的田租。两汉从财政机构、收支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书中交代清楚(含校对)其变化。仓库管理、会计结算基本可以应用至魏晋;戶田籍、稅制、军费则可借镜,研究汉魏晋的变化。; n- x% S! t3 k: o* R+ j
魏晋篇幅不均但绝不是陈明光的错,谁叫蜀汉相关史料如此之少?吴、晋也应用了新出土的长沙吴简、郴州晋简,尤其是仓库账簿中的收支分类账簿、会计凭证、会计结算的整理,这方面是目前中最完整的。也探讨了各国背景制度下的稅种、魏的屯田、吴的赋役(田赋、人口稅、戶品)、晋的戶调等;封爵方面,由于陈明光认为吴的是虚封,故不是支出,这点建议再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著作。
9 Q7 k6 K, r+ B/ j' c* G! z7 S- R' b
《两汉经济史料论丛》
% G/ U4 t' N. n- h  O" j抛开西汉屯戍研究一章,这书其实可称《两汉的手工业》,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出土实物与文献,分析包括纺织、漆器、陶器、盐铁钱等手工业,也介绍了各地矿藏、工人与刑徒的参与。时间不但包括建安时代,连三国时也略提及(铜弩机、铜镜外销),书的內容有部份是能适用于汉魏之际。 + C1 L: I& o, k0 j4 O

& X+ U# Q6 R% [! r《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9 Z. B# p& H% l' J; R/ W
黄冕堂这书算是补充了王仲荤沒有宋以后的遗憾,也有很多自己的分析,值得一看。
6 |+ o2 m. o$ S5 g% j- f$ Z7 n- |3 W
《汉晋唐时期农业》
3 l3 H/ `* d" }- [2 ~主写汉唐,跨度近千年的简介各大区(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等)的农业(收成、耕作方式、品种等)情况之作,取材正史、杂史、地理书、类书、出土文献、考古实物(农具、壁画等)等,也略扯及先秦、宋,也有政治、军事的大环境,可让读者对各区有个基本的概念。$ w) G; K4 f- U4 D0 |5 B6 H
3 D% r0 Y. ]& p* m/ S
《汉魏六朝荆州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经济发展》. c/ }6 B; w& V7 Y+ f0 ]
其实都是研究荊州地区的专著,也有应用上出土实物,前者较全面(人口、交通、农业、工商业、文化),后者专注农业。吴简的应用在近年,已成研究荊州地方史的必需出土文献了,两书皆有所应用。0 W7 x- |9 b/ ~$ _0 {! k
货币篇0 d6 c/ h0 }" R8 m4 h) o% n

' k! M. R+ T+ S0 N《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主编)7 ^- g2 @4 L- x1 v0 L
虽然资料不算是极为详尽,但毕竟是国家文物局注持下的博物馆教材系列,那些各钱币的各项参数,才是重点。) @" c  N/ p0 \+ L) y
% Q/ q( t. t8 \8 Y  h! }) ?) I9 ?. j
《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
' o, d3 G! J; t3 ]( H& `) h集合多位专家的成果之作,不但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提供大量拓本,每枚也引出详尽的数据、附录有各币的主要金属成分分析表,供读者参考,目前最权威的作品。
- i4 ^& q3 ^# u9 U- R( |; A# F8 U; h$ i) D0 X1 R
《古钱新典》
+ H- A. E' v+ ^( p) D) C这本则是以钱币专家的角度来写。上册首先简介该断代的概况后,整理当时各出土实物的数据并分析,还包括外国货币、时人货币理论。书后的年表和辞典对新人来说很实用。下册则是钱币拓本。
1 O$ Q4 Q* l! W- y, E
6 U1 Z5 j* c2 H1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1988年版' o( P) K: T/ S
对中西方非常了解的经济货币史家,多篇引用东西方比较,让读者也有反思。虽是这领域的开山之祖,但其对历史的了解,肯定不够,这个绝对是大错误:第二章第六节:刘备死后,后主奢费。并引用了《太平御览》卷173引《吴志》,但这个后主不是蜀汉,而是吴后主,即孙皓......
% B0 N) d, p+ \- C$ g6 P/ X* C+ e只能说,对货币本身及其相关经济史都全面精通,甚至是全史通的人,恐怕不可能存在,故大体总方向沒错就行了。6 ~5 b% a$ w# Z3 ~- n
二版和2007年的三版也行,因为对比初版,补充了大量內容。( f6 Q2 r; ]( y  c# S
  W9 ?2 [8 x4 x9 z# A
《魏晋南北朝货币交易与发行》
4 }6 [! P+ c8 a5 g和彭信威关注战争的开销不同,其重点是货币供应量,算是让大家从另一角度思考。全面列出各项数据,但是否全都适用,需自己再细查,比方三国两晋用钱表,西域的一金钱等同十银钱,算为魏用钱案例,是不合适的;又比方,能否用晋制证明卫尉也是魏的铸币机构,这点值得商榷,但沒铸币的西晋就肯定不适用,但王怡辰也列出,这是不合适的举例了。
8 i' P% Z$ `- ]# w+ ?不过,还是在这断代货币史中的专著,是较全面与广泛的一本了。3 j! B0 s3 a- V$ Q6 x$ h

' F: s! F; F, W- q+ i6 u5 b: J《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 B5 Z  A( l1 N" P0 a) y. m
陈彦良结合史籍、墓葬出土钱币种类与总数、其他论文成果,分析了从董卓铸小币造成的汉末金融崩溃,以及互相比较三家各自的应对办法,也顺道简介了三国各自的货币特征。然后是以鲁褒的《钱神论》入手,分析晋的不铸币政策。在相对有限的中古经济史数据下,算是整理得不错的一部作品。
) z. H0 b2 ~; Y, q
+ v, c7 [  o) X《华夏古钱汇珍》) g9 j, q" A( Q/ h' n+ ?
彩色入门本,但资料全面性根本沒法与前三者相提并论。
- _& v" m$ v" O1 y( a% e4 J四、传记类5 z/ c/ y8 Z8 I( P* w

) g5 h4 U  E# J4 U. s$ |! a《曹操评传》、《曹操传》(张作耀著)7 ]8 m' h& f; g4 D7 G- [; K( H
前者因应系列要求,张作耀被迫削稿,削掉几万字,主要是曹操历史形象变迁这章。但前者也有曹丕、曹植的专述。若不想两本皆买,二选一吧。
7 T  A1 x; P& Z& |, s8 k% S9 B
$ k; h- M2 F% O3 s/ s) c《刘备传》/ |5 K2 I9 s' T6 _& ], n/ f! c
蜀汉迷,甚至部份他国粉,也不太同意其对刘备的较低评价。8 D& \+ Z* f( f/ w" |% y" ?. m( v# i
3 o1 s5 f4 o* _$ l& d
《孙权传》
( F# E% E1 Z! o三主公最后一篇,整体上其实还行,但內容无可避免的与前两书重复,让读者兴趣缺缺了(沒多大新意)。三部曲整体上还算行。
9 R( ^/ K# R6 p6 q% C! p
+ a7 V7 F; g( ^3 N0 D" j《诸葛亮志》
8 z. ~# p! f+ ^" ]: q7 U齐鲁诸子名家系列的重头戏之一,对原始资料,及其事跡等搜集,当然超越张澍。也有一些分析文章,连诸葛玄也有短文(其上任豫章太守的时间考)。
$ x- R- h' e$ |, c* f+ s% b* X3 ]* ^5 |8 X- {
《诸葛亮评传》(余明侠著)8 s& u- H6 ?) D3 p
其实诸葛亮和曹操一样,太多人写,我也无空一一细看所有人的分別,但这本算是较全面的分析诸葛亮的种种事跡了。
" y2 I5 C$ t  [4 n4 h+ O: C
9 c3 @1 {5 O6 X0 T" ~; }《魏文帝曹丕传论》& |5 [2 ^3 [6 O
曹丕也有专题,已是喜出望外,喜欢曹丕的人是必读。  ~! [$ P' u- C6 b/ {& G; t
* r7 W+ x" N0 J) h% u0 F  q9 m
《陈寿、裴松之评传》
% L& m" \" _! b7 |9 W( u) R8 ~, E其实就是对《三国志》的写作背景、优劣、历代评价,以及裴松之的注例数据分析。$ f6 }  H# j4 P6 Z
+ U0 b9 m3 K& I+ E& }% [, I' _
《三国人物散论》$ A/ H% c1 U# O9 f0 r& w& Z% a$ O: m
讲述白波贼、曹袁关系、凉并集团,非常详尽及有信服力,但引用了章太炎评刘关诸葛的看法,就注定褒贬不一了。《方诗铭论三国人物》,只是加图、削白波黑山贼一段的弱化版。! o, X/ A+ ]' ]0 I. T7 g. q' ?$ G. P

! S0 t1 c- e" q8 t: w6 d《重刊洛阳伽蓝记、山涛论》
3 @; `( L8 \) T1 q/ X/ f7 v果然是陈寅恪弟子,把朝野划分成两派,引用史料虽详尽,但山涛是众多反充人士的真正背后领袖这些观点,无法苛同。
$ z6 R6 R# `/ v' O3 o/ l
! ^3 y$ }& p7 \" N6 {《魏晋诗人与政治》
+ B1 e  Y5 @4 M# f以曹植、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个案分析,是研究魏晋士人心态转变的必读本之一。国內再版,还有台版,算是实际数据的回应。5 z3 d1 X, v  m$ t4 e1 Q

' V# @+ C' G+ B- K9 f8 z《从关羽到关帝》8 r" b% [; r! ^+ R! p& F
在《关公全传》的基础上修订,删除较繁琐的论证部份让行文更畅顺,但沒有列明出处反增读者查明之苦。此书实则写的是关公文化,故生平较粗疏,待议错误蛮不少,不过引列南北朝至清各朝人民的评价、道佛引用及遭明人驳斥、庙宇和祭祀情况、明神宗是否改封的探讨等,整体上还行。
$ H/ h4 S. t; B: t+ M& |- E五、制度类
. e. w; \+ V* R5 U  i% o8 I7 f; Y! e3 }
地方行政(含都督)篇
" q; n5 D' \$ D9 e( d6 M& c9 [# H6 u" r2 x; ~: K1 x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 z5 {$ Z! _1 \
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別)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
) s1 w5 }  e$ d/ A& {% |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
# c: |" M7 T' Q! ?6 D0 w1 _, t2 a$ x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 m* P' U/ B$ G& b7 m) @3 _) w' E. p' @: X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
+ m  s, R9 N6 i+ p" S4 o& Q4 f' k1 s2 G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內容,却是首选。
& Q6 X- M7 B6 X- n3 H
4 w9 F- M, r# |* m# Q《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1 @* l& w8 w, r# s0 I' ?3 J! C
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b8 j: B. X. G8 z: ^1 |$ D
, `$ S8 a& ~/ j1 S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
0 ~/ k9 d' K( S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沒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z0 G6 Z( ?9 L" @2 n+ W$ k, ~: j0 p: e2 E( T! S9 p9 j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5 X! i8 A, J+ @" `4 [1 M; W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8 O+ D4 m% u  \3 n8 g2 x4 {

/ O3 ]! _* ]9 b& L& M- n《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 I: o, r9 r# n) @$ h& Z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9 R5 ?+ I7 `4 E! V

* V/ `- E: h2 a# [9 X) a------------------------------------ l" K! B: I' m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1 }1 g" Q% d9 s5 u& [, p1 g- d$ e0 E; z5 f
选拔考课篇
* b: B0 q% [4 |2 y
' T" P; y/ p* n* o  A《秦汉仕进制度》
5 Q8 v4 a9 W* Z- m3 \/ ^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者不但能对其所统计的资料作核查,还能因应自己所选取的某时间段,自己找到所需资料,非常实用。也有对各制度优劣有所评价,行文浅白,入门首选。, Q" }6 l8 i/ I; ?9 ^- L
- c: x4 Y0 e; Y. Z) m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009年版)7 K# R8 I. W2 f( c/ Y5 M( M
阎步克参考过黄留珠的意见后,对某些环节有所强化、辩析、修订,所以如无基础概念,应先看前者。探讨时间不是限于汉,而是整个察举制度的终结,故魏晋时期都在探讨之列,可补前者对于三国爱好者的不足。这书是连黄留珠自己也撰文,题目就已重大突破来形容,故根本不可能不读此书。
5 n7 [% q' ~: R, n" X( T( S- S- \6 u2009年版对比1991年初版,是有点校订,也有点段落调动,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8 Y# ?6 s: d9 X5 |$ @
1 f; F9 h9 p6 v6 t$ }
《汉代考选制度》
1 P) F- Z6 P; y& f* z2 u2 |/ z三百页的小书分为五部份:选举、学校、考试、(任用、考课及黜陟)、考选,因此很多问题无法深入探讨,导致沒考证史书所载是否不实。但加入若干汉简及归纳这点上,仍不失为一本能快速查找资料的有用之书。2 t6 {7 Z5 ^! g; l

. u; ~$ {1 M0 k+ M3 n5 J/ w& Y4 I- e7 D《九品官人法考论》0 s, {: U$ t! v) a/ Q5 ~+ s; K2 t& I7 l  \
如果说要数研究九品最著名的著作,这本大概轮不上。但对入门者来说,我倒认为是首选。九品研究可以分三个时期,最早为杨联升,然后是唐长孺和宫崎市定,接著是张旭华等。
' b% ]+ t( L7 K如果你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开始阅读,当然可以。但如果想先有大概系统化的简介,并交代九品研究的发展经过,这必就能满足你,也是我建议之因。' ^0 Q2 Y' ?4 m4 `/ b2 ~
整理的基础上,胡舒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用教育史的角度看九品,这点为众多研究者所沒有的角度。也从沒有人应用刘刟的《人物志》来分析中正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她有非常详尽的论证。
/ w& d& E& ]; X! Y% T7 }2 _( a! N/ _- D; ?- N/ S7 D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1 i7 j8 c7 R" c: @- G) A- B) {九品研究基本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唐长孺等的,另一派就是宫崎市定始创的。
) s& p* G( z: ^1 o% \这本提出了乡品这概念,虽然已被多个例子证明不是全都能适用,毕竟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实这部,其实不算是九品研究,而是以九品为引子,用制度来给予实际例子,达至京都学派的立论能成立。
' k4 J/ [( Q3 U宫崎市定因凭这部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最高级別),绝对是日本东洋史的必读书之一。但看这部书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因为宫崎市定实在太敢讲出众多学者心中所想,但苦无证据的事。因此可能他是料对,但也有可能为错。/ o, |+ g  J6 N1 m# M1 f* A
9 e" o9 W5 w2 u. c& q8 `, I
《九品中正制研究》
$ f8 m! \; ~* {8 e& ~/ e, F张旭华这书是《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和《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的整理补充修订版(除了沒有汉末襄阳名士清议的內容),对比前两本的论文集,主线脉路清晰多了,。有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新发现,比方九品在吴的实行。也结合了魏官品一拼研究。对入门者唯一的不足是,他有部份內容是针对前人的论文,若根本沒有任何概念绝对不适合先看。. }9 T* x! u8 G; k+ V/ D+ @3 [0 N
2 A/ P& A$ V3 b+ i' ^/ v" L
《官品的起源》
  ]- I/ h9 f- R5 y; n4 v陈长琦是其中一位资深研究九品的学者,可能有別于传统观念,但也不失扩阔新思维。运用大量史料实例并加以详细讲解,包括运作模式、资品概念等,当中官品起初不等同官阶、赐位制度算是较冷门的范畴。其实也涉及察举、太学、袭爵等,是一本综合谈魏晋南北朝人才选拔制度之书,值得一看。. ]# P4 e9 M  V( d9 x

8 f2 d+ J0 |+ s% J( O/ r% I《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x8 u8 d% {$ O* a( g
果然是应用了其师之一毛汉光的列传数据统计法,汪征鲁至少拿出一些实则数据来分析。只是他把众多事列分得太精细,而那些环节却未必是制度本身所有的,有点走火入魔。; x1 ~' _7 Y. y! p( T) Q- k- Z: [. i3 E
范围太大,在有限的文稿中,所论之详尽,当然不能与专题文集相提并论。当然,毕竟也是列引了众多原始资料,也是实用的检索书。
% w4 ?$ J. L/ [  E% Q" T  x  C第二、三章写吏及其言秩与否(纳不纳入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倒是完成了宫崎市定当初的愿望,也是本书其中一个亮点。- g8 ?: J0 ]7 e1 s4 D

% ?% z+ v$ S- M《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0 E. }4 w- n7 y其实真的不用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书名本身所述的范围,算是让读者省却索引的时间。提及三国部份的字数,也不算少了。
: D' E0 l( U9 x9 ~5 ^5 l' l' g3 V1 o4 o3 u; K/ A5 I
-----------------------------------8 V8 x/ [- l3 v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H7 T! `5 H0 z; E8 _-----------------------------------9 u9 x! H2 j6 k- ~2 ?) u! `- ^
官制篇2 A& T, k; d1 B2 s
! K" J  o8 j7 g! l0 m
《秦汉官制史稿》9 v3 R# p% I5 l& ?8 p) i% U, J
全书分三大部份:中央、地方、选拔等制度。不但谈及中央与地方诸官的职权、发展,还有王国、侯官,统治少数民族的属国都尉,连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以及考核、赐爵,绝对是一本集诸多笵畴于一身的百科全书。三国毕竟也有相当时间是属于汉末,这书其实可以算是诸制度史的入门书。罗列了诸多最原始的史料,还辅以当时新出土的文物,虽出版多年但仍是诸多论文所必备的参考书之一,功力可见一斑。
& A. u6 K0 p& ~; G0 S. \* h6 r" j& D+ N* X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d& F0 \7 w$ n0 H4 q( H, M
对魏晋南北朝的官阶发展,作出了大量具体、精辟的分析,绝对是研究这领域的必读书。  R( }+ q; K$ c8 X

) |& n9 v3 X& y- a  F/ C《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
4 E6 R# b2 Y- @: C2 `这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详尽考论出东汉将军可大致分为中朝、征伐两种,然后对他们的职权、属府、驻地各项分析。阎步克在将军军阶方面,也有所应用廖伯源的资料。对三国军事迷其实是必读书。% q4 r6 e) t5 e5 s# x* `

4 v8 l' S- ^! C0 ?; f# F6 a《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9 F) ~" S+ ^1 {1 P8 R/ C% A
这个范围內,唯一一本值得一看之书。
* x& W) e' v4 c% O; a# p- V* X; y4 {3 B: Y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 P  ]; Z- F& ]' s0 Y. `: z主要是三公、三省的发展作出了多项分析,其中部份与主流意见相左,但无可考认,应是众多魏晋著作的参考书之一。9 c5 x5 W# A, T: B7 T1 m
/ K; |7 w; n1 N& i2 _9 c; z5 ?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
4 I  b  n! M  |陈琳国也有谈及都督、地方考课与监察,但中央官比重较多,故放在这里。成文于1989年的博士论文,是本书的草稿,故有些观点及篇幅,与今文有所差別,毕竟是八、九十年代的文,且刊于台湾,內地读者未必能一睹。
  U+ _1 m- s/ _/ l8 }! y4 L, s8 V
4 K% `* j: y; r( f2 ]: I% p: J3 R《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2 n8 }1 T9 o+ a9 ^0 B
毛汉光首开此风后,广为台湾学者应用,黄炽霖是当中一位。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国职官表》,而是对各官职能的分析、制度变革、籍贯等有所论述,最重要是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如何在中央官职中的强化,来达至对前朝取而代之,魏迷或可一看。唯一缺点是全盘引用《三国职官表》的內容,结果中军师王凌(这是衍文)、丞相掾属庞涓(实为淯字)等错误也照抄不误。% Z" d2 a' U2 r+ @3 l+ D
% e0 A" ?$ u2 H4 a( z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 n. A! l3 S! w; r7 n霸府是这分裂大时期的产物,权臣通过建立霸府,透过其府属各属官,掌握朝廷并取而代之,这书是这范围的必读本。
) h6 B6 h+ i. @- f1 f; h3 y! K: q$ x* C
《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 k- z# ^* {) F8 z& l! }+ M
简洁的整理分析了西汉后期的中朝将军如何执政,汉末的开府仪同三司、各军阀的州府和将军府结合,出现了幕府的公府化。曹操建立的霸府及其军事特色,又成为公府的幕府化重要一环,即日后的霸府。曹魏时的公府开始虚衔并成为都督的官阶,魏晋时除了司马炎平吴后算是军政分离,都督已开始兼任刺史,军政合一。加兵公制更是幕府成熟稳定后的产物,也整理了八王之乱的王府各属官、两晋的都督府,下开南北朝军权优先的地方政治。
7 G) c( c1 W4 i3 F8 T+ @0 Y0 ]+ u! ?9 `  E' `  j1 z4 x+ F9 U" x
《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
' k7 }) `9 ?* K, q8 M7 B2 h晋承魏制,制度史上毕竟探讨魏制者众,蜀汉与吴较少,尤其是蜀汉原始史料甚缺的情况下,洪武雄对都督、太守、监护典参军及军师等诸多制度,作出了多项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蜀汉迷必读。
- {; n2 M( J: C
0 ~8 B% U/ D* B) i9 b《三国政治制度剖析》
5 k/ a0 B1 g$ ~& Q就魏、吴的监察制度、魏散骑常侍有相当不错的评述与新见解,蜀汉尚书令台、蜀汉侍中和吴丞相,基本就是以《三国职官表》为索引,结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简介任职诸人在位时所发生的事,比方吴相就连两页的总评论內容都沒有,因此別对此书別抱太大希望。
6 l) w8 |  w' `8 D
# S8 j% S) }& z  B0 G& T- I-----------------------------------
7 Y4 J2 P  X1 l  T' A. a+ h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1 _1 m1 ^: Z0 A9 i6 X-----------------------------------! W) T; l* p" }* P+ F" M0 \
封爵及礼制篇. V9 W$ \8 ^" @* i1 l

: h6 S& W) p( b3 K0 k2 a; K《汉唐封爵制度》
6 X/ r* ]0 z5 f7 L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 T6 ^4 c2 F- j" G
* L9 N, u5 l' G8 E3 V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
, k" U9 U3 ^; e  |. g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 a* O" J( S0 A0 o3 s# x
) ^, r+ w* J& b/ {: c3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 N1 @/ I/ A) L! ^& T# U) t
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2 ?" M: b2 Z0 _# s- @5 W
' t( d2 v2 E. B  e, Q* d$ y
《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 E3 t# N2 r/ p, ]
东汉的王国、列侯、赐爵(即关內侯等)和汉末曹操的变革,算是《后汉书补表》的强化版,还可一看。
  c- d8 o6 p6 m# D3 P9 |  p
$ C8 ^6 K: O% ^《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
4 m: z% B0 P4 r5 d! t1 v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沒多少人感兴趣,这本算是一本讨论礼制的先导之作,对宗庙、封爵、丧葬、婚冠、田狩、朝觐、进贡、盟会、飨宴等仪式做了详尽考证,但三国相关內容只是散见于各条,故比较散乱。3 y% ]/ `$ u3 i. D8 q! v4 z- W
4 C, T9 q. L& q6 x5 A2 `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 S5 T- T# u8 ]' m( o! S梁满仓认为陈戍国只是各项研究,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故重点放在分析礼制从两汉至魏晋之际的转变之因。对比他另一本著作《三国礼仪习俗研析》,只是节录了一部份五礼(吉、嘉、军、宾、凶)相关內容,但两晋內容也不包含在內。这本书基本能应付大部份关于礼制的问题,比方圜丘、婚礼、讲武、交往、丧葬。2 q! m9 y! R1 R! O2 z! u1 }' H

' W) \3 I' }/ {& C! t《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
: w( q* H- x5 R! h" D此书就是探讨各朝六冕的转变之因,继而推论受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环境下才产生如此情况。汉末至西晋间只有曹睿时的损略黼黻:毀变高山冠、损略减章等措施以示皇权;也考证了王肃和郑玄之学有多少已体现在魏明帝时。9 J$ z# M5 Z: D7 E. p' j
兵制与法制篇
! \9 i( L$ j5 y! ]0 W# U" g& i3 a9 p% G
《三国吴兵考》
5 S5 t$ p) s. T+ f1 D顾名思义,绝对是研究吴兵制的必读本。
+ J/ M; A4 l2 x9 |# N: R) j" ~
' w7 k$ _" Z3 Z$ ]/ I, ]9 {  Y0 {# O《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 J. D; X2 J+ Q6 U2 Y% D3 [& a高敏这本书,今天看来真的较简略,但无可否认,仍是兵制不可不读之本,比《历代兵制》详尽、错误也少很多。后人对曹魏士家制、孙吴世袭领兵制和两晋兵戶制也大多引用此书,适当增修,也略谈及青州兵、臧霸的青徐豪杰和刘焉父子的东州兵。: J0 b6 P, l& M: S) M! r

3 a; r. u! q. }3 ~《魏晋南北朝兵戶制度研究》) X! `# ^0 G6 o9 f! R
近三十年前之作,篇幅不长但谈及的范围可不算少,还包括军屯、士家婚姻、地位变化,虽然沒多大错误,但也无法深入研究,科普之作。1 q* B6 e. h! h  v

+ h8 h9 x( F* R+ T/ e" v7 S《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 ~- R# L0 l& d8 o应用大量新出竹简、金石材料,从秦、西汉初、西汉中、两汉之际、东汉初至汉末,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有所用墨,大至军官、兵制、徭戍、徒隶,小至一般军人的爵制、生活时间表、家庭、军鼓,全方位多角度试图还原秦汉各时期的面貌,整理众家加上自己的见解,确实是优秀博士论文。% Z7 O  b4 r% ?0 Y: P) H- C
% I2 t  h# H0 Q% _5 P0 P
《历代刑法考》* m7 p2 w$ g& x* m0 O
建议先看程树德的《九朝律考》,因为《历代刑法考》沒点底子是近乎看不懂。细分各大类:刑的细节、律令名、赦、刑官等,不但引用了诸书刑法志、《通典》等基础,还细引各纪传的相关资料,如果欲查找进阶资料当然是好书,但若根本沒有半点底子就是看得头也晕。《汉律遮遗卷》是当中最最有参考价值的部份,三国虽然不是全盘引用汉律,但还是沿用了不少,这就是这卷对三国史的价值所在了。
0 w- N" v. S+ i$ V唯一的不足(不是沈家本的问题),是成书太早,致未能应用上诸多出土金石文献,否则现在很多法制史学者,可以再推陈出新的空间将不会太多。敍事可能有点累赘,但瑕不掩瑜。5 E0 A& x% e% `: E6 i3 j
/ m0 |6 H8 t! S6 |6 N$ P1 \
《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
0 o7 R5 N' `6 Q8 y主编乔伟写三国、孙季萍写两晋。这时期的研究近乎空白,魏晋还好,蜀汉和吴只能从史书罗列各种罪名、刑罚等,《蜀科》的具体內容谁知道!本书不但关注立法过程、律制改革、执法和监察机关,也谈及民事及经济法律,虽然在简介各朝背景不够简洁,但仍不失为一本简单易懂的专著。& o: ^" o9 ^; s7 Q8 v

7 H# c* ~8 p$ T' v( ?& [! f- a《帝制时代的中国法》' {1 |2 O' R' Z6 S
相对于秦汉简和唐律,谈及魏晋的是少数。张建国吸收了滋贺秀三等的理论及反思,重新整理和提出新观点,让读者能信服并开拓新的眼界,重新审视其历史作用,比方曹操始创科、魏律也有较晋律完善的地方、魏律排序、五刑等。夷三族、弃市、汉刑事诉讼程序、复仇观也能适用于三国,值得一看。
6 _- K' v  X9 m+ Q% ]/ S! R
! g, T; ^' m% z2 Z《魏晋南北朝刑法体制研究》
2 M2 L7 m! T' y  q; o, `像特权法和监察略涉及刑法的,纯是简介;律学发展和肉刑争论是整理前人之作;但刑律体系、儒家化、五刑和改革则有相当的新意、整理诸人专著后仍有其相对客观的评论和分析,本书可算法律通史外另一个不错的选择。: @! `) ~- v* B2 k: g* g: U

9 J3 D  r! |8 V. i& ~: a& Y* j《秦汉法制史研究》/ j& C4 m7 ?( B' `5 d
能应用于三国的不多(将军中郎将、节、官吏兼任和休假等能运用上,建忠校尉更是应用了日文资料来校勘),但其研究模式仍有很大启发性:不应单纯看字眼,而是罗列相关案例后,分析其背景、结果后找出异同。律令两方面都系统性讲解大庭修有前瞻性,早已预见秦汉史和应用大量出土竹简,可惜他赶不上《二年律令》。
; E4 x! d# j/ V1 p5 Q此书不完全法法制史,也收录官僚制度将军、休假这些,也指出制度非一成不变,应分阶段及了解当时背景才能更好掌握。& g5 y5 e5 C9 }1 B; Q# ~

3 Y7 v6 F1 L+ r# I% h% I《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8 e# X6 t3 z% c% `* P  T, t
整理各时代各国的监察官员的执法力度、与政治环境的关系、官职沿革等方面,整理不俗但部份结论较牵强,还是值得一看。% F1 |1 n0 c+ [6 j( `2 u
1 K; @# d/ _7 c2 t
《魏晋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讨》
" y# z9 o$ b1 o整理出从汉末的多赦至慎赦,然后又变回多赦,并分析各国的原因,例如施恩德、权臣显示其权力、分化敌人、新占区的安抚、补充劳动力等等。! I! o  Q2 p5 f" `6 u: W
六、历史地理、战争类
( M  S+ Q6 N; B/ [( k) Y9 ^
! F% j: G2 ?  k历史地理篇
9 w3 x: H- s& ~. s
; B8 p6 z5 Y2 t, D. T' Y, L' c! a《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z; w  F/ S, C, x7 x( @: G
相对于八十年代众多知名大家参与制作的丛书,三十年后部份参与者,应用上新资料重新撰写。前者是该丛书的简洁本,比较适合入门者。范围从历史地理,至人文相关(人口、工农商等)。3 [+ S- H, I1 |8 k
后者是专门探讨各时期主要河流的发展、海岸线、沙漠等。
& B# E' K' s5 A+ p* F: z3 W! Z- h# V! I( n: g$ _4 o
《中国三千年运河史》
3 f1 S' O+ b6 r5 X5 H) T可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沒有谈及运河,嵇果煌在参考过史念海等诸多意见后的整理本,绝对可以填补这重大空缺。对诸河系的运河也有探讨,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份读者的要求。排版也恰当,读者可以按朝代搜出所需资料,某程度上比搜索《水经注疏》还方便得多。
5 B! w) \  s/ T9 ^# Q7 h* b" B- @& k- |; W3 {% e4 t* o4 F5 d- J
《河山集四集》
6 g7 u: V9 P# d& l" t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山之作,难得的是史念海亲自各地实地考证,这就是超出顾祖禹的地方之一。陕西战略地位、关中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的军事活动、新旧函谷关、壶口考、秦汉交通路线等诸篇,绝对绝对是战史迷不得不读的大作。
; L3 A7 O2 Y. p& w9 m) U网络大多数的扫描本与实体书相比,像素相差太远,有机会还是弄本实体书看地图部份吧。尤其是图袋那三十二张图,也是精华所在之一,但图实在太大,有些近乎A3级別,这是扫描本所沒有的內容。
  ]9 v! \$ S5 m1 ^, b
# |- q5 i4 }  h3 f《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7 k8 W9 Q4 v) s6 }1 s3 h  S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才是最适合的入门书,饶胜文总结历朝的地理形势,非常恰当,故也获奖。- m" A3 f4 A5 m

& D% {. B- R$ H7 b7 p8 U. u《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 W/ Q5 z" V$ {3 I' t2 a. x& m$ j# r相对于前者,这部是专题论文,故对所论及范围的力度,自然胜过前者。魏吴战史研究者,必读。(合肥、寿春、濡须、武昌又名东关考)
6 M: ~1 I, c" W1 b' k8 d' [  ?5 q  O$ L6 @* z6 t
《诸葛亮与五丈原》
( S& R& ?/ M% Q3 g# j4 v这本虽然是历史旅游丛书,但还是能提供当地很多遗跡,尤其是能加深五丈原一役中各地的具体位置。& P8 T3 b$ r9 d; B/ m/ U

3 }* Q9 H+ w9 c0 w6 D! D2 A《河山集六集》6 E! @: x3 @" V! _3 P
这书说白了就三个重点:历史地理学、农牧业、汉中历史地理。汉中篇的重点又是诸葛亮,算是对他以往(《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观点,另一种演绎。
! |- x  w- M8 y' v1 B; c; J  l1 P) K! `' _: @$ D* p8 T/ ^+ U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
8 ]% }& y  l* A9 [4 X+ T从交通工具制作,至各交通路线、耗粮与粮仓、通信等诸多相关范畴,也有论述,不愧是优秀成果三等奖的作品。( P- i0 p  J4 h9 ?
" d: w& |; i( p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z$ g# w3 a; L' p. |7 r
相对于王子今的著作,本书偏重于道路(包括海路)、邮驿,如果想查阅这两项为主,可查阅汉、三国、晋的相关章节。
) S8 P# Y0 j' ~8 f7 H3 \4 x3 e3 [; e5 r, T4 r
《唐代交通图考》
+ \4 [- p6 e7 }5 @此书引用了大量资料包括正史、地理书籍、诗词游记、当时的新出土资料,虽然集中于南北朝、隋、唐,但有些地区如山西、四川、洛南三关,交通线受制于地形,也能适用于汉代时期,何况谈了历代变迁。田余庆也以此书作为东三郡交通的参考,故也不能说完全不适用于三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要非常小心哪些是南北朝后才开通,以前所沒有之路,比方褒斜新道。据黄河河床显示汉末至唐初黄河中游河道也很稳定,故谈及了孟津、白马、枋头(含曹操所开的三条运河考)。第六卷是还未完成的遗著,故地图只有南北朝桐柏山脉和齐长城遗跡图。1 b0 ^: m8 `; P

1 g8 h) F, d! O4 B-----------------------------------3 N/ a* E( A9 O" J" e9 v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h1 d! c) s- q0 S( n4 R-----------------------------------
  ]9 l. K* l* s1 y政区划分篇
, X9 ~" F$ D6 y/ y% n5 M
3 }0 \$ M! R4 i; B《中国历史地图集》& ?+ h) x, a; c+ R$ E+ E
谭其骧为主编,尽管不可能全都弄对,但绝对是最实用的工具书。
6 F. s; n: j) ~+ _. O- D( Z# A3 E, v/ {) Y: d, W
《东汉政区地理》
' i* I1 s" N0 B6 t2 N  R) V$ n; l! g  U灵、献年间各郡的置废,以及对各条相左的史料方面都有可信的分析,虽不是每郡都有复原图,但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对建安年间只是简略敍述。3 p  O  f9 i+ ^* G7 b, F/ Y
$ `. s6 n  S) q; d" I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X3 C: Y8 _9 d% `( E
合胡阿祥、孔祥军和徐成三师徒之力完成之作,其中地图和政区沿革表则方便读者索引。胡阿祥简洁介绍府州郡县乡制度、典农校尉等、遥领与虚封等制度;三国州郡县沿革参考相关廿四史、《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二十五史补编》中吴增仅等前人的意见分析后,并运用出土文献分析。虽然还有部份细节可以商榷,与今人梁允麟的《三国地理志》相比,孔祥军的推论分析,有信服力多了。西晋编则延续三国编中的若干优点;徐成恐怕受限于编幅限制,都督区只能简单介绍沿革,和万斯同、吴廷燮的方镇表相比,沒有大幅超越前人成果。
* n) V; w* Y# Z6 o. M/ {0 A7 T7 X. ]( k& z% A) w0 d9 Y# L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3 u& B2 J% \( L' Q- ^
有些细节还需多分析,整体尚可。下编是探讨孙吴对江南各区的开发与政区增设的关系,也大致表达出两者是有所关连的。5 q- e8 D  x& k# d7 D" [
战争篇
, `, v! Q' {! e+ X. }" Y' n+ d) [% [+ ]8 v9 c* c  Z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四、五册)! v: m; \4 q% m1 o  A
说白了其实只是《资治通鉴》军事內容精简版,补充新的地理资料、兵制、战役图,毕竟是首创历代战争史,也不能要求过高,而且当中有一些兵力部署和军职,恐怕只是编者的看法而不是出自史书。
& c# Q( J" i+ ~1 e" n$ f: g! Q  c$ h" B& ?6 ~. \
《中国军事通史》(第六、七、八卷)
8 k# I4 i/ p( u3 ^第六卷东汉卷也就黄巾与三国迷有关,不过,东汉兵制等还是能一看;第八卷两晋部份,说真的,不见得比前者强;但第七卷三国卷,余大吉在很多见解上有不少突破,对兵制、军事科技等相关內容的整理,要点多个赞,三国迷必看。/ }2 D6 B$ @. B9 Z
实体书党唯一的难题是,通史散卖真的很困难,网络扫描版吧。3 F1 _/ Q( G  W& f$ {# M) J$ m$ r
1 h, a) j, y9 _  ?. h
《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2007年版)
  f: f# i$ B, v1 {5 A$ K. U虽然成书于八十年代,但已应用当时诸多考古成果(包括实物数据及复原图),从甲冑、刀剑、弓弩、戟、马具、船等,图文并茂且分析沿革,战争迷值得一看这优秀奖作品。再版对一些小节略加说明,尽量保持初版之貌。
5 W* P/ b( n( o
8 e  X# S: P2 s" `《中国古代兵器图说》* u3 l+ `  g# |2 W7 z8 n% m/ |( J
一本挺实用、图文并矛介绍兵器的书。
. z% q; _4 P7 y- y5 |, {7 }
9 J; K; e) t5 u3 p《赤壁之战研究》& _2 B; v) B% h9 E* e9 h
张靖龙找出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光这点已能解决很多问题。其论证战争时间、地点、路线,也有信服力。论述背景各交战方,以及荊州本身等,就算对赤壁一战沒兴趣,也不应错过。+ a% }4 |$ v2 e, ?

6 S: K: [5 e/ L% B& X《街亭丛考》
5 d. {4 [* k& F8 }' f; A其实就提出陈仓渭水道这观点外,其他內容属于可看可不看的,这个街亭之战有点为扩充成书而为之的味道了。; G* u! H2 c. r; Y7 ]% t

. ^4 y3 d* Z2 E《汉匈四千年之战(修订本)》
- V8 s6 p+ i: i4 o1 L三国相关內容不多,但对了解匈奴战史很有帮助,毕竟还有欧洲篇。周锡山参考了很多外国文献的,大体可信。
! g1 }% ?' d% ~/ z. g
8 k2 J5 w8 Z% s《河山集》; X5 @* h: F, L/ g& H& s$ k5 a
全书其实就《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真的算与三国相关,其他只是探讨大环境。史念海这文,算是王夫之的以攻代守论升级版。
9 f. W0 k" z. v/ Q
# I" J/ y* Y' L! w% J: D) I4 ~7 ]. t《三国著名战例新探》; ?* C( O! K, r1 E+ }* J/ N" |
这本不是军事通史,而且诸葛亮死后的后三国时期也沒有探讨,杨德炳对战役描述过程,基本沒有超出《通鉴》的范围,也参考了《三国军事史》和《中国军事史》第二卷的內容。但赤壁、襄樊、夷陵、诸葛亮北伐这四战中,有不少值得参考的个人见解和分析,值得一看。) S! t. [* {5 V) E( o9 S
% Y3 g# \8 Z7 m/ x  D0 A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综论》
, B  v( l4 m" X! a4 ^" F$ N参战者如曹操、王粲所写的诗赋,或疏表、檄文如陈琳、诸葛亮等,本身就是第一手资料。不但从文学角度上分析其结构、文艺赏析研究对象,也分析历史背景,算是给读者另一角度。但受限于篇幅论证力度略不足,也有弄错史料的情况,如把《建康实录》提及的号四十万南征算十九年。$ J, X1 a" i1 e  E- E$ G8 y! g% P6 Y

6 l$ F( a1 u# i* M《孙子兵法研究史》* Q3 D3 T6 f  ]
两汉的整理(包括分析曹操削繁为简、对宋刊本体系的影响)到汉末的作注、应用,以及对比各家注本的优劣,一本不错的战争思想史读本。
) l+ d0 _2 p+ y  e1 I2 T% z" I8 t9 s( S七、文化思想、社会类$ }3 r9 f" G0 ^5 o

; j& ?. X; |+ b$ k5 P5 a7 Z; w+ a文化篇, p: q) M0 b6 y4 D3 V' u, j

8 j1 @$ e8 N+ K% G' b/ t6 p《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8 M# Q/ }* q! a# l
不用多说,钱穆这本不但是思想史必读本,难得还是适合入门者阅读的浅白本,当中以论学术与门第关系为经典之作、述《人物志》也正好剖析时人对人的标准。
( a1 q/ i" b$ S9 ]' a! ]/ I, a, G* j+ X" l3 h  n0 n
《魏晋士人的生死关怀---以《世说新语》为核心的考察》
1 G. ], T+ {6 f0 C1 y$ N以《世说新语》作切入点,这个想法不错,汉魏至东晋时很多人卷入政治斗争而亡,时人价值观(自我、孝忠、死亡等)的转变,以及对待生命及生前行为、丧葬等,值得探讨。附有相关內容摘要表,方便读者日后查阅。
: v9 @6 P0 X1 g' E2 V  W4 f: G
$ l$ U6 A, O1 q" j《六朝文化》(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
' E( n- s/ x6 @0 k2 w2 y0 p1 E6 k6 @整合各家见解,并运用各出土文献及实物,是谈及六朝文化类中,现时最佳读本,吴迷可看。# Z, ^; n& a7 S& U- M- R

8 y0 C4 @0 S' H& G《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7 \+ o2 N- g. W9 P' }4 |就算在吴文化对比前者,也不算相差太远,若欲看魏部份读者,必看。蜀汉部份干么近乎零?建安、正始、竹林;玄、佛;九品下的士庶之別,这个不奇怪,书、画、机械发明与冶铁技术也沒提及,这个不予置评了,因为我不是编者们。1 _" k% y: P  B  d- C

1 k. \" C! _% x3 E1 O: o《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著)8 l# Y$ L. q. ^4 i5 `. F
与众不同,坚持台阁制度、选官制度也是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有一些其他文化史所沒谈及的地方,但整体上当然是不及众人合编之本。( Z) r4 q: G5 q6 ^
' d! a% M* X! ]: h7 g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_2 _6 U! w$ u; Y3 p$ t
先交代一下经学(比例最重)、史学、小学(文字、声学等)、文献学、诸子学(老庄、玄道佛等,比重极少,有兴趣的可看相关专作)、各种科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的历史与代表人物,然后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整理各学者的意见后,给出一个较中肯的答案,是一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简易百科。
7 f6 F; h' u4 a- L0 d5 ~6 u
" s$ G6 i5 y. D* U2 G《汉晋文化地理》" W- W1 c- Z/ o) @; p0 p
第一章统计各郡士人的数目(会再细分列传与不列传)、书籍数、大臣数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从西汉至东汉,然后是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各地区在文化上的升降,以及分析原因,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一章已经足够;也有谈及婚姻、宗教(含纬书这些神学)、音乐,其中从地域分析婚姻这点算是有別于前人研究。* p; h* h4 L# [8 W% H7 x" `( u

. G. J6 `' q8 I. _9 h2 e1 S《士与中国文化》(2013年版)  w* B; P$ _! D: Q2 o. B
研究士人文化,尤其是魏晋间文人心态上的必读本。不过內容真的很深奧,而且又与西方作出多项比较,非入门者首选。与旧版比,新增的八章附录、九至十二章,与三国关系不大,倒是初版作者沒校对,这是建议看新版主因了。9 c; ?" X% ~1 M! Q$ r3 x9 Y
0 }  f- p, R# r7 ^. e; Z
《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4 N0 M( W! y7 B6 e" f前八章和附录涉及汉晋间,详尽罗列了各文人他们的遭遇、家世、专长,整理出士人迁移与土著间的互动影响,继而影响该区文化。也提及蜀吴两地入晋后的士人,普遍受鄙视下互相扶持。5 G# O( `9 y% P# A% n, [$ [* N
儒道佛篇
) g. d6 E# Y9 n5 ]9 G1 b7 |: t; k! Q# @7 S! f0 c$ w7 g& C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 A. i( M) b; i* E: @+ b
汤用彤这本,应乎汉晋间的佛教诸多问题,包括译文、名佛等,基本够用。' u1 I% Z5 Y6 G
增订本确实是修录了一些连《汤用彤全集》也沒有的佛教史內容,但这些与胡适的对答、佛教史大纲等,对三国这时间段基本沒影响,故是否增订本也不重要了。
  n0 k% G9 H' u  M4 {: d0 q9 R9 l5 N4 ?
《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任继愈主编)9 C: `& ~# p& K; G/ a0 e- P
介绍了汉晋时的政治背景,暂依附道教、融入孝道,以及各地佛教的情况:安世高译的小乘禅法、支娄迦谶译的大乘般若、支谦适应门阀译的《维摩诘经》、牟融合本土儒家思想适应中国人的《牟子》、康僧会的播道情况、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等,各自思想有简单说明与对比,且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解读。
% d" \9 F- F4 R% o0 X4 u
0 ~1 I. t5 I9 L4 \: d《中国道教史(修订本)》(第一卷)
5 o, V& H" ^- W2 d5 h: ~卿希泰主编的这部荣获第三屆国家图书奖已代表其水平,第一卷写至南北朝,当中少不了介绍当时的道教著作、派系首领也变革与范围,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张角、张鲁、葛洪当然有理有据的分析。书后的大事纪和索引则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 |# F; e3 e3 Q& Q, \+ R* J5 p% \) r8 N2 |6 e$ I! m
《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 r  R6 n# X7 s4 P5 C! L
《魏晋玄学论稿》很多玄学的论点,广为引用。当然,见解不一定是全对,但论玄学的开山之作,是这方面不能不读之本。读人物志、魏晋思想的发展是两篇相对较易理解的文章,其他的若读不懂就別勉强了。
8 [3 f% X0 f: O, T: }. A7 a  ]  I$ i" `2 Q3 C% m* A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5 O3 V  d$ b' w罗宗强这书两岸都刊印,其实已是史界认同其有一定的地位。从玄学的诞生(故先论述汉末士人从为国至自我),正始之士以嵇康的不群、阮籍的自保、何晏等身陷政局剖析三者的结果导致西晋的清谈倾向,最后谈至东晋士人的心态(以及对西晋丧国的评判)。某些观点与《魏晋诗人与政治》相左,谈及人物方面,当然比蜀景慧的广泛(不只是她所选四个代表,还有其他人)。其实对大部份人来说,二选一便可。此书谈及的政治背景和各种玄学解释相当不错,书末的总结简洁有力的回顾汉晋这二百多年士人的心态。; r2 P# @% Y* ~/ M

4 c, C+ w% L" e, l5 w$ w: _. J《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H) F  B  o7 g; b( J1 I. f' W% F
王晓毅主攻思想史,也曾写过若干玄学家的评传、《人物志》的解读等,此书算是简洁扼要,但又浅白易懂讲解汉晋之际士人的思想变化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儒家伦理被注入老庄融合成新思维这点比较容易理解,王晓毅在此之上,分析何晏身在的曹氏有浓厚佛家影响,其早期作品也有佛学影子,有力论证释对玄学的影响。一些汤用彤等前辈已言的,王晓毅就算择从简或略去,但仍可考虑先阅读。解释王弼、阮籍、向秀、郭象等思维,并比较与前人的不同处,分析中肯、比喻生动,故此书是此领域不得不读之本。3 C8 f1 S: c: w
1 i' V# s) Y2 o4 _
《魏晋儒学新论---以王肃和王学为讨论的中心》
  W5 ?2 K. R. `9 W* D1 j. V虽师承王晓毅但不盲从,对各大师的理论有所整合、增修,研究追溯至汉末,分析政治环境造成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凝聚力开始崩溃,士人价值观的转变,曹操三祖对名、法重视(唯才是举、重刑、考课等),至两家与儒学融合,最终演化成荊州学派有关的两条路:王肃的礼法之士、王弼开创的玄学。也分析了王学其实只是融合古今文郑学的修订,并主要排除谶纬,文尚简约,以及其历史地位,包括对比王弼、其伪书之辨尤其是《孔子家语》一书。由于涉及文化思想、政治、历史众多范畴,小错或是理解有少许偏差,但仍不失一本简洁又有所创新的魏晋儒学史。1 H4 l* e4 u; B& C# H) o+ @7 N
# m  X, k! T! c  u4 J3 j, e5 v
《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学术论文集》8 p8 Q+ T* z- W0 r4 M
其实我主要是看从建安到太康的演变、陆机等文学评论,玄学部份不算多,仅王弼和荀粲。其对《世说新语》诸家注本的评论,值得一看。1 g( v; K8 U& {3 \- F& W
. U- j. {8 \+ x) `# n+ }; F2 e$ e
《三国儒家思想研究》
) a4 m. x; G' \8 @& x( }& R& D儒家应用礼制于政治这方面,基本反映在梁满仓另一著作《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本书基本是整理、简评三国时有儒家倾向的人及其著作,还行的入门书。
2 q) l  w9 R0 _
- o6 @5 @# f$ A8 X0 x7 ?1 G) @-----------------------------------
2 j/ h( E1 @( G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k$ _) D0 Y5 D7 L& |6 a& x( G6 l) s* \-----------------------------------
* y0 g( j- P4 \社会生活篇
7 r7 `( D$ l5 q! M) Y6 X3 ]% g+ w0 h( n* Z+ r. U& d4 ~' [* \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 L% P2 H* i1 A9 \7 ^/ x7 O; I作为魏晋中古说的何茲全,这篇绝对是其代表作,适合入门者。列引多条史料,惜这宏大之作,无法完成晋至隋篇。9 C) q' s! c8 [
. P" f  p% R% }; y" b0 P/ V) u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e) d/ X; k4 `4 D1 Q$ O
魏篇也有谈及曹操军团的形成,但川胜义雄这日本知名学者,在谈及吴的贵族制(士族)的形成与持续,独到见解不少,值得一看。这本也算是日本东洋史谈及六朝的必读本。  J0 {, i1 ]$ |5 ~, a8 h" E

5 X6 _% @6 B1 m!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 ?0 ?3 v2 _8 a$ r) O守屋美都雄这本对三国迷来说,其实挺犹疑,汉代基层社会结构,不是必看;仅魏爵制、晋故事(法制)、家族是相关。就相关方面,又不会让你失望。8 L4 G4 b& Z3 y8 n
' G! `1 {0 h5 `* X7 N1 M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2005年版)& `& N% o" ]" a: E& K0 N
起居饮食、风俗、娱乐、婚姻(含少数民族的),各方面也谈及了,对了解人民生活者来说,是必读本,且适合入门者。
4 n% r/ E2 s/ n' W2005年版对比1998年初版,有少许修订,且多了数十幅彩图和一些黑白图。
* b& {3 n9 x" Y4 G7 e% K+ C% K) }0 L3 T4 r0 Z7 G4 [4 Y% o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E( \) I9 c2 j5 j5 c" m
整理了若干冷门的题材:生态环境、起居、旅行、医药、社会保障,也有一些本可出一本专著的话题:饮食、商业、信仰、妇女,可能受限于选题本身,对部份史料的应用有点勉强(欠信服力)。4 @; h$ @4 @4 K

1 s; L, X4 Z  [9 J! d4 [) ~《汉唐饮食文化史》
1 {  _4 f& v3 s  z: E# Z) t从原材料、饮料、器具介绍,加工烹制到市场,最后是食俗、社会概念、饮食学,各层面从汉至唐的变化也有简洁却又详尽的讲解,研究这方面不可不读之书。5 F: e4 {! J9 f
5 B6 O4 \( C+ j; F- t  K8 R
《汉晋家族研究》! @9 F- u/ M' v7 s
虽然汉朝比重极高,而且谈及皇家的部份挺多,但在家结构、称谓、丧祀、家长权、继嗣权等诸多范畴,也有论述,可以填补很多读者关于这方面的空白。4 [/ n& G7 i$ w: w3 C, m9 w

1 s3 T7 `3 y- w' [* B9 n《汉代婚姻制度》
1 e4 O, C$ \2 k  }3 ?书如其名,风俗观念、妻妾地位、皇室与豪族婚姻,这些逃不掉。对入门者来说,其重要家族婚姻图,省却大量检索时间。虽主要谈及两汉间的变化,但也略论三国。9 g7 H4 P: f. Y" B% z

7 b+ E0 w. T) ~《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 N( v3 R* k- a5 |
在魏晋南北朝断代婚姻史这方面,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本。例子引自史书、诗词、思想类书等,比较全面分析了各阶级(皇族、门阀、兵戶等)、婚姻过程、婚龄、法规、夫妻关系等各范畴。
( v( ?5 N) `0 p. ^9 u1 Y! ]+ H' e& w3 L) G% w
《辐辏与秩序---汉帝国地方社会研究》7 n1 T  H: x8 S5 Z. I; B, [- Z
如果真的要研究汉社会基层结构,黎明钊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的这本书,更值得推荐。当中,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分析,逃不掉的。香港这位教授,结合了两岸、日、欧美的诸多见解,让读者得知世界各地的看法。
1 v* o  K% U! p9 T4 U' L4 s
" s- k1 J" g+ W9 u《汉代田庄研究》
# R/ K  Q8 h) y' ~7 D) P在文献基础上,结合大量各地的出土简牍、陶器、画像石、墓葬等,以多角度综合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劳动力来源、耕作和商业方式、居民的衣食住行、节日娱乐、丧祭婚嫁等,最重要是评价豪强通过教育、宗族的维系、对依附民的控制力,太平或战乱时对国家的影响,一本不错的整理读本。- @7 x8 n) S7 l$ \+ ~
士族篇
+ B& H! y& f8 s$ T* e7 F9 N; i% b, G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 B* b* L7 o. X5 b# c, d  `毛汉光的列传统计得出的数据分析,省却读者大量的资料搜集的时间,毕竟是这方法的开山之作,还是有参考的价值。
, G' u, s; c9 M+ |# ]3 \# i5 I# E8 Q$ g5 L" m6 S
《汉魏名士研究》
4 C3 v8 w. L& h8 h# E" Y8 K" J/ Y正如其师何茲全在序中所讲,国內还是欠缺一本系统性的分析与整理,从东汉名士如何转化成魏晋日后士族的过程,这本算是填补空缺。
! x& [5 ~. t+ I/ l' q+ T0 b* M2 S( v" z: z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1 p9 r/ D4 O5 i- Z$ @) M7 Y
此书让大家对两汉各区域(关东、关中、西南、西北、江淮、北边、南方,当中还能再细分)在构成豪族的成份、时间、特点、儒化程度、观点差异等各方面,结合出土文献下整理并简洁分析之作,对我们理解汉末各区域(尤以关东、西南和江淮)的治理难度、起兵形势的背景有所了解。
9 z4 l6 s) b- }; f
7 l4 r& i9 a8 L《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
5 T. V6 ]1 W; m$ Y  _1 O# H" j8 {9 K方北辰探讨哪些算郡望,他们又是何时南迁,在文化各方面,又是如何慢慢提升至中原水平。提出的江南各区域的开发进度,也是精辟分析。5 L3 x' K$ |- w5 B1 z

+ v! H* ?5 ], I《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p  n+ J% M* ]9 b( K$ b- q) @3 r
这本书如果是想了解士大夫从春秋至成型于汉魏之时,当然是好书,但如果只想了解汉末士族的背景,其实只需看最后一章和总结也就行了。东汉时儒生掌握刑法的文吏化,让士大夫更有生命力,中间的演变就在末章交代。* h8 I9 }) R/ g" p' Y

" M% v/ J0 x) d( L4 n4 Y: Q- q《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h( l% D3 a  [
郭氏、王氏、孙氏的分析,但信服力稍欠,郭淮的政治倾向尤为明显(文钦真的算是形成同盟?元宏问其七世孙郭祚,他回答唯事魏文,这算是亲曹?司马懿也事魏文呢。)9 k6 y4 m% V; S/ {6 {3 ~0 U
附录评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真的是用心评论,至少在校对方面。$ Y# Q7 b1 Z3 r+ e' X; r/ D

) i- {  ], z: k# c1 L) |% E《曹氏家族与汉晋社会文化变迁》0 T4 k5 N; x4 p( D3 }
可惜的是为许昌诸文学教授所写,论史方面稍差,但文学部份还行。曹氏家风转变、魏政权分析等,也算可以。" w, c3 G- c/ Z* ^0 G7 Q

; r! {8 N2 z# p* L( F《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 m  H$ h7 C1 o8 E' O* N, r+ R
其实王氏真正的荣光在东晋,魏晋时王祥纯属花瓶,三国迷可看可不看。
6 y2 N3 q9 V4 b* l5 p7 y# F; l* P; \! a
《汉唐之际的余姚虞氏及其宗族文化》、《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 w* j9 ?6 D1 h+ C4 Q! T, G# v+ Y7 l
理由同上。
2 ]  _8 P" l, W少数民族篇5 b$ ~. B' p& @9 h8 E0 G

2 f6 q, Y  `4 X6 w+ O* O: m《北狄与匈奴》
& U% |1 X- P; N, C- L) W4 ?结合大量出土文物(包括蒙古境內),匈奴民族史不能不读之本,比方匈奴城镇遗跡、受斯太基文化影响,突破旧史观念。
2 D# O3 D6 ~) N1 d" ]0 }
% `' _  _; q3 v《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 i" j9 M1 E+ j8 ]
三国时期所占的比重虽不高,但其推论可说是填补了这时期的空白,从屠各称谓衍变与部落迁移、去卑监国至五部重组,推论了屠各与南匈奴的融合、曹魏时期对并州胡的各项政策以利统治、刘豹世系的伪造等话题,基本可以成立。/ j8 r3 L1 }! S6 m" S  u3 |

9 i3 \% q6 x# \  }% G《乌桓与鲜卑》
# T; I* a& W; r  x0 b3 p鲜卑才是重点,因为拓跋、慕容、宇文对中国历史,有太重要的影响。又有各部迁移、融合等分析,北朝史必备;三国的话,从檀石槐至轲比能的外战,也不能说全无关连。
# C, [2 i7 i/ Q2 R8 V5 D
& h6 i! v1 v* K. l8 G+ ]《氐与羌》
' T4 @$ g' L, z# \马长寿这篇遗稿,幸得其弟子周伟洲整理付印。氐与羌皆是魏及蜀汉欲拉拢的对象,他们又与魏有战争如仇池杨氏、宋建。亲自还沒被汉化与藏化的羌族聚居地,翻译当地长老的口传历史,是其亮点;描述北宫伯玉、韩遂之乱也甚详尽。不过相对前两本,受文革影响差点无法重见天日,可以体谅。
; d- u9 C4 K, n
) l# o8 \3 o. h2 Y8 ~% b9 x《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2 J1 @: k* H: j6 X8 v
可以说是周伟洲的总结之作,又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出土文书》,论证力度和內容之丰富,绝不会让你失望。
( r! y6 ^. f# f
/ R1 W; \' s. B0 z: d, E《高句丽史研究》(卢泰敦著)* X& B% Y( d0 Q' ^1 Q$ n7 ~
卢泰敦凭此书获得韩国2005年度最佳图书,绝不是盲从韩方史料,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中韩两方,东北亚史可以一读,惜只有台版中译本。
5 W& z0 g7 L, o/ a( C- V
$ d- s- g; q4 D( A  \# a- o$ P$ r3 H9 R
史学篇9 @/ `0 }, s& O  g2 ~7 _

5 y6 V7 e- h% s& x. _《魏晋史学及其他》、《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 N- ^" q0 H. W1 p逯耀东在这领域,可算是创始人。前者是史学发展,后者是对该时期各史书的分析,对掌握基础史料有进一步的帮助。
* K* R9 f) P2 C1 l5 c1 r: R5 ?2 Y其中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因为是论文集,受限于相近的题目,故部份內容无可避免的有所重复。概活有以下三个主要领域:《世说新语》的分类分析及研究(含个人意识的觉醒)、经史分途与魏晋史学所包含的各类別之分析、从裴松之至刘知几,最后至司马光的史评分析与评价。
7 T! z( O! ]/ ]# u$ b; g- F当中以前者较有价值,因据其序所言:“我向他(钱穆)问起《世说新语》卷帙分篇的问题,并说这种分类方法与汉魏间个人意识醒觉有密切关系。他听了频频颌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做的问题。”  v6 D. L$ {; ^1 ~- O, O
8 [( `; {# P) ?+ a( k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2 `" I9 ^; Y. J" b8 ]( l
胡宝国这书与逯耀东的论文集相比,系统性的从《史记》谈起,结构上更丰满,也讨论了逯耀东沒探讨的州郡地志。修订本多了史学內部的发展逻辑,可说是从另一角度看事。# M" B; L: m0 u+ r* j" S) q# W4 [- x
% {0 ^. _4 S$ ^/ Z$ S% o- T
《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4 i/ I0 O/ G6 M% {从诸书零散的资料整理出一个基本轮廊,可补史阙。东汉时史学已有所发展,尤其是东观,他官兼职修史者居多。魏明帝则开创著作官,为晋所继续并有所发展为著作局。蜀汉则依东汉,其太史令记天文为主,并反驳刘知几,但也有秘书图籍制度。吴则依两汉置太史令、东观令和左右国史。* H7 d3 ?( k: L: R- o! ~
/ L1 _' T% W" o. U. h+ }
《史家行迹与史书构造---以魏晋南北朝佚史为中心的考察》
3 y$ c. i3 X! R7 w三国相关部份就是《洞纪》与《吴录》,吴国史研究者不能不读。  h/ u/ O6 o4 f2 W7 B
$ f9 {1 t. g4 T8 u5 O7 A. P) `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g+ {/ N0 w9 c& c7 W% }; ?6 Y, P
南北朝比重较魏晋高,主要內容包括门阀(家传兴盛)、直书(维护名教)、曲笔(因政治原因杀史家如孙皓杀韦昭、陈寿因晋继魏,故不得不替魏晋迴护)、神化君权、正统之争,说白了就是分析如何服务于现实政治环境。也有以史为鉴,故分析前朝得失来解决现时的问题。5 b; J. J& ]: m3 a, w: g( a
: ~$ [$ }( _) o# H% K5 {+ Q$ v
《敍述观点与历史建构---两晋史家的三国前期想像》
# I2 H0 B. }3 T! G2 [文学评论既可尝试解读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写作动机,那么,陈俊伟研究的作品碰巧是史书罢了。他参考了大量古籍和今人历史著作,他的论点大体可以成立。末章其实是前六章的简介回顾,读者先阅读了解概要也未尝不可。对于史家本身的本土倾向,作者整理了大量相关句子,省却读者检索陈寿、司马彪、习凿齿的时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孙盛、袁宏、华峤等人的迴护原因。虽然主要写两晋史家,但也无可避免要引用南北朝史家如范晔、裴松之、魏收等的言论,才能对比与分析两晋史家们的观点有否影响后世。诸葛亮形象变迁和正统观,作者又整理了大量古人言论,尤其是蜀汉是否正统这环节,基本肯定只是东晋权臣时的一个小变,南北朝双方还是大体倾向曹魏是正统,对比南宋以后的朱熹理学崛起,习凿齿的影响其实要到南宋后才显现。3 c1 Q" K7 t; P- S: i7 z: t3 i

. n% H% I; g2 R: M1 y-----------------------------------/ O( \9 H0 `3 @, b7 j# Z( b# y3 S- Q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B( w( T1 T/ b: t, j, c9 Z5 q-----------------------------------
. B& S. z- p% k8 Y地区史篇
1 G% D/ K  E" e* \" Q2 `( E( ]
% q8 x7 n5 s! p5 t8 b《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
3 M4 p$ u  D2 ?( c( a. F三国战史迷必读,不但论述各战区的地理、经济环境,也有少数民族,尤其是仇池的探讨。內容较浅白,入门者还能顺道读南北朝时期,找同一个地方的异同之处来佐证。
/ B& H: ?* Q8 A- o7 N5 K
4 g$ I  T, J, Q9 b$ Z  {3 e《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地方关系研究》
% T2 C- m) J5 p# s最大看点是:当地士人的离心与向心、当地儒士对待蜀汉政权的态度分析、司马氏如何安抚。第二点的说服力还是挺强的。
  C8 Y0 k$ @* y" @
, @- f9 r5 y8 y8 G《三国颍川郡纪年》
5 @) N; F# p/ `4 n: N/ U1 B引用了大量资料,尤其是董卓前后时期,从混乱中梳理中一个轮廊出来。不仅谈讨论当地,还包括当地人。
1 D2 r- P$ e1 Z
: j# q2 }  h5 K# t$ q+ ]《先秦汉魏河西史略》; P2 f+ n8 y  p/ L# E% Y8 V7 {
探讨魏在河西的各方面领域,篇幅比重虽不重,但也挺全面,最大看点其实是各条河西汉晋简牍、嘉裕关画像砖的运用。
5 Y) i* r4 ?, _8 B2 l4 E
6 h9 E8 M8 ^! A) n( s; ]$ e《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 R0 D* |9 }* K! T6 _
地理、气候、士族等整理有余,新意不足。
! ~! d4 U- a' x7 o( W, ^0 C1 K4 ~) c( y( u# Q  F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4 w$ }" M1 [9 I3 M9 b' R
內容包括地理(含交通)、各州都督刺史的整理、政治形势(从青徐黄巾到曹操霸业,然后是曹丕解决青徐豪霸,至司马氏平淮南、灭吴的分析,包含对比同时期各州),基本运用了现在相关的参考书,整合程度优于汪波的并州,可以一看。# y/ ^8 ?3 A  p
考古篇
: ?9 X; [& l# t2 T0 ]
* G4 \' f  y9 Q《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 g; ]$ |1 P' Y: Y
一大堆专有名词,入门者不懂是怎样的构选,导致脑海一片空白,这本应用上各出土实物、画砖(附出处)、意想图,又引用了《说文解字》等词典,以及史料所编制成的图文并茂词典,汉晋间都能适用,兵器部份应是大部份三国迷最感兴趣的一篇。
2 X- k( u0 Y! k6 ^2 y4 x7 `; y, p" ]+ \2 R
《曹操高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j' h3 r# x/ y/ J4 j+ O# j) ^; j/ t
一堆名家的分析,证明如何是曹操高陵,以及对各环节,比方薄葬的全面讨论文集。# Z6 d* t( k# `9 ]  y& E
) U9 F! d" ?1 c! p
《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
5 k# O; z$ k' z+ ^7 Y0 [& l牛润珍多年实地的考古成果,通过遗址和文献绘画出曹操在袁绍的基础上改变了有別于汉的都城格局,造成对南北朝隋唐都城上的若干影响,继而辐射影响日韩。当然也离不开曹操高陵的若干推论。+ ?  ?- s6 e5 P- U1 M3 u) y
& s& g3 r* v0 ]2 [0 n" ?5 [
《魏晋南北朝考古》(韦正著)6 x8 v( W# A. G0 n+ [: N
包含近年来的新出土之物,有城、手工业、宗教遗址,墓葬则按地区分类,图文并茂。: Z2 V8 o; Z, t6 j7 T6 r, Z9 W

( u/ F% ~, l: u《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9 K! `8 A8 o* q
定位希望像孙机的,但更像考古报告,配彩图。对比韦正的,陶瓷、璧画较详细,可互补不足。
) w. q2 \  |4 m; B/ w! Y: v4 d9 \$ u2 ?6 s- y
《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
0 {% e; v. N/ }! u8 z) ^3 `4 J1 P& s篇幅虽然是以先秦至两汉为主,但汉末至三国的铜范实物也罗列了不少,结合包括地方史志在內的史料、实地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无疑能让读者了解铸币工艺的发展。5 \2 e2 U6 S) ~3 S8 |
* K! ?" m$ Y2 v  M2 `3 g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2008年版), Q# R) \( R1 {/ P/ u- l$ y
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的基础上,补增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拓本;对比初版,赵超已作出多项修订,是不错的汇编。
' q6 K1 B  R$ Q. ~4 M" |  S' w9 T9 M& O( ]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
4 a0 A6 R5 k- c2 }服饰史开山之作,沈从文结合大量壁画、出土实物来与文献作对比,从头饰冠巾、衣服战甲至鞋履,非常详尽。索引还列出读者欲寻找的事项年代,可找出散见于各书的汉晋事物。  R* F0 P3 B! O! g% x# k$ b8 Y
九、论文集类
! {3 Q1 n, ~8 {. B! W4 t; M' Q6 I- h2 t
历朝先贤篇
5 W( V; H' h9 v: @( b
( T2 v+ V8 H8 T0 r8 s《容斋随笔》% m- Y" \) }0 J1 Q: B# ?
洪迈这本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有些评价真的无法像原始史料般应用,比方关羽诛文丑。当然,更多的是其考论精辟、素材丰富。1 ]9 B4 ]2 i0 [: U, f, H2 {# Y

2 N: n& R7 \9 s( y; E4 b! q: S! ~《日知录集释》& R. j& S; D0 y* A
顾炎武这书,封建时期的经典之一,內容可分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八类。取材于三国的例子有行军速度:周瑜赤壁前评曹操、夏侯渊的行军速度,再以陈汤的三十里作总结。# s5 Y- q3 ~* Z  e; `8 k
如果用现在的分类,这本更像是札记或词条,在历朝的资料应用后再加上其解评。9 p5 o+ w/ g1 k  y# Y

1 O' T# `; l1 l: a《读通鉴论》
2 Q8 j% u7 D( i: y4 n" t王夫之也是一个大思想家,如果非要我选一本封建时代最出色的评论,我会选这本(当然受时代所限,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仇,他很多观点已不太适合今天的价值观,但仍不失了解古人思想)。对比起《日知录》,按朝代更容易让大众查阅所需资料。  l  Z" r$ e; X: A+ Z8 W9 |. S

1 y' b. C/ m# }《廿二史劄记》& ^6 O- k8 v$ Z5 U
周振鹤曾评,钱大昕比赵翼、王鸣盛写得好,但其《廿二史考异》的內容都已被卢弼整编进集解(附评论),故介绍赵翼这书。这蜀汉粉的言论或会让魏吴迷有所不快,请先注意。其评论不予置评,但在其词条范围內,也算有整理之功。
5 \& J: w6 C( e9 ~% x! D: N! U
* ?( @& @  ~5 r3 b6 V-----------------------------------4 T* p+ T& @  X4 f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2 z' d. V0 B  P- Z7 o-----------------------------------
: R6 {+ h/ f( P) ~( l9 W  ~. h( R已故名家篇
3 A0 H6 d+ k5 ?  [1 h+ c. a+ V( e8 Y/ C+ b( F% i6 m  a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 O! ~) v4 l. o, }/ ^3 p1 `) O' G山越、田制、戶调、九品、才性论、玄学、杂胡考、工匠、客和部曲、汉末名士、士族形成、西晋宗王出镇、魏晋州郡兵、天师道君父先后论等等,多篇著名论文,有些论调近几成定论,例如司马昭弑曹髦,故晋也只能提倡孝,忠无从谈起这些观点。8 O5 [0 O0 T* ?! v0 [1 ~8 t9 @
* b# h) P/ g2 r/ c* U3 t# F
《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山居存稿续编》( w0 A. _: j7 y( {2 I
相比之下,这两本也不是沒有三国相关內容,比方晋郛休碑、吏役、学术中心南移、土地所有制(占田制)等,只是非必需研究的范围,其介绍诸史籍倒可一看。
( e( Z+ @" v& [/ w% |% a5 F3 X2 W. v7 Z) |2 v9 d( |- j) N- Q
《秦汉史论稿》(高敏著)
3 |* s$ |; U: w+ T5 Y7 s2 o9 {其实是《秦汉史论集》的台版,有少许修订,有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的时代烙印。像赐爵、赋稅、吏等,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读本,雇佣关系、宾客、任子制、张鲁,这几个话题至今仍是相当领前。
6 w' A! T. x* E4 n0 u4 Q$ c1 m2 K
- L2 C0 a# t7 R/ C8 A《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i! \1 I+ d3 c! E; Q
高敏这篇在整理魏屯田的分布,极为详尽,也推论出屯田戶口的约数;校事、奉邑制也推论严谨;还有从历史环境,而不是文学水平分析建安七子的入选,挺有启发性,必读本。$ d3 G$ d* x0 Y/ Q, a

& v$ M$ [- u; F0 u2 ?: M《金明馆丛稿初编》* C& b& c, t1 S7 q, k: c& S8 B2 k
三国相关內容真的很少,唯有天师道、四本论,当然,这两文的若干观点也被史界主流意见。
" C# M2 T& n6 E/ Y9 M- c* l% M2 T" ]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 K; W; x. S( Z9 |% D: }$ j' t书中有一些较多讨论的话题(比方曹操、人身依附关系),有细节可能有商讨余地(青徐豪霸、暨艳案),又或者你不尽同意(比方隆中对、李严兴废),但已成主流意见(孙吴江东化),但有一些确实是前人所沒有探讨,连想都甚少的话题(比方东三郡),绝对值得一看。
3 m% O3 j% g6 e# @, t
5 o+ i2 ?; u% C' Z0 _- [《读史集》
8 v( M" n4 g) R, q  y6 e三国內容最著名的,莫过于魏晋中军、兵制;也有若干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的重复(封建说、社会经济变化、曹操、司马懿)。0 c. P* B: }5 z* f2 c+ m" \

4 D8 e+ \7 {8 u, V0 W《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6 Y8 z$ y( J* _; n周一良这一本,介乎于词典与短文之间,在若干问题上的意见,广为引用,比方司马氏营立家门的解释。补订本则收录五十一条补注并附于每条目之末,內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等,比方第一条《兵书接要》的补注是来自《高丽史》。
9 |$ d8 A, L, d8 y! M& I; }4 `; a" D' p, s3 ~; G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2010年版)
6 R" u" b- Y6 @这书在每一次的再版中,也会多收录几篇论文,对比1997年版,多了评曹操、《牟子理惑论》时代考数篇,加上谈兵制、论诸葛亮、评史学若干篇、清议等,对三国迷还是有若干的吸引力。% m( j7 W& f2 @/ [% X
1 L  Y9 A6 R- x+ s0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2009年版)
( d/ R5 U$ Z; a. o$ x' v对比旧版,多了士家、何晏生年考等几个短论;三国相关內容很多,比方魏蜀吴建国路线、官渡、赤壁、司马氏及西晋等,但可能受限于篇幅,虽无大错但也无多大惊喜,以土地赋稅(含屯田)和门阀政治、社会变革较为出色。
5 i# L# D7 Z! V* d! v7 K8 ~知名学者篇
- c3 o7 Y0 w$ W7 K' e
4 C+ H* R* W7 V' B* s《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
: V" m" l4 I: t4 }' D王永平这书不是仅仅探讨吴(孙氏的出身及对佛道政策、立嗣与大族之争),而是从汉末宦官参与的门都文学开始谈士人(包括流落辽东的)。焦点当然落在汉魏之际这大变化的曹操身上:通脫、倡俭、立嗣、荀彧、魏晋风度,然后谈世族的崛起(夹杂宗苛禁宗室、明帝奢淫)至魏晋之际的开始:正始之争、诸葛诞、夏侯玄。各篇论文都有理有据的分析,值得一看。% L" `2 T' S% b

0 {4 L! l8 G6 P《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
# [* l2 H4 {  E6 U2 X9 h陈启云集合中外诸家意见,有一看的价值,唯有些名词,可能是翻译问题,作者简介其作品,汉末写为汉木、论荀氏时,荀攸官职变成军师祭酒。主要有三大內容:士族(含汉末背景)、荀氏易学、尚书台(三省)。荀氏易学绝对是其最大亮点,因为他确实是这方面的名家之一;后者也不差,绝对不在祝总斌之下。8 T$ N4 s7 R  l6 j: M5 v3 P( ]

" a. L) c+ E. b《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0 _- B% Q# ]- C# P/ m作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进一步补充阐释其师的观点是必然的,也有当时马列的思代烙印。浅议黄巾、曹刘孙、两晋、史学,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但欲了解当时史界观点的话,还是可一看。如果非要商榷,可能是谈及诸葛亮时沒加以解释、论证就应用《便宜十六策》(是否伪作很有争议)。" P, `/ a" W8 w7 x9 n
, I8 s# P" g# l. O! W
《魏晋南北朝史论》
& T% q3 G, U7 H: v* p& ?, P2 E黎虎此书关于三国的內容相当多,且整理简洁易懂:自耕农、魏屯田、晋占田制、徭役都是探讨当时经济民生有重要意义的论文;也有探讨农业技术进步、植物品种和范围的开发,这是从宏观角度看生产力;有专门探讨蜀汉与吴:孙权经略辽东(寻马);诸葛亮躬耕地考辩、南中政策(这篇可能会有较多争议);市场和饮食学则是其主编的《汉唐饮食文化史》的部份內容,由此可见对众多三国迷是非常实用的。/ c5 _- r* Z( ?) _7 W- `3 V) `

% Q9 s! X  L  h; A《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
2 s' _5 {" q" Y, E曹文柱这书,主要是探讨社会文化与风气的转变、西晋党争,这方面表现尚可;但对吕布的评价则不敢苟同。其最后一文: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就是如同此文般的书评、史学发展,值得参考。5 J: ~/ g" }5 P1 }3 A$ `
+ t$ @. H! ?3 }1 P: _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0 o+ F2 j. `7 j+ @2 j祝总斌其中一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在解释都督中外诸军事一权上,基本成为定论。其他三国的相关话题还有晋律、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等。
- o* n7 k. g! I8 }+ [* B  t0 `6 L' p' G  S  T' ~9 F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 ]' p1 R) [% D) u
李文才这书,其实就首篇结合走马楼吴简以论孙吴的爵制,是三国相关,鉴于论吴爵的文确实也不多,只有少数人如高敏、陈明光,故也值得一看。
4 K* u1 A- c. d5 P
- R6 e6 x8 R" J5 @5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
1 G5 {6 ]1 _( ?7 p8 O3 r4 i7 E6 r三国类分五大部份:散骑常侍、襄阳地方史、《北堂书钞》对比今本《三国志》、《校补襄阳耆旧记》、农业生产。其中后者只是辑录当年那个小本子,沒有追加修订;前者內容可见于《三国政治制度剖析》。5 j2 ^4 `; J0 R8 l5 Y( Y
5 V2 G) R( d( o! G% t5 _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 x0 _' k0 O* A' z. I: ~虽冠名魏晋,但內容重心在汉,基本与三国无关,如果非要说此书与三国的关系,也就是谈及东汉的豪族与吏治、义学与名教、郑玄的使命和贡献这三篇,因为讲述的就是汉末的背景,对了解时人的心态有帮助。3 s; B& P8 a) t6 C3 `

4 ?3 L1 |5 `' m& W, q9 v7 K/ ]《秦汉史论丛(增订本)》
% O. ~7 c) _; d增订本追加的末篇就是汉末兵为将有的形成,所述的观点有助了解军阀割据为甚么是始于董卓。休沐、考课、朝议、大夫、封事等制度,绝对是三国时相关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考释不在东海郡的长吏一文,其理由如上计、送徒民等,有助理解县的基本运作,这能大致套用于三国时代。汉禁锢考真有助了解党锢之祸这汉末背景。5 c7 Y8 Y9 y" \/ C, O9 T6 E2 Y
# E: t, w1 V' l: R  ]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
$ U1 P1 q3 k. h首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史部的得奖作品,功力不用怀疑,只可惜基本不谈三国。在探讨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和年龄限制上,列出众多数据并合理分析,可补这方面之缺。论汉代的以貌举人,则同样是理解汉末背景的一篇佳文之一。
( Z- W6 H8 x7 n# e, {# X9 v/ Y
1 Q, [" A  B% d) `《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3 O  Z: C6 X0 q7 v严格来说,只有秦汉的律令学一篇与魏有关,因为这文是从秦汉的大环境下,分析魏律博士的成因与效果。其他的如试释关东与关西、如故事和便宜从事、护军性质、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案比在县或在乡等,只是对汉末背景多一点深入认识。' i/ `; `  D" Y" [1 L$ O, D# z  z
7 U( y2 N# w% f( x8 f; H* ?9 K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文集》2 G3 Z" F$ y' N7 ]" T, U/ u, s
此书三大部份也是阎步克所擅长的:文化(乐师与史官)、品位、选拔制度。其中,考廉同岁、魏晋王官这两篇是填补了察举和九品的空白;西晋清议谈及魏晋政治环境也有不少精辟见解;魏晋质文论则算是其另一著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这环节的续篇,此书值得一看。  X+ v; w2 g! l9 `9 O2 ^! s

1 }8 w& L/ ^  ^- Z《汉魏史探微》
$ M. a, B. L  u这论文集分两大部分:社会史、人口地理与医学地理,当中以前半部较有阅读性:汉魏晋南北朝门生故吏制(简洁却有力的整理论述)、裴注史料的价值(详细列引及分析重要性之因)、吴长沙民社会生活(婚姻、名字、女戶等)为重点;后半部要不是吴简的出土,始终受限于资料之缺,根本无法深入探讨,但吴长沙性別比例和疾病还是值得一读。
: \0 H, n7 {; |- I% w! M; d研讨会篇
5 _  n8 \0 n9 o' X
; Z9 {& k" ~7 H3 _; [《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o  |/ n* G" T( q# i" x; s# G1 ]
不客气的说,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人陈腔滥调、某些文章根本与三国全无关系,连魏晋南北朝的范围都不是;有些如方北辰的《铜雀三台与曹魏政治》、龚留柱的《孙子略解与曹操的兵学成就》,倒是能引发其他人的讨论意欲,毕竟是挺新的话题,论证力度也挺不错。两位日本学者(沛沼阳平和渡边信一郎)也是亮点,毕竟沒大错,又能让国內读者多理解日本东洋史的研究。
2 X8 g* J, p( D" m% w' e* ?+ u. h5 A
《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b! a$ K  b1 O0 I# }3 C
沈刚的《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杨英的《汉魏经学变迁与曹魏正朔、服色改易》、小林聰的《汉六朝时代礼制和官制的关系》、白翠琴的《曹魏治夷策考》,全书就仅四篇三国相关,看著办吧。* S$ y$ {( I& J: P

- Z0 G) g; D1 C1 r《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H# z, I# m( x) m2 d
中日两地的大交流(韩国的金裕哲确实被我无视了),有些是史界发展的总结,有些文章的部份內容,已能见于我的清单內,有些是有说服力的。我也只说值得一看的作品吧(可能有遗漏):津田资久的《曹魏符端与司马懿的政治地位》、陶新华的《孙吴政权中荊州人士稀少的原因试探》、李传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等。
# R2 G8 l* f( p/ S
6 R" V& y/ d/ E; ^* r  u《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L7 H3 u6 t/ k1 c% h相对前者,至少在三国相关內容,水平略有下降。王东洋的《从中正与吏部之关系看九品中正制之考课功能》、沛沼阳平的《从走马楼吴简看孙吴的中央集权化和军制》,推荐之。+ p! O  y* t3 w' H3 n$ L( M
7 ]0 k7 b, J  C% t# q- {
《汉帝国的制度与社会秩序》
7 z0 i1 L7 Q1 g$ I# `! l5 [+ y严格来说只有卜永坚统计田家莂的粮价,估计大币反而引发通缩是讨论三国时期的论文,但两篇长沙东汉简的,也能反映汉魏之际时的基层督邮和追究施工责任;吕宗力的民间舆论监察则可见于其《汉代的谣言》。另外,两位韩国学者探讨戶口簿,能让读者了解帝国对地方的支配力度、黄佩贤则尝试以墓葬画的新角度研究汉民间,也算值得一读。, ^6 D1 m" ~+ q( h& Q

/ C4 y1 ~* f1 f《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论---黄惠贤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E9 X% i2 W& S7 g2 `/ B4 Q
这本是黄惠贤先生的好友与高足贺黄惠贤的论文集,只有近一半內容为魏晋南北朝,真正独立写三国的恐怕就《曹操用人与求贤三令》、《略论张昭与张纮》,所以大多数三国迷应不会有兴趣。
) Z3 v( m- w' \- Y  h5 e7 ?- L, a* {$ _& V
《门阀、庄园与政治:中古社会变迁研究》1 @8 p; ^" a0 R5 K
这本虽然是论文集,但不是研讨会期间各人的总集,而是《文史哲》杂志的精选集。因此既有五十年代那马克思思想为主导的作品(何茲全的《关于中国社会的几个问题》,基本是其《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的大纲、王仲荤的《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现在回首,文虽然是有点老,但正正反映当时的实况;七八十年代是文革后所发表的,马克思的色彩退却,三国相关的有郑欣的《两晋赋稅制度的若干问题》、傅克辉的《论隆中对的成功和失误》等;二零零年前后的,题材所选的时间段比较长的文,不是沒有,如陈明光的《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的制度性缺陷》等。但对比前人,宏大的相对减少,倒是越研越精细,或偏门,如于涛的《东曹、魏尚书的选举与中正的形成》等,这书真的是中国史界的一个缩影。
0 Q3 Y( E3 U, h" c/ O; F0 [) Z4 D
+ B) F- u* }; x0 m《颍川士族与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7 l- Q! V5 B3 {: y$ h) v, [; L
收录了许昌学院魏晋研究中心的若干成果,不过碍于篇幅,很多都无法把问题再具体深入研究,算是入门者的阅读刊物。当中,刘春香若干篇研究冷门话题的文章,已收录进其《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0 M) S0 [( ^2 g  d/ x1 A  I8 o0 P) W4 U; k&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5-6 03:52 , Processed in 0.17293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