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是一个关键点,在这前后,唐僧师徒产生了质变,古小说达人陶心从多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z( o" b% f) f1 U8 [
1 _& h3 [9 @! p* z8 @7 R戏剧中沿用“罗生门”剧名,意指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由于身处不同的境地,出于不同的动机、目的,对同一桩事件做出不同的表述,令真相愈发难辨。6 Y0 i% b. ]* ]8 v" `
( G! Z4 `0 H8 M$ ?1 K! |+ p( @4 O如果我们来个纳博科夫式的文学游戏,把“不同的人物”置换成心境领域的不同状态呢?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心境,面对同一桩事件的“心境的罗生门”。% N, a! b7 `1 d$ y- n, n
' r( v. w; l9 |. X6 D
罗生门——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事件
+ ?7 V( ~7 P- Y" k5 c. V* _7 D* a
该如何定义不同的状态呢?引入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七罪(贪嗔痴恨爱欲恶)等概念。笔者也犯难,倒是选三重、五重,还是七重的?
b6 d) n" m( R$ T& q2 f8 P7 B! V! r& [& c
对教义或可如此理解,五毒心、七罪,溯源起来终究能归结于“三毒”:贪、嗔、痴;也是三大根本烦恼。
. B+ _& ~* Y! L2 k6 n: y1 V8 z$ h
2 c# d" l' u9 V/ k& y) j6 ^' e如果我们再把心境领域贪、嗔、痴这三个状态,分派给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几个主要角色,以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场景进行分析,会获得怎样一种体验呢?下文逐一定位。1 N( ?, H+ {) }; L3 e0 G
6 z$ M8 b [9 x B# N, l欲念之贪,道义之嗔,律法之痴
3 n, ?% y- O4 l7 [ z8 i, Z F2 W% d6 j0 q- A# g9 u
笔者不是佛教徒,所学所积更浅薄,对印度哲学与印度教、佛教理论中的幻、幻像māyā(不知道和王阳明提过的“幻相”是否存在关联),幻化mahāmāyā等概念,只是得闻词条,不解内涵。% N" h; ?! @/ f/ ~9 @
. J5 w d1 D' _3 |) \: m4 M) l
故而对白虎岭尸魔三戏唐三藏故事,还是用咱常规的思路、客观存在的视角去观察、思辨;而无法认为,这不过是行路人(修行者)在修炼旅程中,自身心魔给自己设的阻障、对自己的考验。$ K; a; e4 m6 X$ w4 |
. C2 L* c k' t# Q4 K
简而言之,“心”固然是行路人自己的,“魔”还是外在的、确实存在过的。
" ~: Q3 H" p/ }1 c" @6 V$ W" Q- H( |0 z/ I' f; `4 t
《西游记》中的取经师徒五个,有信念坚韧但处事固执、缺乏果敢的高僧——唐三藏;有神通广大、不贪凡尘诸样但易动嗔火的仙猴——孙悟空;有贪财好色、喜搬口舌、不点不亮,但关键时刻也肯奋勇出力的前世神今世妖——猪八戒。" ?% u. O$ m6 N& m
/ k* p8 J7 O! q7 E) |还有勤恳本分的谪神——沙僧,他任劳任怨,是个老好人;化身白驹的南海龙王三太子——小白龙,多数时间他是一匹马,领导的代步工具。
4 @6 }& A+ Z/ V$ t8 ?+ L& u% w0 `$ T7 v, u8 h
后二者无论在整部小说,包括在第二十七回中,都远不如前三位活跃。
. V8 u3 u% h8 }. u
" X) m$ T: F' o. {) J+ V+ A
/ ]; a( ~: q7 a欲念之贪
% O# y# L% ^- w$ v. u1
( i; o+ _9 f: R通俗地说,贪就是人的欲念、欲望、七情六欲,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本真弱点。需要用情感伦理观、法律控制体、道德自制力等方方面面来约束、规劝、教化,逐渐控制、戒除、排移出过度、过分的欲望。引《大乘义章》卷五云:
/ u" U% |. B% x) R$ ^# U“
- x" z% k: \! o) e于外五欲染爱名贪。”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戒除“贪”的方法是“戒”。2 G1 i2 M. F; z( i4 q1 ?; Y: O
”
1 {0 l, M8 i% u5 l: v第十九回“云栈洞”,猪八戒自述:“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他前世已灭,真灵重投,再行修炼,如今乃妖仙之体。悟空评价他“其实性灵尚存”。9 V" D: k* b9 ?- k; I. u1 m
! s+ t$ z i* I. n" @0 _/ p& \. j4 v; X八戒自评“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 v) x' _& w1 E4 e% u# y! {$ N3 g- N5 K$ r/ i) r
取经全程中,八戒这厮确实存在着懒、馋、色、惑、妒、诳、谄等诸多缺点,七情六欲全沾。用“贪”来定义八戒的缺点,是恰如其分的了。; `' T E: Z+ Y* A; z* Y
5 n2 E5 S$ C) m8 E( k不过八戒的确性灵尚存,关键时能耐、意志倒不含糊。第二十三回唐僧也评价八戒“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憨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 X& \3 t) Y5 q1 I% j* G5 O. U" u
, p% Z: M. u& ]2 A+ m+ y' A/ h" U& @1 y
7 }! |( e& c9 H- N. |" o$ C
道义之嗔
; }! G* d: v" k. g, P. p2$ L9 ~3 x2 Q5 ~- Y1 k; y5 s) L8 ]; j
但若果滥用武力,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过于武断,听不得劝解,就是佛教所云产生烦恼、毒性的“嗔”。
' t! V! O: \( J* ~
$ o* p5 s$ O* }8 g$ R. z孙悟空乃天产石猴。总之起点已是异能人士,哦不,猴士。第二回菩提祖师点拨他的那首妙诀,其实就是以内丹之法调息,修悟长生之妙道,练就内在之“金丹”,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又为躲避雷、火、风三灾,炼成地煞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 t+ l$ R4 _4 i; T$ ?3 `
0 L% x% M* C/ s7 q" s简单说来,嗔是出于一种对主观好恶的偏执情绪,从而易恼火、急躁。这需要修行者反复修心练气,懂静心之道,能不逞一时之快、能忍一时之辱,关键时刻才能引转正途,方能就成证果。引《成唯识论》曰: J. `+ I6 V% g6 S( u3 B
“ 1 K! r" Z9 a' H6 X2 w$ l3 ^
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与贪相反,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大乘五蕴论》所云:“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修行是十分有害的。戒除“嗔”的方法是“定”。
$ S1 b& T5 G6 L% e1 i& y$ A7 m* L”
! a" ]. m" X9 k但对于“嗔”,又要一分为二去看待。我佛尚要作狮子吼,显法相来惩恶,何况一个修行者、行路人。
9 L$ {" p8 L, m$ F+ _+ M* p
& L% g8 D9 z4 D三毒之“嗔” h# `1 o/ y: T3 j' a6 D
# m3 s4 }& u% I2 A人出于德、道、义、理观念,对邪恶事物产生憎恨、对立情绪,自信自己的辨别判断,要用武力消除邪恶,匡扶正义,原本是正途的“嗔”。- b+ [! \9 k u
6 E ?( i5 a7 [. t9 Q1 m `
但若果滥用武力,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过于武断,听不得劝解,就是佛教所云产生烦恼、毒性的“嗔”。" O8 i+ ~4 a0 [* u, W+ {
4 o7 k, e$ `% W* g8 c( I% L孙悟空乃天产石猴。总之起点已是异能人士,哦不,猴士。第二回菩提祖师点拨他的那首妙诀,其实就是以内丹之法调息,修悟长生之妙道,练就内在之“金丹”,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又为躲避雷、火、风三灾,炼成地煞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 f* V& g4 X3 c) h$ H
下文映述这猴王“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第三回大闹森罗殿后,阎王也承认他“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太白长庚星表述是:
& ?) G% J" S' i; \4 q7 x" _" J3 }“ - W+ O( e( l4 l n! P
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 w0 k* j$ A; M: z. a1 G- E: M
”
3 `1 z( W6 L' ]3 @悟空早期修道练功能够突飞猛进,除仙师指点之力,还和他自身资质(天产仙石所孕育,采集天地日月之精华)有关。这无形中与宋、明心学存在微妙关联,陋文不作详细讨论。
" S4 S1 I& C1 m2 }3 L0 V& S: ~8 Y
+ O j3 r( z& Y) D到了第二十六回“三岛求方”中,福禄寿三星明确指出了悟空仙格的果位:“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请看“天仙、太乙散数”。
- B% E; U: j/ H3 i换句话说,职称达到了天仙(金仙、大罗天仙)辣么高,都高级工程师(说教授级高工也不很过分)了!但没有高级别职务,散编着;其实还是戴罪之身,干着苦差事。
; C/ D: l" Y+ j% @& F没办法,《西游记》不是道教或佛教典籍,虽然将修行者的果位和仙佛系统的职级分开,但地位一般还是绑定在职级上,仍旧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难怪行者灰常介意别人骂他是“弼马温”——他心头的痛诶!1 X6 m& @1 H0 l
) ]; [# r m7 a. N. @也正因他在道家的果位高,职位却低,加上他天生的某些新儒学道德观,难免有些愤青。也难怪,我们的孙行者容易嗔怒、动气、发火。
6 R0 Z' y, I2 g( Z6 k% U
& g5 u- p0 T- Q让他秉持沙门修禅,好比让一个擅长进攻搏杀的象棋特级大师改学围棋,悟性不是问题,问题是自己的思维惯性。4 K: Y* q; t6 \+ w# _
1 [, F+ ~7 @. j0 K! B故而,悟空有嗔的特质,也有嗔的理由,而且一眚不掩大德,憎恚不影响他整体的英雄形象。他为道义率性而嗔,只是不善控制。# U. E. f6 Y4 w+ P
7 P5 f" ]) l: T3 R# n4 Z
' W; s: p/ O7 X. W8 O; o* d- e律法之痴3 ]3 p: ?) w( b& I1 y
3/ c( ^1 \7 d! T! {
概括地说,痴是一种对凡尘的事理、现象过分执着,从而无法参透宇宙的本相、内质,继而因愚钝而派生虚妄、浮躁、固执等类似于贪、嗔的情绪。某些情况下,需要放下种种的迂腐思维的束缚,才能参悟真如。引【《俱舍论》曰:: Z5 _: ]& I0 V }6 h
“
: `3 O! _6 q) \4 }: M" ?. K0 J/ j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成唯识论》卷六云:“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因此“诸烦恼生,必由痴故。”在佛教看来,痴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戒除“痴”的方法是“慧”。
! q6 Z$ ]' d" [/ B”
7 p; C2 G8 Y1 G. ?3 ~; Q6 B那么“痴”者究竟是谁呢?难道会是沙僧吗?前面讨论过,沙僧在整个故事中,活跃程度是远不如行者、三藏、八戒的。, H* `$ g. M4 N9 F& G
$ I3 ]" r c4 n& ]- {$ @第二十二回“流沙河”沙僧形象“项下骷髅悬九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首先他前世未灭,依旧是天庭神将之体,只是被贬下凡尘。
* f2 B. a" V- C; D C9 m$ F( Y! p1 W' S. G4 H0 \! i1 ]! g
同时,形象上有几分古代藏传佛教的元素,这可能有《西游记》成书前话本、杂剧素材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是暗示他遭贬后与佛教的因果。9 B/ y1 |' u$ g- r7 c2 U6 v
" s. ~ F+ T" Q取经全程,牵马的沙僧和化身为马的小白龙,更像是取经领导者的肉盾(牵引力)和足力(代步工具),组成了领导者的另一个更强有力的躯体。他们不是事理、法执的制定者,更谈不上执念者,只是顺从者、说情者。: `; E1 S9 o' H. N2 S2 x
# H1 S7 n( j5 O4 d. E4 y* |& z
那么谁是事理、法执的制定者呢?必须是团队的领导者,不是吗?取经一路上,组长、家长,都是这位中土大唐的御弟高僧唐三藏法师。他佛教理论修为与学养深厚,而且是金蝉子转生十世修行的不俗之人。$ x: m. H- P; R' r" g
) \7 L5 c1 a6 w7 Y6 Q+ B9 c+ i ! R( }. l5 M4 F* L7 A3 Y
' H6 S2 c$ V- y6 l/ x: s
三毒之“痴”
& y8 B0 G' l& q8 _% n' N) R
! R* ]* d; d+ U7 W) C说白了,是集团董事长对某子公司选定的储备精英。他取经弘扬大乘之法的信念是坚定的,对小乘佛法的造诣也是高深的,奉观音的指点收了三个徒弟加一个侍从。但他当世毕竟还是个人,凡人,还没有涅盘成佛,连地仙、异能人都不是。! q. j5 I6 Z& w+ N1 H: F) M5 Y
所以在仙佛神道系统内,他只是个佛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他自己修道的格、果位、段位暂时还远不如他的四个手下。这个团队看来蛮逗,其实普遍存在。唐长老像多数当家人那样,重视内部律法的创建与执行。
. i$ P6 [' e4 F `; d7 d! i9 w3 J3 x9 b# D
我之所以说“律法”而不是“法律”,因为前者涵义更宽,包括法律法规、伦理纲常、公序规矩、规章制度等。# q6 f; z0 Y" A, }) F
7 a \% J3 C1 p4 R- B5 d
唐僧执着于此,并籍此管理团队内部;甚至对外部环境的判别,都采用这种思维、这套体系。于是,唐僧陷入了“程序正确的闭环”。
5 A9 H p0 L9 Q- e# Z9 |9 d- |. o9 c7 `' ]3 G
程序当然很重要,许多情况下是相当可贵的。但如果“唯程序思维”,会使人迷失于事物的表像、执念于被事物表象影响的固定思维,参不透事物的内在、本质。- j: @7 e- }& ^/ ]
: j2 B- {# H. P7 ^+ Q
唐僧的种种表现,正是囿于这种思维惯性,迷于事理表象,这正是“痴”的显著特征。唐僧之“痴”,正是律法之痴,虽有可取之处,更多迷离之时。当你一僧人堪破事物本质时,连构设的法则都是虚幻的了,何况相像、义理呢?
0 e ?5 I8 w+ @/ D9 L+ z
& ?. h% s( [& n7 b' e八戒欲念之贪、悟空道义之嗔、玄奘律法之痴,谁说三个老爷们不能搭就一台戏、一台贪嗔痴的罗生门?白虎岭到了,好怕!
z7 H& q4 s# o. U: y& i4 E0 @2 q( d, M2 g: v
现在我们把自己精神世界都可能有的贪、嗔、痴,分派到这师徒仨身上,来一次心境上的罗生门体验吧。
. L8 y: L$ f( w8 y2 x. @; E5 W7 R
| |